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奥

  • Cardinali lives without electricity卡尔迪纳利的无电生活
    金72岁的法布里齐奥·卡尔迪纳利说,他不需要电。50多年来,他完全脱离公共电网生活。Fabrizio Cardinali, age 72, says hehas no use for electricity. For more thanfifty years, he has lived entirely without thepublic electricity network. That makes himone of the few people in

    疯狂英语·读写版 2023年4期2023-08-15

  • “世界中”的唐诗与新视野下的文学批评
    勒克萊齐奥是一个“世界”作家。从个人经历来看,勒克莱齐奥的祖辈很早就从法国迁往毛里求斯定居,他本人则出生在法国尼斯,八岁时踏上了去往非洲的旅途,并在这次旅行中开始了最初的写作。后来他辗转英国、法国、美国新墨西哥州、泰国、墨西哥、韩国等地,学习印第安文化,对巴拿马文明也有着颇深的理解。从文学创作而言,勒克莱齐奥的作品经常刻画主流文明对边缘文明的侵略与压迫,以及现代文明与原始文化之间的冲突。在他的作品中,常见对异域风光的刻画、对异域文明的引用,表现了作家对边缘

    南方文坛 2022年6期2022-11-12

  • 《流浪的星星》中艾丝苔尔自我认知障碍成因探析
    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M.G.Le Clezio)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称赞其为:“新的起点、诗意冒险和感官狂喜的作家,主导文明之下追寻人性的探索者”。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63年持续到1975年。在这一阶段,勒·克莱齐奥,是以革新的、反叛的作家的形象存在着,肆意地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以一己之力揭露西方都市的野蛮和对人的异化。如法国作家玛丽娜·萨勒所言:“这个年轻的作家忠实地扎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6期2022-04-07

  • 勒·克莱齐奥对老舍家族叙事的接受
    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十分喜爱老舍,他曾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过对老舍作品的欣赏与认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末,老舍在法译介取得重大突破:由法国著名学者保尔·巴迪(Paul Bady)和法籍华人李治华(Li Tche-houa)翻译的小说《正红旗下》1987 于法国伽里玛出版社(Gallimard)出版,书名直译为《大年初一出生的孩子》(L’enfant du Nouvel An),这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未

    法国研究 2021年1期2021-12-06

  • 阴谋与爱情
    已有一个情人莫里齐奥,是萨克森伯爵麾下的士兵。她并不知这位莫里齐奥其实就是伯爵本人。莫里齐奥来到,向阿德里安娜表达了自己的爱,二人约好演出后见面,她给他几朵紫罗兰。布伊隆亲王带来女演员拉杜克洛给莫里齐奥的信,她要求当晚与莫里齐奥在亲王别墅会面。信事实上是亲王夫人布伊隆公主借拉杜克洛之名所写,她也爱慕莫里齐奥,也知道他就是萨克森伯爵,二人亦曾一起卷入某种政治纠葛。亲王是拉杜克洛的仰慕者和赞助人,在得知女演员约见莫里齐奥后心中不悦,决定与朋友阿贝突袭他们的聚会

    歌剧 2021年6期2021-07-23

  • 温度
    出的文学家勒克莱齐奥先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二十世纪后半叶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法兰西三星”。2008年因“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勒克莱齐奥这个名字进入我的视野还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时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还没戴在他的头上。春深的日子,蒙蒙细雨把窗前香椿树洗得发亮。飞絮被雨丝摊开在树枝

    骏马 2020年3期2020-08-18

  • 作家的故乡是开放的
    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为重要嘉宾联袂出席本次活動,在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翻译家董强的主持下,两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从历史、民间与未来的多重角度,就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和对新世纪未来文学的展望进行主题对谈。故事源白民间,故事也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对每个人、特别是作家来说,童年则往往是故事的起点。莫言的故事曾经从《透明的红萝卜》里的黑孩讲起,从《四十一炮》里的“炮孩子”讲起,从少年时听村里老人讲的“聊斋”故事讲起,最终构建

    出版人 2019年11期2019-12-19

  • 他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共识与偏见家乡与异乡
    ,莫言与勒·克莱齐奥在北京鼓楼西剧场进行对谈,谈话传达了他们的共识:不论诺奖怎么变化,文学会永远关注故事,因为故事里,就拥有历史、民间与未来。10月9日上午,时值2019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一天,“故事:历史、民间与未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高峰对谈暨《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新书发布会、《蛙》《丰乳肥臀》等数字及有声图书首发启动仪式”在北京市鼓楼西剧场举办。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两位诺奖得主一

