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富”黄光裕陨落全调查

2008-01-09 09:54吴晓宇李玲玲
IT时代周刊 2008年24期
关键词:黄光裕国美

吴晓宇 李玲玲

编者按

罪恶是否总是与财富如影随形?

从一个穷小子到“中国首富”,再到今天被公安审查。国美电器集团董事会主席黄光裕以这一堪称离奇的经历,再次印证了这一定律。

17岁离家闯荡,三度问鼎“中国首富”,在很多人心目中,他是无可争辩的商界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个人奋斗的典型。然而现在,他却让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完美偶像轰然坍塌。

黄光裕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极富戏剧性,具备了传奇小说的全部要素:起初是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处在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野心、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历经千辛万苦后才赢得成功和尊敬;而一旦到达个人发展的巅峰,却又因各方面的因素,陷入自己精心营造的迷宫中难以自拔,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

出演这场悲剧的主人公——黄光裕让我们反思:金钱,真的是最好的遮羞布,可以掩盖一切罪恶吗?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他的辉煌?又是什么令这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最终沦落?

但不管真相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顶着“中国首富”光环的黄光裕,其创造的财富神话已经开始风化……

2008年春节以来,“中国首富”黄光裕就在老家——广东省汕头市铜盂镇凤壶村一直受到非议。原因是他拒绝出资修建村里的一条排污沟,被村民认为“贵为首富,贡献太小”。

虽然不被村民欢迎,但黄光裕还是在2008年11月10日回了一趟家乡,然后匆匆离去。或许黄光裕都没想到,离开家乡的一刻,他将不知何时才再能回到这里。因为7天后,这位年仅39岁的国美集团董事会主席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据接近公安部的人士透露,黄被带走是因其涉嫌洗钱、违规贷款和偷税漏税,案件由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负责。此前,他已3度被评为中国首富。

第一章成就霸业

美国著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只有在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黄光裕的发家,始终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有关这个中国首富最初的创业故事,只有一个极其简单却高度统一的版本,对财富光环庇护下的他,人们似乎常会有意无意地忘了去追溯那第一桶金的神秘源头。

第一桶金

“钱,就是一张纸,可能很有用,也可能没用。把这张钱揉碎了,扔在地板上,跟将一张纸揉碎了扔在地板上是一样的。但你把100元用好了,就有可能变成1000元、10000元。”多年前,凤壶村里一位育有4个孩子的母亲经常发出的这番感慨,让孩子们形成了最初的金钱观,其中一个孩子日后成了资本运作的高手,他就是黄光裕。

在耕地很少的凤壶村,黄家算得上是村里最穷的一户人家,家里三天两头会出现断粮,16岁的黄光裕因此初中都没念完就被迫辍学。17岁的时候,他跟随20岁的哥哥黄俊钦,身揣4000元钱北上内蒙古做生意。黄光裕后来回忆:“经商是因为没别的路可走,并不是想着非得发大财才出去的。”

实际上,在潮汕地区的历史中,就常有一代又一代穷则思变的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的记载,早年“下南洋”的潮汕人如今大多都在各自领域打下了一片天地。在全球华人富豪100强中,有近1/5为潮汕人,李嘉诚是其中一位。少年黄光裕的背井离乡北上闯荡,迈出了他成为潮商的重要一步。

1986年,17岁的汕头少年黄光裕和哥哥黄俊钦来到北京,在北京珠市口东大街盘下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最初卖服装,后来改卖进口电器,1987年1月1日正式转型为电器店开张营业,那个小店的名字就是国美。

这段起家史,是今天几乎每一个国美人都耳熟能详的创业故事。但对于个中细节,黄光裕始终语焉不详。对他这段起步时的人生,像对待其他白手起家的富豪一样,人们的质疑之声从未停止。黄光裕曾对外界透露,兄弟俩用于投资这个小店的10多万元资金来自“在内蒙古做贸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的积累,但具体是什么贸易什么生意,他不愿多讲。

有资料显示,在内蒙期间,兄弟俩加入了当时的“订合同”大军:在内蒙古一带找市场,与需要货物的人订合同,再回广东发货。而两人在北京那年,中国消费品尤其是家电产品依然是卖方市场,进口电器走私现象严重。国美最初经营的就是这些货物。

