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谓“形而上学”

2007-02-07 19:57陈文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7期
关键词:形而上学知性黑格尔

摘要:熟知并不等于真知。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片面理解,从形而上学的历史嬗变入手,分析了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核心,指出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只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不断演进过程。同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只是他改变了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创立了实践批判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形而上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误解,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6)04-0019-04

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般是把形而上学放在与辩证法的比较中来理解。即:凡是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辩证法,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形而上学。并由此得出,形而上学是荒谬和错误的结论。其实,我们对形而上学的这种大众化的理解,遮蔽着我们对形而上学本身的真正把握,而且极容易造成思想的各种混乱。因此有必要还形而上学以本来面目。

一、形而上学的历史嬗变

公元前60~公元前50年左右,吕克昂学园当时的主持安德罗尼柯在编撰亚里士多德遗著时,把讲述自然现象的著作定名为《物理学》,把讲述哲学原理的十四卷著作放在《物理学》之后,冠名metaphysics,意指一种研究超感觉、经验对象的著作。这本书传入中国后,人们发现此书内容具有超验的性质,与中国魏晋时代的玄学类似,故有人将之译为《玄学》。后来,大翻译家、思想家严复根据《周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分,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可见,形而上学最初是作为研究世界本质的哲学本体论,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1](P31)的科学,是“第一哲学”。这种具有超验的、终极关怀意蕴的哲学构成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

就这一意义而言,古希腊哲学时期已确立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研究方向。柏拉图以超验的至善作为最高理念,直接引导着西方哲学的发展路向。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先哲思想的基础上,以“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来解释世界,认为一切事物皆由“四因”构成。并以人的“存在”为基础,阐明了人类为什么要进行超越感性、经验的形而上学的追寻。亚里士多德认为:“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2]他明确确立了形而上学的学科地位。

这一超验的哲学路向在经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后,便由古代哲学进到了近代哲学。17世纪杰出的哲学家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开启了近代哲学的先声。笛卡尔努力追寻思存、心物的一致性。他在《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哲学之树”:“全部哲学就如同一棵树似的,其中形而上学是根,物理学就是干,别的一切科学都是干上长出的枝”。[3](P152)他高度肯定了形而上学的地位。在他这里,普遍的怀疑被用作建构具有确定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怀疑方法的运用,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进而确认了心灵实体的存在,并论证了上帝和物质实体的存在。他有关心灵、物质和上帝这三个实体的形而上学学说,成为近代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

在笛卡尔之后,形而上学曾受到经验主义怀疑论的质疑,如,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就认为:我们只知道自己的知觉,知觉之外是否存在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普遍的精神实体———上帝,一概为我们所不知,他甚至据此倡议将形而上学的书籍付诸一炬。但是,休谟的怀疑论并没有真正使形而上学在他之后的西方哲学中销声匿迹。相反,它激发康德对近代以莱布尼茨—沃尔夫为代表的近代思辨形而上学进行最彻底的批判。通过审查形而上学的前提,通过对人的先天认识能力进行批判,康德试图重建一种“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审查和对未来的科学形而上学的建构,是从哲学思维方式的“哥白尼式革命”入手的。他颠倒了主体围绕客体旋转的传统思维模式,主张以主体为轴心,把认识对象———康德叫做“现象”———看作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先天认识形式的一种能动的“构造”。对他而言“人是自然的立法者”。由此,他建立起了一种叫做内在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即自然形而上学,它在人的先天认识形式当中有其内在的“人类学根据”。它也为当时的自然科学(牛顿力学)奠定了哲学基础。对康德而言,牛顿力学以及由这种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科学图景,在人的先天认识形式中有其根据。不仅如此,康德还进一步试图建立道德的形而上学,就是他的伦理学。他表明人的纯粹实践理性可以给人的感性欲望立法,所以,“人是自身的立法者”。在康德这里道德形而上学更重要。所以康德形而上学是以人为目的的,强调了人的价值与尊严。