    北京青年周刊 2019年43期2019-11-25

  • 会员茶话会
    酒》中的小猫莫里齐奥和乌鸦雅各布让我印象深刻,它们以勇敢的心面对逆境,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给了我面对逆境的勇气。记得去年学区的知识竞赛,老师把宝贵的名额给了我。第一轮结果出来,我却吊在最末尾,差点被淘汰。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质疑声,我不知所措。可老师告诉我,他不后悔选我,他还把《愿望潘趣酒》这本书推荐给我,鼓励我以勇敢的心来面对逆境。抛掉心理包袱后,在后两轮比赛中我越战越勇,最终逆袭成为学区第一!这次的经历让我明白: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走出逆

    意林图解作文(小学版) 2019年8期2019-09-02

  • 海外文坛
    ●勒克莱齐奥称旅行的意义是看到世界还存在希望最近,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文学,是诗意的历险:许钧与勒克莱齐奥对话录》与《文学与我们的世界:勒克莱齐奥在华文学演讲录》。法国文学翻译家许钧是勒克莱齐奥作品中文版的主要译者,许钧以翻译为缘,与勒克莱齐奥结下了四十余年友情。日前,勒克莱齐奥和许钧举办读者见面会,二位学者与新出的两本书的责编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对话。勒克莱齐奥称:我在美洲生活了三年,在那三年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美洲土著民族的生活境遇是非常悲惨的,那个环境非常

    文学教育 2019年7期2019-08-13

  • 海外文坛
    ●勒克莱齐奥称旅行的意义是看到世界还存在希望最近,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文学,是诗意的历险:许钧与勒克莱齐奥对话录》与《文学与我们的世界:勒克莱齐奥在华文学演讲录》。法国文学翻译家许钧是勒克莱齐奥作品中文版的主要译者,许钧以翻译为缘,与勒克莱齐奥结下了四十余年友情。日前,勒克莱齐奥和许钧举办读者见面会,二位学者与新出的两本书的责编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对话。勒克莱齐奥称:我在美洲生活了三年,在那三年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美洲土著民族的生活境遇是非常悲惨的,那个环境非常

    文学教育 2019年19期2019-07-19

  • 一种“美妙的奇遇”
    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展开了一场围绕“历史、民间与未来”主题的高峰对谈。《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的出版是二人对谈的契机,大系共26卷,除了收录莫言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还收录了100多部中短篇小说以及8部话剧剧作。26卷本《莫言作品典藏大系》的出版,让勒·克莱齐奥笑言自己再也不用在法国一个个书店去买莫言的书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勒·克莱齐奥有法国“在世最伟大的作家”之称,“他是

    方圆 2019年20期2019-02-16

  • 从《寻金者》看勒克莱齐奥的“寻我”情结
    小说,作者勒克莱齐奥具有法国与毛里求斯的双重国籍。作品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统治为背景,故事发生在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讲述的是主人公在失去童年美好生活之后出发去寻找宝藏的故事。“追寻”是贯穿整部小说的关键词,小说从寻金开始,到寻找乌托邦,再到寻找失去的童年时的天堂。作者通过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探讨了金钱的意义、幸福的意义以及“自我”的意义。因为“失去”,所以“追寻”,而“追寻”既是物质层面也是精神层面的,寻金只是第一步,也只是作品呈现出的表象。在寻金的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2-11

  • 象征主义视域下的《诉讼笔录》
    于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23岁时,勒克莱齐奥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诉讼笔录》,该小说于1963年入围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文学奖,并成功获得法国勒诺多文学奖。《诉讼笔录》讲述了主人公亚当·波洛的流浪生活,在旁人看来,亚当是一个每日无所事事,游荡在海滩和大城市中的流浪人。他对社会、城市的动静和消息漠不关心;不追忆自己的过去,也不怀念自己的亲人,不思虑自己的未来,他似乎与现代社会隔绝开来。但是亚当始终保持自己的一种特殊的直感方式,并且拒绝接受理性的思维模式,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1-01

