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G:商业神话沦为闹剧 李亮: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2008-01-06 10:18
21世纪营销 2008年24期
关键词:李亮

付 瑶

李亮豪言:“能够打败PPG的只有PPG”!

的确,三年前将PPG推至顶峰,缔造商业神话的是李亮率领的PPG;

三年后的今天,令PPG命悬一线的同样还是PPG自己。

不断陷入虚假销售额、产品质量问题、债务纠纷、资金链断裂、高管相继离职这些信任危机的PPG如何自救,又是何人此时仍力挺李亮?

Hao Yan Liang: "only PPG able to defeat the PPG"!

Indeed, three years ago, PPG will be pushed to the summit, to create the myth of the business is headed by Liang PPG;

Three years later, so that PPG fate hanging in the same line or their own PPG.

Continue to fall into false sales, product quality problems, debt disputes, capital strand breaks, these executives to leave one after another crisis of confidence in PPG's how to save themselves, who are still at this time support of Liang?

“全球领先的消费品直销商”、“闻名全球的PPG代表作”、“秉承美国优良的制衣工艺”、“1973年起畅销全美的经典款式”,昔日拥有这些响亮品牌口号的PPG,日前再次陷入“李亮携2000万美金潜逃”丑闻之中。面临严重信用破产的李亮,这次依旧采取“需在美国处理事务”的态度不予回应。业界则表示“李亮卷走2000万美元资金”这则传言本身就已经夸大了PPG目前的现金流状况。

PPG事件回顾

PPG,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的前身为上海佩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金仅为50万,法人为李继光,实际控制人则是其子李亮(David Lee)。这是一家上海典型的家族作坊企业,并无外资背景。

2006年,该公司因拖欠广告费而被上海某广告公司告上法庭。

2006年下半年,李亮注册了一家新的公司,也就是现在的PPG,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切入男装衬衫直销领域。

2006年下半年,风险投资商TDF和JAFCO Asia宣布向PGG联合投资。

2007年4月,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加入第二轮投资。这两轮投资规模接近5000万美元。

2007年,实施广告轰炸战略,在北京、上海等地全年广告投放2.3亿元。

2007年11月后PPG的广告突然销声匿迹以及2007年12月PPG突然推出折价销售网站,业界推测其资金链出现问题。

2008年3月PPG高层集体亮相澄清多个欠款纠纷以及资金链断链传闻,并宣布获得三山资本3000万美元投资。

2008年9月初,PPG的COO黎勇劲卸任,进入土豆网担任高管。原运营副总裁黄朗阳转投Vancl, 原CFO王彦丰也离职。

2008年10月,有消息称PPG获得美国百货1亿美元注资。但与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上海东杰传媒有限公司等多家广告公司存在财务纠纷,而公开信息显示与部分供应商江苏虎豹集团、上海卓越织造的官司也一直悬而未决。

2008年11月24日,某财经媒体刊登了《PPG的李亮不见了》一文,自此“PPG创始人李亮涉嫌携款超2000万美元潜逃”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

2008年11月27日,李亮原定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在各界纷纷猜测已消失许久的李亮是否会如期现身时,这位声称自己在美国拓展业务的CEO却于沟通会前夕撤换PPG国内公关代理人,曾为其在国内代言的新闻发言人已表示不再负责PPG公关项目。

2008 年12月初,作为第三轮投资PPG的三山基金合伙人李山放言:“我当时投PPG,投的就是李亮!”

PPG商业神话

PPG创立伊始,便轰轰烈烈地成了中国服装界新商业神话。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它选择了一个容量巨大但需求未被满足的市场——男性衬衫,而且PPG的网络直销和电话直销的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服装业渠道,具备极强的可扩张性。此外,PPG的产品设计、价格定位,以及广告创意、媒体选择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PPG被视为“轻公司”的典型代表,没有工厂和店铺,消费者通过电话或网络订购,即可享受送货上门、货到付款的便利。这种将产品交给其他工厂OEM、将销售放在互联网和电话的模式,仅依靠轰炸广告和订单管理的商业模式获得了极大成功。在第三轮投资PPG的三山基金合伙人李山看来,中国基本上是大多数衬衫的产地,所以有制造的优势,产品的供应商有优势。“PPG再利用互联网,Call Center这种模式,把两个环节即制造生产这一块和销售、退售这一块连接起来,我觉得这个想法,不管怎么样,李亮是第一个想出来的,这是天才的。作为一个创新型企业,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创意是最关键的。”

“我们既不是服装企业,也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数据中心,甚至你可以认为是一家服务器公司。”李亮曾将PPG形容为衬衫行业中的戴尔电脑——直销经营模式。

可以肯定,PPG的崛起给服装业带来一场轻模式的变革,后起于PPG的VANCL、CARRIS与PPG有着同样的商业模式,如今也做得有声有色,渐入佳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商业神话陷入危机

造成PPG目前危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外部因素,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令PPG上市计划暂时搁浅,以及凡客诚品等同类模式的对手跟进;第二,内部因素,前期过度依赖广告,投入过大造成现金流绷得太紧,在经营策略、财务控制上出现明显失误。

