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卢梭风致的精灵

2008-01-12 03:24柳鸣九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年12期
关键词:齐奥漫游者陶然

柳鸣九

我记得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读到了卢梭《忏悔录》的部分原文,其中有的段落是写他少年时期的漫游与流浪,当时就给我以极大的感染,此后往往还不自觉地回想起它们,余味不尽。

卢梭是法国文学中徒步遨游之乐的发明者,这种乐趣之美被他写到极致的境界,特别令人神往的是,《忏悔录》中他那在漫游中自由自在、尽情享受、陶然忘机、酣畅满足的精神状态:忘了一时的疲劳,忘了一时的饥饿,忘了自己衣食无着的生存状态,忘了现实的生计利害;城门要关了无所谓,饭碗要丢了没关系,只要是在星空下听夜莺的鸣叫,就可以在一块石板上过夜;只要能欣赏洛桑的美丽湖面,就不惜绕道而行,长途跋涉,不辞辛苦。

何等自由自在、潇洒脱俗的风致!比“明朝散发弄扁舟”还多几分洒脱而少一些骚怨。

曾经有一次,我似乎也略略接近了这种自由自在的漫游之乐,那是十多年前在尼斯第一次见到大海的时候。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我对勒·克莱齐奥的《梦多》(小说集《少年心事》中的篇目——编者注)倍感亲切。

勒·克莱齐奥先生也住在尼斯,他笔下小梦多漫游的环境,带给我对尼斯那个海滨城市美好亲切的回忆,而梦多的故事,则使我想起了卢梭的洒脱。

梦多是一个卢梭式的漫游者形象,也是一个卢梭式的自由自在精神的形象。勒·克莱齐奥几乎是以整个小说的篇幅来渲染这个少年流浪者身上的卢梭色彩。

就像梦多一样,这个短篇集中其他小说的主人公也都是漫游者、追寻自由者的形象。如果说,梦多就是自然、本性、潇洒、超脱的精灵,那么其他小说的主人公则是生活中追求自然、人性与洒脱的现实人的形象。在《从未见过大海的人》中,主人公丹尼尔梦想着大海的自由与辽阔,抛弃了家庭与学业,成为了一个流浪者,他终于体验到了面临着大海的狂喜与化为大海之一部分的洒脱(他居然与章鱼友好相处)!

这些短篇都只有最简单的故事框架,最平淡不过的情节,然而却有细致入微、优美如画的动人描写,对主人公陶醉于其中的大自然的描写,对他们对大自然的精神向往、精神渴求的描写,对他们在大自然中的观赏之乐、洒脱之乐、陶然忘机之乐、物我浑然一体之乐、交融升华之乐的描写。一个个短篇就像一首首诗情画意的散文诗,阅读着这些短篇,就有如同聆听着《田园交响乐》那样的艺术感受。

所有这些短篇,大都是以少年儿童为主人公,似乎是一本少儿读物。但它恰巧不是一本能为少年儿童所接受、所理解的读物,而完全是一本成人的书。书中的主人公们的追寻,正是现代人的需要与渴求,而且是具有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修养的人才会有的需要与渴求。在这些少年儿童、青年男女形象的背后,是作者一颗痛感现代生活的缺陷而焦虑地关心着人的自然本性之复归、关心着人对现实条件之超脱的心灵。正是在这个意蕴上,这些短篇与作者的成名作《诉讼笔录》是相通的,这些少年漫游者、追寻自由者与《诉讼笔录》中那个偏执地要实践人性复归的流浪人亚当·波洛是相通的。

——摘自勒·克莱齐奥短篇小说集《少年心事》序言

本刊责编黑丰

猜你喜欢
齐奥漫游者陶然
城市里的漫游者(节选)
Cardinali lives without electricity卡尔迪纳利的无电生活
自己的选择
彗星听过她的愿望
雨神被我泡到了
“漫游者”的空间:克利夫兰艺术博物分析(下)
“看不见”的桃花源——浅析勒·克莱齐奥《看不见的大陆》
破茧而出、羽化成蝶——论勒·克莱齐奥《寻金者》对通往乌托邦之路的探索
转型发展 贴近民生陶然居坚定走大众化之路
欧空局将在2020年前发射大型月球着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