  • 简析勒克莱齐奥笔下的女性形象 ——以《沙漠》《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为例
    徐冠男简析勒克莱齐奥笔下的女性形象 ——以《沙漠》《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为例徐冠男作为一位男性作家,勒克莱齐奥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沙漠》中由女孩蜕变为母亲的拉拉,《流浪的星星》中不断找寻自我的艾斯苔尔以及《饥饿间奏曲》中独立坚强的艾黛尔。通过深入分析三部作品,加深对勒克莱齐奥笔下的女性形象的了解,描述由幼年到成熟的历程,女童们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因现代文明影响而异化,在逃离的旅程中完成认可自我后归乡。勒克莱齐奥通过构建作品

    长江丛刊 2017年4期2017-11-25

  • 勒克莱齐奥的目光
    朱可人勒克莱齐奥的目光引领生命与词汇交融,让我们通过文字感知非洲的暴烈与丰盛,用身体触摸生命的热情。从自然中寻找语言还记得第一次翻开勒克莱齐奥作品前,那个困在概念里昏昏欲睡的下午。那时的我每天几乎是昏天黑地泡在法语词海中,结束早晨高强度的语言课程后,我泡在图书馆里,尽最大努力看我当时能够看懂的最难的词汇教程和书籍。作为英文专业的学生,眼前陌生的法语词指向一个我或许更明白的英文词,再最终颇为吃力地抵达母语中文,让我对词的含义有了模糊的把握。这些人为创造的外语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32期2017-08-11

  • 文学会比长城更不朽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以及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与莫言最醒目的共同点是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事实上在前往诺贝尔奖的路上他们同样经历过苦难的童年,前者出生在二战,后者生长于自然灾害;走下诺贝尔领奖台后他们也都选择了回到大学校园任教,值得一提的是,勒·克莱齐奥还是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近日,76岁的勒·克莱齐奥、61岁的莫言这两位身兼教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浙江大学校园内,进行了一场题为“文学与教育”的学术对话。勒·克莱齐奥:写作是做梦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30期2017-04-13

  • 试论勒克莱齐奥的文学观∗
    0023)勒克莱齐奥是法国当代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23岁时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荣获法国雷诺多文学大奖,至今已经出版包括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翻译等在内的多体裁作品四十余部。他的作品被译为至少17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从反映当下年轻人的个体焦虑、考量现代西方社会,到追寻家族源头,关怀边缘人群、边缘文明和自然,表现出对当前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复杂化的前瞻性。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对勒克莱齐奥的研究不断

    外语学刊 2017年1期2017-02-26

  • 现代人的生存历险与信仰追寻之路 ——再探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
    ——再探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彭云涛前人对勒克莱齐奥长篇小说《诉讼笔录》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对西方现代文明批判的主题阐释上。本文则从文本的细节入手,围绕主人公亚当在物质生活中的生命感受和生存历险以及精神生活中无意识之下的自我异化,来展开对他信仰追寻之路的剖析,由此挖掘文本之下的深层内涵。这一全新视角的解读将为《诉讼笔录》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勒克莱齐奥 《诉讼笔录》 生存 异化 信仰Author:Peng Yuntao is from the facu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1期2016-11-25

  • 勒·克莱齐奥:回忆是写作的源泉
    佚名勒·克莱齐奥出生于法国海滨城市尼斯,那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勒·克莱齐奥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德国占领军和纳粹的阴影下度过的。7岁时,勒·克莱齐奥跟随母亲和弟弟一起前往尼日利亚探望在那边做英军战时医生的父亲。10岁时,他和家人重返尼斯。高中毕业后,又去英国、法国求学,因而勒·克莱齐奥整个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迁徙中度过,这种迁徙留给他的除了复杂的过往,还有对于旅行的想象以及后来写作的原材料。在地中海沿岸长大的勒·克莱齐奥依稀记得自己家族的全部根系都根植在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16期2016-09-18

  • 文学是最好的教育
    言 [法]勒克莱齐奥 徐 岱□李杭春 整理 许 钧 审校主题栏目:当代诺奖作家研究文学是最好的教育莫 言 [法]勒克莱齐奥 徐 岱□李杭春 整理 许 钧 审校文学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当一个世界不复存在的时候,文学可以帮助我们结识不复存在的世界,在人的想象中,它能引起共鸣。好的文学作品不仅提示我们自我意识的存在,还可以彰显一种道德的力量,所以读书也有这样一种诠释自我意识的力量。一部文学作品应该立足现实,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的历史息息相关;但是任何一部伟大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 2016年6期2016-06-07

