才在左,情在右,谭晶和她的金色回忆

2006-12-05 07:44
现代妇女 2006年12期
关键词:通俗音乐妈妈

半 袖

2006年9月128晚,随着藏族情诗《在那东山顶上》、电视剧《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等中国流行歌曲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作为中国通俗唱法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谭晶把自己的演唱会搬进了世界音乐之都。

为了女儿母爱双双离开舞台

1977年9月,谭晶出生在山西省侯马市一个文艺家庭。爸爸和妈妈都是市歌舞团的业务骨干,尤其妈妈作为一名歌手,在当地小有名气。

谭晶一岁多就时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演出。乖巧的她躺在道具箱上,常常伴着后台音乐进入梦乡。这种艺术熏陶,使她从小就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并喜欢唱歌。谭晶刚学说话时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妹妹找哥泪花流》。家人从未教过她,是她自己听收音机学的,虽然有些歌词含糊不清,但委婉的曲调却唱得非常准,这让爸爸妈妈感到很惊奇,也使妈妈开始关注女儿在音乐方面的发展。

谭晶7岁时,妈妈去了北京,到中国音乐学院进修。从音乐学府回来的她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谭晶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在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深造。但是学习音乐的开支极大,为了让谭晶在演唱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妈妈决定放弃舞台转行到其他单位。而爸爸也因为歌舞团效益不好,开始了自己创业。虽然爸爸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专业,但他在商海的辛苦打拼使谭晶在演唱事业上的发展有了基本的经济基础。

就在这一年,妈妈和爸爸省吃俭用,花2400元为谭晶买了架钢琴。2400元,这个数字对于当时的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相当大的,他们家是侯马市给孩子买钢琴的第一个家庭。所以,谭晶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妈妈就没有今天的我,是她造就了我。”为了学习钢琴,谭晶小时候没少挨打,严厉的管教起了作用,她终于能在键盘上弹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曲了。学习钢琴为她学习声乐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她还跟妈妈系统地学习了四年声乐。9岁时,谭晶就在一次市里的晚会上与妈妈同台演唱《洪湖水浪打浪》,博得台下阵阵掌声。第一次演出的成功给了谭晶很大的鼓励,她更加喜欢唱歌了。

上初中的谭晶更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且小有名气。参加市里各种唱歌比赛也开始获奖。1989年,谭晶参加市里的一个比赛,曲目是《海风阵阵愁煞人》,第二天就要录音了,可是跑遍整个城市都买不到伴奏带。妈妈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坐火车去了太原,那时候从侯马到太原要坐七八个小时的车。晚上妈妈回来了,走路却一瘸一拐的。原来那天太原下雨,她一下火车就急着找伴奏带,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看到妈妈为自己而受伤,谭晶难过得哭了。

正是在妈妈的帮助和鼓励下,谭晶的歌唱得越来越好。

1994年,妈妈带着17岁的谭晶来到北京考试。没有地方住,她们就租了一间招待所的地下室。因为地下室太冷,妈妈得了感冒,但她每天都陪着谭晶去中国音乐学院练声。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在全国400人的竞争中,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谭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生,师从朱以为副教授,主攻民族声乐。

演唱路上精益求精通俗唱法硕士第一人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颇有收获的。谭晶不但民歌唱得好,许多老师发现她唱通俗更有潜力,她自己也感觉在唱民歌的基础上唱通俗十分轻松,于是便将两种不同风格的演唱同时驾驭起来。她边学习边实践,参加电视台及香港回归等大型晚会的演唱,并在国内许多大赛中频频获奖。1995年在全国中外电影歌曲大奖赛上获“全国十佳歌手”奖,在“第二届中日友好卡拉0K大奖赛”中获第一名,1996年在“全国首届推新人歌手大奖赛”中获通俗组第一名……

由于对绿军装有着特殊的向往和崇拜,1998年毕业后,谭晶成为总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但谭晶连军装都没来得及试穿一下,就风风火火地参加了大红鹰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并直接进入决赛。正当她信心百倍地作最后冲刺时,却接到了国务院文化部选送她参加“亚洲之声”国际流行音乐比赛的通知。这场比赛让谭晶兴奋而激动,为了祖国,她毅然忍痛割爱,于7月28日飞抵哈萨克斯坦,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九届“亚洲之声”国际流行音乐比赛,在与17个国家参赛选手的角逐中以一曲《唐古拉》摘取银奖桂冠,并因此荣立三等功。