李亮对于大经济环境低迷是否打乱了PPG 的上市计划,他表示:“我根本不在乎是否上市,上市之后我又不能把股票卖掉完成套现,我也不希望这么干。我只希望建立一个好的稳定的商业模式,上市从来都不是我的构想。投资可以有很多渠道退出,不一定要上市。美国已经90天没有公司上市了,这样的大环境上市也不现实。我现在就是练内功,然后等待冬天过去。”

按PPG提供的数据,PPG拥有员工500人,每天销售的服装数量超过1万件。与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雅戈尔衬衫去年每天1.3万件销量相差无几。更令人称奇的是,PPG没有任何形式的门店、厂房和流水线,只有3个小仓库;而雅戈尔的零售网点超过1500多个。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进货销售库存都要有,公司怎么轻得起来?我们过去做了十年B2C都不敢这么说。”一位前卓越网创始元老用了“轻得像皮包公司”来形容他眼中的PPG.

公司的全部运营都集中于上海郊外的三幢小楼。鼎盛时员工达到的500人中,还包括200多位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现在只剩下不足100人。

“我们去年在筹备的时候,天天想着跟他交手,做出任何举措都在想着PPG会怎么反应。”凡客副总裁钟凯欣调侃说,凡客端着冲锋枪来到阵地想要找PPG一战,却发现对手并不接招。

李亮甚至不主动寻找订单,没有设置产品部,而服装行业是个“细活”,对盯单子和把关质量上不太重视的PPG不断陷入质量危机。

如此“轻”的PPG,广告却是一笔大支出。PPG去年是平面媒体欢呼的对象,甚至有评论认为是PPG挽救了平面媒体。针对大量广告投放问题,李亮坦言,服装行业销售过程中营销成本确实占了大头。PPG发展初期,广告投入是销售额的150%,后来又逐步下降到70%和30%。2007年,在获得风险投资后,PPG开始大量的广告轰炸。李亮承认,2007年,PPG的广告费达2.3亿人民币之多(相当于3000多万美金)。

从2007年底开始,陆续有媒体报道PPG拖欠供货商、广告公司欠款等问题,报道称PPG拖欠上海中润解放传媒、唐神广告、旷视广告、元太广告等高达数千万元广告费用。

对此,李亮的回答是“有一些广告费用没有结算,但这里面有回扣,所以我不想给,PPG不缺钱。”

李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引用互联网圈内人士一句话:“决定PPG成败的,是创始人李亮的心态。多数令人兴奋的新商业模式并不意味着最终的成功,这取决于他是否恰好拥有一个与之匹配、能够驾驭它的创业者。”

在“PPG创始人李亮潜逃美国”的传言尚未平息之时,其宣称“获得美国百货公司一亿美金战略投资”的消息又引来“说谎话”的指责。

上述圈内人士称,“对PPG的质疑,更多是集中在李亮身上,他的口碑不见得太好。高调、不务实,是业界对PPG的评价,这也多多少少包含了业界对李亮的看法。”

李亮的疯狂是众所周知的。比如,一次他得知法拉利举办一个活动,打电话要求参与,对方以李亮没有法拉利跑车为由拒绝,李亮一怒之下买了两辆法拉利。对于外提出李亮个人生活很奢华,质疑其动用了融资钱去享受的说法,李亮回应说:“我自己本来就很有钱,很有很有钱。我为什么就不可以过豪华的生活?难道富人就不可以创业吗?融资才3600万美元,我所有的玩具加起来就一亿多人民币,光游艇就4500万人民币,融资的钱够用吗?中国有种仇富心态,大家嫉妒我,我觉得很不公平。我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不想改变。”

一位被李亮拖欠工资的现任PPG高管表示,李亮本人特别聪明,但不太会做人,善于吹嘘和忽悠。跟供应商签订的很多合同都不执行,给合作伙伴的感觉是“永远不会信守诺言”。经常以“我今天不高兴”为理由,拒绝在给客户的还款合同上签字。

面对此情形,作为PPG投资人的集富亚洲朱建寰与三山基金的李山均继续力挺李亮,表示对PPG依旧看好。李山说,投资PPG,他看好的一个因素是“李亮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我当时投PPG,投的就是李亮”。

李山一直把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金融机构作为自己的一个梦想。“我很希望参与这种民族的东西,我有点民族情节的,”李山说,“李亮跟我讲,要打到美国去,作为投资者,我是支持PPG尝试这种民族品牌。”李山也强调,“现在PPG有钱,David(李亮)还是挺聪明的,他懂得现金为王。”对于PPG走到今天,他表示,“David(李亮)还年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觉得很正常。但随着公司未来不断发展壮大,包括投资人的进一步投资,慢慢都会有走向正规化的过程。”

对于这场尚未平息的商业闹剧的最终结局,这个曾以惊人成长势头示人的电子商务神话,是否能够再次杀回服装市场寻找到二次立足的空间,而未来的经济环境又是否能为PPG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我们无从知晓,但不可否认的是曾经环绕在PPG和李亮头上的光环,正在渐渐逝去。

责任编辑:简红明

猜你喜欢
李亮
改天请你喝酒
搞笑同学
好心人的愤怒
白磷燃烧实验的改进
母亲送鸡蛋
宝贝树
宰老板
宰老板
必修1复习测试题一
神秘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