  • 从小处入手,并胸怀远大
    前,特蕾西·迪侬齐奥(Tracy DiNunzio)曾创建了一个网站,目的是让女性买卖二手结婚礼服变得更容易。她对这个想法抱有很大的热情,认为这个网站会给这个领域带来重大变革。创立之后不到半年,迪侬齐奥就实现了赢利,后来她发现了新的机会。她觉得自己需要快速扩大业务规模,于是她把一切资源都投到了一个转卖婴童用品的网站上。此前就有人警告迪侬齐奥说,过早从核心业务上分心会有风险。但她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认为自己能同时在两边取得成功。不幸的是,虽然迪侬齐奥工作很努

    第一财经 2016年14期2016-04-21

  • 重返非洲:解读勒克莱齐奥随笔《非洲人》
    非洲:解读勒克莱齐奥随笔《非洲人》彭云涛勒克莱齐奥,一个游走在欧洲和非洲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奇特作家,他用自己的一支笔将家族发展的历史与两种异质文明联结了起来,勾勒出属于整个人类的生态美学和悲悯思考。《非洲人》,这部隽永的随笔,既是作者精神的一次回归,也是引领读者走近非洲、反思现代文明的一个契机。透过他的笔尖,穿越生命大树上非洲的一叶,我们看到整个世界的残缺,也在这残缺里重新找到了人类未来生存的希望。非洲人 现代性 记忆 希望一.失落的文明非洲,世界上最大的

    文学教育 2016年17期2016-04-03

  • 诗意诱惑与诗意生成 ——试论勒克莱齐奥的诗学历险
    ——试论勒克莱齐奥的诗学历险许 钧(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勒克莱齐奥对“诗意的关切”首先表现为对语言诗歌性的探求,他反对经院式的僵化语言,推崇本源性的自然语言,这种语言与人的生命存在息息相关,是进入物质内部的语言。勒克莱齐奥作品的诗意性还表现为某种浪漫性,即在最细小、最寻常的存在中发现美的存在,从而获得生存的力量。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人物通常是社会边缘人,他们经受着种种生活的痛苦,但他们从来不会失去对未来的希望。最后,勒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 2016年7期2016-01-20

  • 真实与想象之间 ——论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梦与梦思
    间 ——论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梦与梦思樊艳梅(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勒克莱齐奥的叙事充斥着对梦与梦思的书写,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意象,反映了人物观看世界的不同方式以及与世界的不同关系。梦与梦思构建了与真实世界相对的虚幻世界,但在勒克莱齐奥看来,这种非真实的世界反而是真实本质之所在。梦意味着人物与世界的异化关系,是人物逃避现实的途径,而梦思是人物承受生命之痛、克服社会异化、获得灵魂休憩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勒克莱齐奥继承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 2016年7期2016-01-20

  • 文学和名声 ——莫言对话勒克莱齐奥
    —莫言对话勒克莱齐奥□黎峰 整理2014年8月17日,应陕西卫视之邀,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西安进行了一次《长安与丝路的对话》特别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相关活动,现将两位大师关于文学的对话整理如下。对话人:莫言、勒克莱齐奥对话时间:2014年8月对话整理:黎峰一莫 言:今天这个活动的主题,第一是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这个活动我之所以非常乐意来参加,是因为我跟法国文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当年

    江南 2015年1期2015-11-17

  • 分成两半的子爵
    地。一个名叫库尔齐奥的马夫跟随着他。大群大群的白鹳在混沌沉滞的空气中低低地飞行。“为什么有这么许多白鹳?”梅达尔多问库尔齐奥,“它们飞往何处?”我的舅舅是初来乍到,那时他刚刚参军入伍,我们邻近的—些公爵们都参战了,他不得不来凑热闹。他在基督徒控制的离战场最近的一座城堡里,得到了一匹战马和—名马夫的配备,赶到帝国的军营去报到。“它们飞往战场,”马夫回答,神情黯然,“它们将一路陪伴我们。”梅达尔多子爵早就知道白鹳飞过在当地是吉祥之兆,他看到它们理应表示高兴。可

    小学生作文选刊·中高年级版 2015年8期2015-09-07

  • 对勒克莱齐奥作品划分方法的讨论
    许 娜勒克莱齐奥是一位多产作家,从1963年第一部小说《诉讼笔记》起,至今已经出版了50多部作品。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包括童话、杂文、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译著、传记、序言、合著等等;如同其作品的多样性,其文学的深度、广度也是他创作的重要标签。从对现代文明和消费社会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对边缘人群的关怀、到对异域文明的探寻,勒克莱齐奥的视野是“世界性的”,“具备了列维斯特劳斯所强调的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怀、关注和思考”①高方,许钧:《试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与创作