于是,“走私”成为传言中最具广泛性的一个版本,一些人对黄光裕原罪的追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黄光裕对此却有自己的解释:最初,80%的货确实是走私而来,但到国美手里时,已经是经过国家处理而合法化的了。兄弟二人最初的创业,就这样在“踩雷”边缘进行,而此后的一系列商业经历,一步一步验证了兄弟俩非同寻常的胆大冒进。黄光裕后来承认:“我做事的习惯、方向一旦明确,大概想好,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做。”

类金融模式助国美壮大

自称“不喜欢做买卖”的黄光裕将潮商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

国美电器成立三年后,开始脱离中间商而采取货物直供模式。又过了两年,北京所有的国美店铺被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中国最早的家电连锁雏形由此形成。1993年,兄弟俩在共同经营6年电器生意后,开始分家,哥哥黄俊钦的新恒基集团侧重房地产业,黄光裕则在电器零售业留守。

1997年。多家外国家电企业在中国建立合资工厂,以长虹为代表的国产家电品牌快速成长,中国家电制造业告别了进口电器为主且供不应求的日子,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国美电器适时而动,顺应这股新的潮流,迅速调整了以前的经营理念,从以前经营进口电器为主,转变为以合资、国产品牌电器为主,并以低价对抗传统销售业态,形成新的营销战略。

1999年,国美走出北京,从天津和上海切入,接着布局全国,向一个个大中城市进军,将“国美模式”在各地频繁复制。这一年,黄光裕创办了鹏润投资有限公司,为日后的资本运作做好了基础准备工作。2000年,31岁的他成为家电零售业公认的巨头。

谁都知道,家电零售业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有时甚至是你死我活。年轻的黄光裕凭借什么赢得了自己的业界地位?著名财经评论员郎咸平在谈到国美急速扩张背后的支持因素时指出,国美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又能保持强劲赢利能力,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即:终端管道价值。而这种终端管道价值则来自国美两大赢利模式——类金融模式和非主营业务赢利模式。

国美向供货厂家支付货款,常采用账期和承兑汇票。账期的周期是1个月左右,承兑汇票期限是3个月左右。也就是说,门店开得越多,银行承兑汇票就越多,积下来的货款也就越多。有人推测,国美账上长年趴着30亿~40亿元的现金。而国美的强势地位,又使其与供货商交易时把握绝对的主动,它可以延期6个月支付货款,这也使其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有了可能。用黄光裕的话说,国美就像一家银行,虽然每天有大量进款和出款,但总有一笔相对的、一定期限内的“沉淀”资金。“巨大的现金就在我这儿,谁也说不清它是谁的,如果不加以利用,岂

不是一种机械的经商头脑?”

“非主营业务”包括的收入则包罗万象,从促销收入、进场费用、管理费收入,到货品上架费、空调安装管理费、展台费、代理费、广告费,不一而足。

但借来的钱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家电零售企业要想立足并取胜,不走扩张的路是万万不行的,而扩张就意味着巨大的资金需求。黄光裕意识到,庞大的资金缺口和借债会对公司今后的现金流产生冲击,要真正解决资金问题,必须选择上市融资。

他将目光投向了香港。

第二章一个投机的实业家向资本家的演变

“做买卖其实很简单,一个是怎样把钱挣到最多,一个是怎样把钱玩好。”国美副总李俊涛曾经这样说。后来的事实证明,在野心十足的黄光裕眼中,零售、音像,乃至地产最终都只是他资本战场上的一颗颗棋子。他根本不满足于只做家电零售的霸主,他的财富之路才刚刚开始。

精密布局,曲折上市

曾被香港媒体列入“四大恶人”、有“潮州怒汉”之称的詹忠培,以买壳、洗壳、卖壳闻名,其运作的壳据传有多达20余个,人称“香港壳王”。

2000年,他与潮汕老乡黄光裕相识,并帮助后者上演了著名的“左手倒右手”戏法,国美如愿实现买壳上市。詹对黄的评价极高:“他头脑极灵活,很多事情我一说他就懂。”而此前,看到许多大陆人怀揣上亿元来香港证券市场“淘金”,詹常常感慨:“这些大陆人,真不知深浅。”