到黑格尔时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角度变得更加宽广了。黑格尔在其《哲学全书纲要》的第一卷《逻辑学》(中译为《小逻辑》)中,论说了在他自己的哲学出现之前思想对待客观事物的三类态度:第一类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态度,第二类分为两种,即英国经验主义的态度和康德批判哲学的态度,第三类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直觉主义的态度。他把康德以前的哲学主流称为传统形而上学。黑格尔以他的思辨哲学为武器,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提出了形而上学新的思维方式。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里,他把逻辑思想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抽象的或知性的方面;二是辩证的或否定理性方面;三是思辨的或肯定理性方面。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他的逻辑学每一逻辑理念的各环节。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考察事物运用的是有限的抽象的知性思维,这种知性的思维方式作出规定并坚持规定,它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的彼此的差别,或者将每一有限的抽象概念当作本身自存或存在着的东西。看不到事物和概念中所固有的矛盾,易陷入非此即彼的片面、偏执和独断。否定的或辩证的理性将知性的规定加以消融,消融为无,它的作用在于打破知性思维所固定的界限,显示知性规定的自我矛盾和否定的本性,以及知性规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可能性。思辨的思维或肯定的理性是前两个环节的统一。它在对立的规定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或者在对立双方的分解和转化中认识到它们所包含的肯定。黑格尔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就是建立在他的思辨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后人简单地把形而上学理解为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主要源于黑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作为研究“存在的存在”的一种超验的、理性的学说,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有“第一哲学”之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西方且深受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它不可能没有形而上学的维度。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学说的主要依据是认为马克

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批判理论,是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和颠覆。这一观点常借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而不是“解释世界”的形而上学。事实上,马克思反对的是“只是解释世界”,并没有反对解释世界。如果不先解释世界存在、变化的原因,不对现实世界与人的存在做形而上学的追问以形成合理的世界观,人们又如何去改变世界呢?只是在马克思看来,解释世界的这种理论活动必须要以实践这种感性活动为基础和归属。他否定和颠覆的也只是以往形而上学的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前思辨形而上学在哲学领域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正如我们前面的分析,这种形而上学不管是传统的知性思维方式还是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试图从多样的世界中抽象出一个超验的、普遍的本质,并用这一本质来解释世界的存在与人的存在,从柏拉图的理念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莫不如此。这样的追求本身就陷入了一个思维的难题。因为,一方面,要寻找一个抽象的、普遍的、绝对的本质,就得建立一个封闭的、抽象的思维体系;另一方面,现实世界的多变与复杂性,使得我们在多中求一时又似乎永无止境。黑格尔试图运用其思辨的思维方式来消解这一难题。但他没有成功。马克思看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困境,他认为这种抽象的、虚幻的思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P110)这种活动就是实践,人类社会历史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实践不仅仅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且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概念,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实践概念不仅仅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识论概念,而且是一个构成其理论体系基础的本体论概念。我们可以从形而上学的维度来理解其实践概念。

形而上学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其主题是对存在及人的本质性的一种超验的追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回避这一主题,而只是以新的方式来阐述这一主题。马克思在对社会存在的反思中,是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入手的,他认为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在对现实社会的超验性思考时,他也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状况入手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4](P2)在这里,马克思提出其哲学的任务不仅是揭露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而且还要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而完成这一使命,必须从“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转向“对政治的批判”。这三大批判的实质就是“实践批判”。马克思正是在这种实践批判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否定并展望了未来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对人的本质性的反思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始终作为其哲学倾心关注的对象。可以说,他对社会存在的关注和反思也是为了如何更好地关注人。那么,如何理解人本身呢?马克思是从人的现实存在的视域出发来解读人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现实中的异化是受现实关系的制约的。理想状态的解放的人必须通过实践以改变现实的异化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在《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说到:“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6](P443)可见,马克思理想的人与理想的社会是一致的,追求理想的社会又是为了得到理想的人,而理想的人与理想社会的到来除了实践别无他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实践的基础上的,而他对理想人与理想社会的分析毫无疑问带有深沉的形而上学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只是形而上学的一场革命性变革,他只是改变了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思辨的思维方式,而带之以实践批判的思维方式。