    法国研究 2015年3期2015-04-18

  • 创伤性体验下的人性冲突与人性整合——勒克莱齐奥作品研究
    性整合——勒克莱齐奥作品研究林莺勒克莱齐奥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人性对于现实世界的实践中完成的。没有认同感的惨淡童年,战火纷飞的背景岁月以及缺乏社会融合性的青年时代产生了创伤性体验,这种创伤性体验贯穿于作者的所有作品当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本表达方式,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主人公在矛盾中挣扎,质疑,惶惑,最终他们在自然空间中人性得以释放,完成了对于人性的整合以及对于生命顿悟后的体认。勒克莱齐奥 创伤性体验 人性冲突 人性整合[Résumé]Toutes les oe

    法国研究 2015年2期2015-04-17

  • 勒克莱齐奥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批判与憧憬 ——以《乌拉尼亚》为例
    205 )勒克莱齐奥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批判与憧憬 ——以《乌拉尼亚》为例王海洁1,金海波2(1.武昌理工学院 文法与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2.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本文从生态美学思想探讨分析勒克莱齐奥代表作《乌拉尼亚》中人类与纯自然、人类与现代文明以及人类与人类自身之间关系的危机。同时浅论勒克莱齐奥在《乌拉尼亚》的创作过程中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生态和谐的憧憬。人与“自然”;批判与憧憬;《乌拉尼亚》让-马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2015-04-15

  • 教育与人生 ——勒克莱齐奥和许钧对话录
    人生 ——勒克莱齐奥和许钧对话录编者按:勒克莱齐奥先生是法国著名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先后有近二十部在中国得到译介和广泛传播,在中国文学与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2011年勒克莱齐奥正式受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并担任中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起,作为“南京大学高研院杰出驻院学者”,勒克莱齐奥开始长期在南大工作,为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程,并在法语系担任博士生导师。近日,应

    南京社会科学 2015年6期2015-04-01

  • 千年古都话丝路
    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星耀长安,联袂上演了一场东西方文学的高端对话,一场万众瞩目、充满智慧的文化交锋就此展开。勒·克莱齐奥解读了自己读莫言小说的情感体验,“莫言的小说中有很多地方书写的是灾难和黑暗。在小说中,也有关于历史、政治和人类内心情感的残暴和暴力的东西。”读他的小说让这位法国作家感到震撼,“我看到了其中的真实,真实恰恰是作家要表现的。”他说,在莫言的小说中,同样能看到希望。莫言回应:“勒·克莱齐奥先生是我的老师,比我年长。我前几年开始读他的书,来之前也

    新西部 2014年8期2015-01-08

  • 荒诞世界的逃离 ——对《飙车》的存在主义解读
    82年,是勒克莱齐奥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共收入十一篇短篇小说。本文欲跳出研究勒克莱齐奥小说的思维定势,为研究《飙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存在主义哲学,尝试运用萨特的著名的哲学理论存在主义如“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冷酷的”“人生是孤独和痛苦”“自由选择”等作为理论支撑对《飙车》进行探讨。荒诞焦虑孤独异化自由选择引言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法国的尼斯,正值“二战”期间。在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2008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2014-07-14

  • 词语迷宫中关于战争的理性反思 ——浅析勒·克莱齐奥的小说《战争》*
    005)勒·克莱齐奥是法国“新寓言”派的主将,1994年在法国《读书》杂志的一次读者调查中曾被评为在世的最伟大的法语作家,至今已出版了30余部作品,并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勒·克莱齐奥的长篇小说《战争》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摒弃了一切传统小说的构件和模式,用纯粹的词语在挣扎、跳跃、杀戮、冷酷和色彩中组成了一幅幅恐怖的、光怪陆离的奇怪画面。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和分析,并使读者在阅读中真实地走进克莱齐奥的心灵世界,感受物质世界和战争以及心灵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8期2014-04-17

  • Gucci家族 奢华的崩溃
    后,他的独子马里齐奥独得50%的股份。当时的Gucci并没有专业设计师团队,品牌设计师就是奥尔多的二儿子保罗。保罗极具天赋,但许多人认为是他让古琦走向了衰落,因为当初是他决定让古琦走出巴黎、纽约,开始向其他普通城市扩张。1982年,在一次董事会上,古琦家族的男人们又一次争吵起来,奥尔多、鲁道夫以及马里齐奥都反对保罗,甚至有人抄起录音机砸中了保罗的脑袋。保罗一气之下离开公司另起炉灶,他创立了自己的“保罗·古琦”品牌。其他家族成员控告保罗侵权,结果保罗败诉,被