在詹黄的“精诚合作”下,二人相识两年后,黄光裕成为京华自动化(0493.HK)控股方,而京华自动化彼时是一只跌至以“毫”计价的“仙股”,黄后来把旗下地产业务渐渐注入其中,并将其更名为“中国鹏润”。

此后,黄光裕对国美集团进行重组,分为国美A和国美B。其中,国美A装的是比较优质的门店,黄光裕和“鹏润亿福”对其分别持有35%和65%股权,而后者的所有者也是黄本人。这看似没有必要的股权分配,实际上是在为国美电器日后借壳上市做准备。“鹏润亿福”所拥有的国美A65%的股份被其几经转手,最终让英属维京群岛公司OceanTown买走,这是国美A向外资变身的第一步。

2004年6月,国美重组完成后,中国鹏润(0493.HK)出资83亿港元,从OceanTown手里买下国美A的65%股份,“中国鹏润”更名为“国美电器”。2004年9月28日,“国美电器”在香港首次公开配售股份,募集资金约12亿港元。

国美买壳上市之时,全球家电零售业平均市盈率仅为14.3倍,而“国美电器”市盈率一度高达50倍。在这次资本运作中,黄光裕的投入是7.5亿元的资产,包括一份物业、一块土地、两次现金增持、一次股权置换,而他的回报却是市值80余亿元的上市公司,腾挪过程中他还套现了25亿元现金。

这次买壳上市,正值香港银行利息达历史最低之时,投资者正寻求资金出路。此番交易给黄光裕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财富迅速飙升。通过发行可换股票据,市值仅2亿元的“中国鹏润”最后竟拿出88亿元收购国美股份。此后几年,黄光裕渐渐套现,将巨额纸面财富变成了真金白银。在“2007胡润套现富豪榜”上,靠出售非上市公司股份给上市公司套现93亿元的黄光裕成为套现最多的富豪。

令人叫绝的是,“中国鹏润”收购国美电器并不违反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中对于收购的有关规定。按此规则,注入资产值达到壳公司资产的100%,且收购事项发生后,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动,则不允许收购。中国鹏润2003年年报显示,注入的国美电器总资产已远远超过中国鹏润100%的比例。但在收购国美电器之前,中国鹏润的控制权已掌握在黄光裕手中,而收购后黄光裕的持股量不减反增,不存在壳公司控制权变动的情况,因此并不违反此规则。2006年,黄光裕再次突破——“国美电器”实现了整体上市,它最终成功转变为一家注册地在英属维京群岛的“外资独资企业”。

一切都如愿以偿,一切又似乎处理得顺理成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正如一些媒体所称,“黄光裕由此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蜕变—-从喜欢投机的实业家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资本家。”这一“左手倒右手”的经典案例,也为黄光裕日后资本运作提供了核心思路。

沉迷于资本运作

谈到高超的资本运作水平,黄光裕总是显得很谦虚,常常强调专业机构的功劳,而自己只是想专心做实业:“我不是资本市场的专业人士,许多重要的事情有专业机构帮我来做。他们的操作更专业、更规范、更符合法律,而我就是做好现在的买卖,以及从许多意见中选择出正确的。”但据国美高层透露,黄光裕随时都在关注美国股市行情,尤其对家电和房地产行业有非常透彻的研究。不仅如此,从初中课堂辍学的他还花了至少5年时间研究香港的资本市场,学习几乎所有有关的法律。而对于一切与资本有关的事物,如:美国资本市场、石油期货、人民币汇率等,黄光裕都抱着极大兴趣去钻研。这个从1987年就开始与资本打交道的潮汕商人,确实已经深深迷恋于资本游戏。

在鹏润和国美总部显眼位置,挂着一幅条幅,上写:“商者无域,相容共生”。实际上,早在1996年,黄光裕就成立了鹏润集团,并在其下成立了鹏润房地产企业。黄光裕此举,并不是看到房地产业有多么赚钱,而是希望借多个产业的发展来实现产业间的互补互动。在他看来,建立了良性循环商业体系的潮汕老乡李嘉诚代表了“互补互动”的最高境界。