2005年,在北京台的文艺晚会上,难得亮相的妈妈和谭晶同台演绎了一曲韵味十足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在没有介绍身份的情况下,谭妈妈首先登台演唱了一首晋南民歌,赢得一片掌声和喝彩。一曲唱毕,她激动地说道:“我曾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山西民歌能唱响全国,唱响世界。但现在,我把这个愿望寄托在我的女儿身上了。”正当观众相互打探她女儿的庐山真面目时,谭晶在一片惊讶声与热烈的掌声中缓缓登台,与妈妈一同深情地演绎了这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和多年未登台的妈妈一起演唱,谭晶既激动又难过,“妈妈离开心爱的舞台,都是因为我。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得想哭。”

2006年的3月初,本来就忙于各大晚会登台献唱的谭晶,还要挤出时间刻苦钻研烹饪。原来她在为妈妈准备妇女节的礼物。她特意买了几本教烹饪的书,一有空就拿出来琢磨一番。谭晶在生活中是厨房的“绝缘体”,是一个连鸡蛋都会炒糊的人。但是为了让妈妈在妇女节那天开心,她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给妈妈一个惊喜——不但破天荒地走进厨房,还颇为“大手笔”地做了四菜一汤。当乌鸡枸杞汤等四菜一汤端到妈妈跟前时,妈妈的眼睛湿润了,不停地说,“我的女儿真的长大了!”

很多人都认为谭晶成功了,但她更愿意把这当作自己成长的一个阶段。她说喜欢这样一直向上的感觉。所以,她会在歌唱事业如日中天时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并成为中国第一位通俗唱法硕士。2006年,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谭晶以全票通过。当天晚上,在学校的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硕士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由一起毕业的四位同学同台演出,音乐会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高潮,非常成功。她说,这是我在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成功飞跃,感谢那些爱我的人们。

金色大厅洒满中国音符

2006年,在中国、奥地利建交35周年、纪念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之际,受维也纳市政府和奥地利“奥中友协”之邀,中国将选派一名项级歌手在奥地利金色大厅举行独唱音乐会,这也是“中国年”活动的一个重头戏。非常幸运,谭晶被选中了。

刚到维也纳的一段时间,谭晶对当地饮食不太习惯。虽然吃的最多的还是中餐,但是谭晶觉得这里做的味道跟国内大不一样。她最想吃的菜是妈妈炒的酸辣土豆丝,还有黄瓜和刀削面。谭晶在餐馆点了炒土豆丝,没想到那土豆被切成了土豆块。

好在没几天,谭晶的爸爸妈妈来了,带了三箱行李,其中两箱全是食物和药品。谭晶惊喜地发现里面还有黄瓜。爸爸和妈妈一直称赞这里的空气好环境美,当看到路上那么多漂亮的车又开始感慨,说谭晶有福气,出生时坐了市里刚接回的第一部小车,接着又说起谭晶小时候多么能吃,是个小胖墩,生怕她一直那样……听着爸妈的讲述,谭晶再一次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

2006年9月12日晚,隆重的音乐盛会终于开始。演唱会上,谭晶以汉、蒙、德、意、英5种语言演绎了16首风格迥异的歌曲。不但一一展示了《在那东山顶上》等多首代表作,还用蒙古语演唱了展现大草原风情的《酒歌》,用德语演唱了鲁道夫·希金斯基的代表作《维也纳,我梦中的城市》,用意大利语演唱了著名歌剧《唐璜》选段《在那里你将伸出你的手》,用英、意双语演唱了《告别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谭晶和一位奥地利歌唱家合作演唱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山西民歌《想亲亲》。当金发碧眼的老外唱起“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时,歌中的幽默俏皮感被表达得至真至纯,现场气氛被推向高潮。

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唱法的歌曲在同一个舞台上和谐地展示,是这次音乐会上谭晶所做的一次重要尝试。不但充分展现了她融民族、美声和通俗为一体的跨界风格,同时也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流光溢彩。对于此次充当文化使者的责任,谭晶说,“只要音乐响起,世界各地的人们就变得不再陌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金色大厅的金色回忆已成为过去。回国后的谭晶又投入到忙碌的演出生活中。让我们借用近代才女冰心的一段话寄语新才女谭晶:才在左,情在右,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猜你喜欢
通俗音乐妈妈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小说的通俗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鸟妈妈
音乐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