    英才 2013年12期2013-11-17

  • 从结构主义视角解析《沙漠》中的文化冲突
    2001)勒克莱齐奥 (1940~)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世界文学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新星,被称为是一个无法归派的作家,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主义者。1963年,刚刚二十三岁的勒克莱齐奥就以处女作 《诉讼笔录》而闻名法国文坛。此后,他一直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从1963年至今,他一共写了30多部作品,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1980 年,他的小说 《沙漠》刚一出版,就荣获了法兰西学院当年首发的保尔·莫朗文学大奖①法国国内的一种文学大奖。。 《沙漠》从构思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4-07

  • 美洲墨西哥的生灭神话 ——勒克莱齐奥与《墨西哥之梦》
    神话 ——勒克莱齐奥与《墨西哥之梦》文/ 陈 寒墨西哥之梦勒克莱齐奥 著978-7-02-009160-72012年9月 22.00梦开始于1517年。一群陌生人登上了洁白、开阔的玛雅之城。谁也料想不到,此后,正处于全盛时期的墨西哥文明竟然被一场仅仅为期数月的征服终结了。这场毁灭之后,印第安文明伴随着美丽的特诺奇蒂特兰一起,永久地陷入了沉寂。四个多世纪后的一天,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偶然来到这片土地,于不经意间翻开了墨西哥之梦的羊皮书,便立刻被其中瑰丽、魔幻的

    全国新书目 2013年3期2013-03-21

  • 浅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特色
    界性的特色勒克莱齐奥生于法国海滨城市尼斯,在非洲毛里求斯和尼日利亚度过大部分童年时光,后回到法国读小学和中学,到英国上大学,在泰国服兵役,到美国和墨西哥执教。他的一生处在不断的游历过程中,这一人生经历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的特点。他不仅是一个法国作家,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作家。他将其他的文明、其他的生活方式融入到他的小说中,用一种“世界性”的目光,而不是民族的、地域的目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并对世界作出个人的反应。他的小说中大多存在着旅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2012-08-15

  • 生命在水的幻化中沉浮 宿怨在水的转化中长消——论克莱齐奥作品中“水”的双重属性
    当代作家勒·克莱齐奥,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当代法国文学的三颗明星。他七岁开始写作,其小说内容深邃,主题涉猎甚广:非洲黑人流浪儿的悲惨命运、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以及当代人对现实生活的厌弃和逃避,都是他心灵观照的对象。克莱齐奥发表于1963年的处女作《诉讼笔录》一经出版,即入围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并成功获得法国重要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他从此一举成名。2008年10月9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克莱齐奥摘取桂冠。克莱齐奥创作风格独特,他擅长在描写人的幻化复

    名作欣赏 2011年36期2011-08-15

  • 寻找非主流天堂的人
    *李乃清勒克莱齐奥已经71岁了,露出笑容时,却每每像个羞涩的大男孩。重要场合,他爱穿黑衬衫——在他看来,这意味着时髦和正式,但鞋子不一定。2011年8月1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发表主题演讲“都市中的作家”时,他脚趿老旧的中式皮凉拖,踱步上台。炎炎夏日,里头却还夹了双蓝色尼龙袜——据说,2008年1月,他穿着凉拖到北京领奖,受寒感冒过。也就在那年10月,他摘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这是一位追求重新启程、诗意冒险与感官迷醉的作家,致力于探索主流文明之外和隐匿其

    视野 2011年22期2011-07-25

  • 诺奖得主上海行
    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出现在自己的签售会现场时,这里早已被读者围了个水泄不通。如此阵势让随行的翻译、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吓了一跳,而勒克莱齐奥则笑眯眯地坐下来,并打破自己不签书的惯例,在一小时内足足签了1200本,直到主办方叫停。很多读者一口气在他面前摆下他所有的中译本作品,还有个读者送给他一本《道德经》的英译本。读者中自然包括铁杆粉丝——他接下来的朗读会和演讲场场爆满,亦不乏可直接用法语与他探讨作品的热情观众。而其中也有冲着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头衔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33期2011-05-14