与多数地产项目运营商不同的是,黄光裕从介入地产界那天起就是为了上市,他要一步到位地成为地产资本投资者。他的目标不是卖房子,而是打进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黄光裕手下一位高层在一次采访中说:“看中的土地,我们会不惜代价拿下来。这一点我们是按资本运作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买卖土地的方式做。拿下来之后,是我们在资本市场取得的第一场胜利。这不像房地产,如果成本100万元,你卖200万元,就是暴利,就是打击的对象。但是1美元,在资本市场卖到2美元,不算什么。和国际对接的资本市场,增值可以是百分之一百、千分之一千、万分之一万”。

在地产界,一般只有拥有足够的土地储备才有上市的资格。为早日实现地产企业上市梦想,黄光裕组建了多家地产公司,由此可以各路出击,更快地收购土地。他希望其地产王国也能以与国美电器同样的方式借壳,最终被推向资本市场。

他开始寻找合适的“壳”公司。

新“壳”便是中关村。2006年7月,在受让北京住总集团中关村27.51%股权后,黄光裕控制的鹏泰投资成为中关村第一大股东。今年5月,中关村发布定向增发方案,表示将购买鹏润系地产资产。代价是:以每股14.67元的价格,向鹏润地产、鹏润科技和黄秀虹(黄光裕的妹妹)定向增发12.27亿股。这笔交易一旦实现,中关村将成为以住宅项目

为主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黄光裕由此可达到其地产资产上市的目的。

但这次没有原先那么顺利了。就在黄光裕宣布将鹏润地产资产注入中关村3个月后,中关村发布公告称,放弃鹏润地产注入其中,黄光裕的“地产借壳梦”宣告破灭。对此,中关村方面的解释是:“由于今年宏观调控力度超出预期,紧缩货币政策对国内地产业务冲击巨大,鹏润控股拟注入中关村的房地产类资产盈利前景看淡。”实际上,有证监会人士认为其中另有原因:“今年4月28日,我们对中关村异常股票交易立案稽查。此后我们发现在重组、资产置换中,黄光裕控制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有重大违法违规嫌疑。”

有媒体调查发现,黄光裕有许多“工具型公司”,主要用于国内资本运作,还有些“壳”公司,是专为海外资本运作而设立。知情人士透露,“在黄光裕名下,仅通过各种公告浮出水面的工具公司数量就达到十多家。据估算,黄用于资金与资本运作上的小公司至少有上百家。”《经济观察报》报道称,今年6月24日,在通州通胡大街11号,就诞生了5家咨询公司,这些法人独资公司都是以黄光裕为法人代表。从这天开始的约两个月时间里,同样的地址下,至少注册了9家公司,累计注册资金达到1.45亿元。

第三章财富背后的罪恶

《圣经》告诫人们:“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在很多时候,巨额财富常常与道德底线的崩溃如影随形。

东窗事发,始于“刘芳”

黄光裕曾经说过:“人的发展问题,看你是贪心多还是野心多,或者是霸气多,再一个,看你有没有那个胆量。”人有野心未必是坏事,只是,黄光裕的大胆恐怕有些过头。实际上,据有关媒体透露,在相关股价反复异常波动的情况下,公安部“盯梢”黄光裕已有两年。

一位有着股市十几年经验的投行人士这样评论:“在股市上做并购重组得了好处,偷着乐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光天化日明着炒作?这样太过分,监管层不抓你不足以治理市场。”

在黄光裕被带走调查前,曾经有诸多传言,但最早公开披露其被拘查的理由是“涉嫌操纵*ST金泰股价”。*ST金泰,这只被称为“妖股”的股票,被股民们提及时,总是和一个叫“刘芳”的人联系在一起,这个公开姓名为“刘芳”的人,被冠以“史上最牛散户”之称。2007年第一季度公告显示,刘芳已在*ST金泰持有312万股流通股,占总股数的2.11%,进入10大流通股东之列。