三、对待形而上学的正确态度

柏拉图说“哲学从惊奇开始”。人类的惊奇首先就表现在对世界与人的存在之所以如此的反思。在这种反思中,开启了人类理性思维的长河,也就有了哲学形而上学。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与日俱增,并因此也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以逻辑推导和经验的可验证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理性也强劲地冲击了哲学形而上学。从休谟的怀疑论、实证主义者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学”到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形而上学受到了众多的责难,“形而上学终结论”可以说是不绝于耳。形而上学的历史使命是否真的完成,我们该如何对待形而上学呢?从笔者前面的分析来看,形而上学不但没有终结,相反它始终是哲学的核心。即使那些自称“颠覆”形而上学的哲人,也无法真正走出形而上学。因为首先,“人是理性的动物”,寻求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的应然关系,应是人的理性一经产生就有的一种本能冲动。也是哲学之为哲学的本质特征,这一点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康德也认为:“人类理性并不只是因为博学多识的虚荣心的推动,而实在是由于自身内部的要求所激励,热烈地趋向理性之经验的运用及由此引申而来的原理所不能解答的问题。所以,无论何人,当其理性成熟到可以思辨时,就常有某种形而上学存在,而且将继续存在。”[7](P39)这也就是说,只要人是理性的动物,他对世界和人进行追问的思维本性就不会消失。其次,形而上学表现的是一种超验的理性追求,一种终极关怀。形而上学的缺乏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重实际,轻理论;重名利,轻精神。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看到它的实践性而没有从本体论的意义上真正理解其实践观,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而对其实践性的理解又缺乏辩证的眼光,往往把其实践性混同于实用性。简单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来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上的支持,以实际需要来裁剪理论,而不是从总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上的许多偏差。再次,形而上学的存在也有助于解决现代人的信仰危机,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科技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科技在世界的霸权地位也逐步形成。人们在崇尚科技、崇拜科技、享受科技带来的现代化生活的同时,科技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危机等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不仅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也使人类陷入了精神的恐惧。如何应对这些异己的力量,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人类除了物质的需求之外是

否永远也不能缺少信仰的地盘等等形而上学的追问就有了必要。我们必须在这种追问中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在这种追问中匡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根据我们对形而上学的上述理解,形而上学首先是作为哲学的核心部分,作为存在论或本体论而成立的。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不同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包含着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因此本体论同时是方法论。但是,当我们具体考察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各自的思维方式时,一定要注意真正运用辩证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上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所包含的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具体来说,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黑格尔曾经批评过的近代形而上学所具有的那种“知性的”思维方式,就简单等同于全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在它和形而上学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如此一来,康德形而上学的主体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形而上学的“思辨的”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辩证法,就很自然地从“形而上学”中消失了。也就是说,形而上学作为哲学本体论所包含的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就被我们彻底地遮蔽了!形而上学自身是在矛盾中、通过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等,他们都是在不断反思和克服从前的形而上学的各种弊端和缺陷的过程中,通过对前人思维的局限性的否定而提出自己的哲学思想的。从近代抽象的知性思维到黑格尔的思辨的理性思维,再到马克思辩证的实践思维,正是哲学思维方式的这一次次生动的变革实现着哲学史上的一次次深刻的革命,从而推动着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哲学核心学科的不断发展。当我们真正运用辩证的态度和方法,用历史主义的眼光去回首哲学史时,我们还会意识到:任何一种形而上学所包含的特定的思维方式,都有其历史合理性和一定的适用性。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每一思维方式的优劣,而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或否定一种。即使我们通常所批评的“形而上学”的知性思维方式,虽表现出孤立、静止、片面的独断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和意义的。从人类认识史看,人类认识世界都是从直接的感知开始的,通过直接或借助一些工具和手段对对象的感知而获得对对象的直观认识。然后将对象分解、割裂、孤立、僵化,即用形而上学知性思维的抽象法,让运动暂时静止下来,从而获得对对象更深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把对象放到整体中以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状态、阶段和趋势。可见,抽象的知性的思维方式并不是绝对错误的,它构成了人类认识过程的一个必要的、重要的阶段或环节。在这方面,黑格尔实际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虽然指出知性的思维方式具有抽象性和片面性的缺点,其根本缺陷是不能把握事物中客观存在的矛盾,不能达到对事物的具体的、全面的真理性的认识,但是,他毕竟肯定了知性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他也将之作为他的思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的构成环节。黑格尔对待近代知性思维方式的态度是辩证的,因此是可取的。值得我们今天好好体会。总之,哲学之为哲学,就在于它能超越感觉和经验的局限,提供对世界终极本体的深沉探讨。这是任何哲学都无一例外的。因而真正的哲学必然具有形而上学的维度。今天我们探讨形而上学的本质涵义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可克服学术界虚浮的不良现象,因而更有其现实意义。那种把形而上学简单地等同于知性思维方式,由此忽视形而上学之作为本体论或存在论的内涵,进而忽视形而上学本体论所包含的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简单片面的倾向,对于形而上学在当代的重新建构和继续发展,对于我们理解形而上学在历史上的本真的含义,都是非常有害的,应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Aristotle.Metaphysics[A].1003a25,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C].RandomHouse,1941.

[2][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笛卡尔.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责任编校:李彬)

收稿日期:2006-05-16

作者简介:陈文珍(1967-),女,湖南怀化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知性黑格尔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枫叶知秋
知性优雅
谈教育的“严”
“知”情知性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冶关系检思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