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

2007-12-26 00:38李秉刚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品读感知语段

李秉刚

摘 要:语段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凭借。在概括语段内容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品味、咀嚼段中的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关键的、传神的词语等,借此感知人物形象、景物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段 感知 感悟 品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81-01

阅读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字、词、句、段、篇。其中“段”既包括自然段,也包括逻辑段。同字词教学一样,语段教学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第二、三学段来说,语段教学不可忽视。如何把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笔者就此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 培养学生感知能力,教给学生划分逻辑段的方法

笔者认为,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要经历“局部→整体→再局部→再整体”这一完整的过程,即学生先要从课文题目开始,一步一步往下阅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感知内容,此时接触的“局部”,这个局部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变成了一个“整体”——整篇文章读完了,学生心中应该留下一个整体印象。然后,再回过头来逐段学习,当然不一定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从第1段学习到最后一段——这种“串讲”的方式,是一种灌输与注入,会泯灭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根据文本特点可以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感知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做起,要从句子开始训练,然后过渡到自然段,再过渡到逻辑段。比如,第一学段的阅读课上,经常问学生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第二、三学段的阅读课上让学生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这就是在训练、考查学生的感知与概括能力。这种训练不再让阅读仅仅停留在眼里看到文字或嘴里发出声音这一肤浅的层面上,而是要求学生做到“读中思”、“读后悟”、“边读边悟”。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知与概括能力,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给划分逻辑段,即将意思相关的自然段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逻辑段。比如《郑成功》一文第1-3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因为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第4、5、6三个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因为这部分写的是郑军官兵打败荷兰侵略者,胜利收复台湾的过程;第7、8两个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因为这部分是写“建设台湾”。合并自然段成为逻辑段的方法,是建立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之上的,分段这一能力需要在第三学段着力培养。

2 教给学生语段品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每篇课文总有一个或几个精彩的语段,它们往往既是文本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这些语段的品读。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指导策略,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品读自然段的方法,即“阅读→感知→概括→欣赏”,其中的“阅读”包括默读、朗读或其他形式。“概括”与“欣赏”的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教学《郑成功》第5自然段,在学生默读课文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主要写郑军官兵打败荷兰侵略者的过程”,笔者给予了肯定,有的说“这一段生动地描写了敌我双方作战的场面”,笔者点头认可。这一环节,培养的就是概括能力,“概括”是“感知”的结果,段意是“概括”的物化成果。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去积极地思考与表达。

语段也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凭借。在概括语段内容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品味、咀嚼段中的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关键的、传神的词语等,借此感知人物形象、景物特点;同时,也可以就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欣赏、玩味,领略其表达技巧之美。

3 从自然段的写法中学习构段或叙述方法

自然段内部的句子不是凌乱地堆积,而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课文中一些语段最为典型的构段方式有:承接、并列、递进、“总→分”、“分→总”、“总→分→总”、“总起→具体”、“具体→总结”等逻辑关系。像《郑成功》第5自然段、《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2自然段,就是典型的承接关系,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句接着一句来表达;而像《“东方之珠”》第3自然则属于“总→分”的逻辑关系,《牛郎织女》第2自然段运用了先“总起”后“具体”的写法。

除了理解构段方式,还要分析写法上的特点,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大江保卫战》第2、3、4自然段在描写场面方面就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对场面中人物的表现,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了生动描写;二是,不仅勾画出了场面的整体情况,还着力描写了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突出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三是,穿插描写了当时的环境,烘托出了保卫战的气氛。而归纳出这几点写法则可以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比如描写拔河比赛或运动会的场面时都可以尝试使用。习作能力的提高就应该从模仿开始,迈开训练步伐。

4 重视课文末段品读,学习课文结尾的方法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写文章亦是如此。一篇文章的起笔非常重要,结尾也不可小觑。“口”收不好,将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很多情况下,文章结尾或画龙点睛、戛然而止;或语意含蓄、耐人寻味。比如,《最后的姿势》《草原》等课文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一些句子或语段起到了题文照应的作用,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和《最后的姿势》倒数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东方之珠”》最后一段,就是这样的句子。面对这类语段或句子,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欣赏,揣摩这类句子在谋篇布局、深化中心方面的作用。有时,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在第2课时教学导入时,以这些句子为突破口,通过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重点段落,进而攻克重点,达成教学目标。当然,这些耐人寻味、画龙点睛的语段或句子,也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借鉴使用。比如,一位同学在《激烈的拔河比赛》中结尾写道:“这次拔河比赛,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而另一位同学在《我们班的绘画能手》是这样结尾的:“李佳真是一位值得我们佩服的‘绘画能手!”这样一写,文章就有了思想,结构也更加严谨。由此可见,教师要提高作文水平,就要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猜你喜欢
品读感知语段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