资料显示,黄光裕之兄、新恒基集团创始人黄俊钦是*ST金泰的实际控制人。2001年,他通过自己掌控的北京新恒基投资管理集团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收购*ST金泰,分别持股10%和1.92%。*ST金泰在2007年7月9日的公告中宣布资产重组,黄俊钦计划将其9大地产项目注入*ST金泰,价值246亿元。此前,包括“刘芳”在内的众多炒家都已有布局。

自那天起到2007年8月31日,*ST金泰(600385,SH)连续拉出42个涨停,赫然成为中国股市18年来涨停时间最长的一只。“刘芳”正是因在此次42个涨停中受益最大而出名。“42个涨停并不正常。”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说,“在A股牛市中,因为优质资产注入出现十几个涨停,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ST金泰的表现的确有点过了,当时就被股民怀疑其中有人在背后操纵。黄光裕兄弟也一度在被怀疑之列。”深圳私募界人士认为,“*ST金泰被操纵的迹象太明显,监管层不可能注意不到。”

2007年9月,证监会联合山东省证监局对*ST金泰进行调查,*ST金泰开始连续跌停,“10大流通股东”中,多数都没能高位套现,“刘芳”也在今年第二季度以7—8元完成了套现。

在黄光裕11月17日被拘查后,“黄光裕就是刘芳,或者是其利益链条的最高端”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尽管后来“刘芳”现身公开真实姓名后表示与黄光裕无关,对于黄光裕操纵*ST金泰的质疑还是没有停息。人们的依据是:*ST金泰资产重组的方案,只有黄光裕等人可能提前知道,如果以个人投资者身份介入,他便能做到进退自如。

不只是*ST金泰,有关黄光裕涉嫌操纵股价的猜测中,三联商社、中关村等股票也名列其中。操纵证券市场罪,是中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新近规定并强化的罪名。此罪最高可处十年有期徒刑。前“上海首富”周正毅、上海社保案中的富豪张荣坤等,都因此罪获刑。

原罪回溯

黄光裕此次被拘查,引出了一连串的旧案。有媒体称,黄光裕被调查的原因远比操纵股价“复杂”,证监会只是协助公安机关的“配合者”。

事实上,早在2006年,黄光裕兄弟就曾因涉嫌非法骗贷接受调查。虽然此事在当年不了了之,但回顾当时的新闻,仍不免让人触目惊心。某财经杂志在2006年10月31日刊登的文章,就较完整地披露了黄氏兄弟涉嫌非法骗贷的详细内幕。

本刊记者从该文章中得知,在当年国庆前不久,公安部就1997年发生的一次贷款案启动了对黄俊钦“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查封其全部资产;“新恒基系”最高层于星旺等人被逮捕。当年国庆前夕,本案重要角色之一、北京中行原行长牛忠光被逮捕,黄俊钦本人也一度进入公安部监控范围。此前,包括黄氏兄弟在内的29人以及“两系”旗下的39家公司,都被银监会列入摸查名单。当时的官方调查显示,至少有13亿元问题贷款在黄光裕的鹏润和黄俊钦的新恒基之间密切流动,最终流向境外。这些形迹可疑的资金恰恰是20世纪90年代黄氏兄弟创业的“第一桶金”,并在此后继续支撑其扩张。

文章说,黄氏兄弟早年创业时就向北京中行进行了违规贷款,其后又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逾亿元租金,后又通过虚假身份以房贷和车贷为由获取贷款。由于贷款大多以看似不相关的公司名义出去的,而钱款又各有用途,调查13亿元资金的去向的确是一件难事。“光是一个鹏润,就开立了上百个账户,查账就像走迷宫。”初步调查显示,部分资金被打人多个证券账户,更多资金则被转出境外。“如果不进行立案调查,而是单纯查账,可能这些贷款的主体都和黄俊钦兄弟的公司无关,最终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知情人士如此分析。

如果说,违法贷款是黄氏兄弟致富“原罪”的间接体现,那么,或许靠打通相关关节来实现无障碍的资本运作就是二人的惯用伎俩。有分析人士认为,黄光裕被拘查,真正的导火索可能是始于今年9月的商务部外资审批腐败窝案。在此案中,商务部条法司原巡视员(正司级)郭京毅因涉嫌受贿被“双规”,北京思峰律师事务所原主任张玉栋亦牵涉其中。

在业内并不知名的思峰所,却有多名律师直接参与了外资并购法规的起草。低调中散发出巨大能量的思峰所,其优势在于“关系”。1996年,它由隶属于原对外经贸部的长城所改制而来,有三名合伙人都曾

在商务部条法司工作。张玉栋本人和郭京毅是同寝室同学。有消息称,在商务部外资审批腐败窝案中,张玉栋充当了为政界和商界牵线搭桥的角色。

而黄光裕与张玉栋的关系不一般。张自1996年从商务部下海成立思峰时,就一直在鹏润大厦办公,直到近几年才搬。实际上,黄、张二人早已不仅仅是房东和租客的关系,近几年来,他们至少每隔两周电话联系或见面一次。黄光裕很欣赏张的资本运作能力,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做PE、玩资本比卖家电赚钱快多了”。

事实表明,国美借壳上市的手段与张玉栋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或外资并购中国企业设计的方案几乎一致:把国内最优质的资产装到海外上市公司中去,几经周折后,海外公司控股权仍回到国内公司部分高管手上。据传,国美借壳上市中的一个关键性离岛公司OceanTown,就有可能是张玉栋帮其注册成立。有媒体称,国务院曾因此批评过有关部门的不作为,致使国内资金外逃,甚至部分国有资产外流。张玉栋案发后,除郭京毅外,外资司前副司长邓湛、工商总局外企注册局前副局长刘伟等一批高官相继落马,引发出一个庞杂的政商关系网。

人们不禁由此回想,国美电器买壳上市后没多久,就获得商务部批准,允许其把母公司未上市那部分资产装入香港上市公司,从而实现国美整体上市。但在外资持股比例有严格规定的当时,这一点应该不好实现。而那个时候,郭京毅和邓湛都还在任。这无法不令人产生诸多猜测。

对涉嫌行贿一说,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律持“不否认也不承认”的态度。

未完的思考

从早年因倒卖电器产品被警方以投机倒把查扣,到创业初期的违规贷款,再到如今闹得沸沸扬扬的涉嫌操纵证券市场,黄光裕兄弟从创业开始,就摇摆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缘。其财富故事也因此变得更为扑朔迷离。从一文不名到中国首富,再到今天的被拘查。黄光裕堪称离奇的经历颇具典型意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罪恶是否总是与财富如影随形?有资料显示,黄光裕及其众多近亲都是天主教徒,出生时都受过洗礼。《新约·路加福音》中说,一个仆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你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圣经》告诫人们:“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这是否意味着财富与道德无法共生?很多富豪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黄光裕也不例外,只是不知在面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时,他将会如何祷告?

创业者的合理财富边界在哪里?国美一内部人士曾对记者表示,“黄光裕目前遇到的问题,都是国内民营企业家广泛存在的问题,很多最后的结果都不了了之,这也是前几次(对黄光裕的)调查都没有结果的主要原因。”那么,普遍存在于民营企业家中的问题究竟有哪些?“谁上富豪榜谁就倒霉”,为什么如咒语般灵验?

事实是这样吗?在本刊截稿时,《亚洲周刊》有报道称,黄氏兄弟涉嫌骗贷、诈骗、套汇操纵股票、偷税漏税及扰乱金融市场等犯罪。

黄光裕在钻政策空子时屡屡得手,跟外界环境有多大关系?近日,证监会已连续开出多张罚单,但与2006年涉嫌骗贷案不了了之不同的是,有消息称,黄氏兄弟的案子已被两任公安部部长周永康、孟建柱亲自批示,要求将黄案办成证监市场之铁案,合作调查机构更是横跨公安部、证监会及最高检等。

这是否意味着整顿证券市场大幕即将拉开?

猜你喜欢
黄光裕国美
5000亿元“小目标”国美能否实现?
黄光裕归来!
国美U7:全面屏+三重生物识别
嫁人当嫁黄光裕?
国美有钱了
素描黄光裕
陈晓掌舵国美
黄光裕时代终结
黄光裕:穷山沟走出的内地首富
黄光裕:12亿港元的入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