  • 带读者走到更远的地方
    因是什么?勒克莱齐奥:说起来动因,每个时期都不一样。但是每个人不断地读书,眼睛看得多了,总要有想法的。毕飞宇跟我说,他小时候是因为没有人听他说话,他就有一种说的欲望。写东西其实就是渴望跟别人沟通,文学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在交流之中。正是因为交流,使人与人之间亲近起来,隔膜都有可能在交流之中被了解,有了了解就可能产生一定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作家都是和平主义者,总是希望和谐。许钧:你的成名作《诉讼笔录》中有一个人物叫做亚当,而且他还带一条狗。为什么会用亚当这个伊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33期2011-05-14

  • 论老舍影响之于勒克莱齐奥文学创作的意义
    舍影响之于勒克莱齐奥文学创作的意义魏韶华 逄汲滨(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老舍的文学创作一直受到世界优秀文学的精神滋养,在老舍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中,研究者大多把老舍作为“接受者”来进行研究,着重考察老舍对于外国文学的借鉴;但是,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广泛影响的作家,老舍作品的影响力也是世界性的,许多外国著名作家声称阅读过老舍的作品并深受其影响。在世界文学范围之内,将老舍视为“影响源”,有许多有待开掘的学术课题。老舍影响之于勒克莱齐奥文学创作

    东方论坛 2011年2期2011-04-02

  • 推荐阅读
    见的大陆》勒克莱齐奥人民文学出版社定价:16元勒克莱齐奥的大洋洲拉迦岛之旅,为我们开启了这块地球人视而不见的大陆。在茫茫大洋之中,在那些苍翠的岛屿上,依然是人开创了可亲可爱的文明史。然而就像其他殖民地一样,这是一部被西方主流文明掩盖和欺蒙的历史。勒克莱齐奥在岛上拾起那些古老的记忆和传说,告诉我们一个真实而美丽的大洋洲。《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王奇生上海书店出版社定价:42元这是本国民党研究的经典著作,考察国民党在192

    小康 2010年2期2010-11-27

  • 孤独·流浪·迷失——对《蒙多》的新解读
    无疑正是勒·克莱齐奥(Le Clézio)“现代流浪汉”的创作之源泉。他是一位生于法国尼斯且笔耕不辍的低调作家,一生游历过世界很多地方。他天性迷恋自然世界之美和异域的风土人情文化,其文艺创作灌注着一种厚重的生命存在之思。“他不是直接描绘现实生活,而是通过人与自然的沟通去表现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或者以‘外来’人的眼光去观察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他的小说显示出半寓言式的特点。”王向远精妙而不失新锐地指出:“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点是,以漂泊不定的流浪者主人公,以流浪者

    名作欣赏 2010年26期2010-08-15

  • 勒克莱齐奥的文学创作与思想追踪
    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无疑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包括《诉讼笔录》、《沙漠》、《乌拉尼亚》、《饥饿的前奏》等。从小说创作主题来看,勒克莱齐奥对人与传统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了某种特别的关注;并认为人类一旦进入了自然的层面,就会发现人对社会、对人的存在的某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因此有必要融合各种知识和利用各种手段去认识现实世界。就小说创作的源流而言,勒克莱齐奥认为自己的作品一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有时着重于法兰西世界,有

    外国文学研究 2009年2期2009-06-22

  • 同处当地和异域,属于不同的历史
    经历,使勒·克莱齐奥感觉自己在法国是一个“外来物”,为缺少归属而感到痛苦。其小说人物与作者本人一样,总是在不断地迁徙之中寻找着一个超越民族与地理疆界的“理想之国”,并试图通过漂泊与他们的故土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勒·克莱齐奥小说的文体属性是模糊的,叙事中融入史诗、歌曲和印度诗的节奏。他的文字像生命一样赤裸、纯真,超越了抽象的语言功能,给读者带来高度的感官享受。漂浮游离,归属不定,这不是作家的故作姿态,也不是其审美上的反复无常,而是一种精神,是对生存方式的选择

    外国文学研究 2009年4期2009-04-14

  • 克莱齐奥的“寻找”
    国小说家勒·克莱齐奥。作为一个中国读者,处于国内文学界对于这个“诺奖”的焦虑、期盼、争取、自信、失望、阿Q式的拒绝等等如此复杂的情绪和文化语境中,我也十分关心这次“诺奖”得主的一些基本情况。在勒·克莱齐奥获得“诺奖”这一殊荣之前,《今日法国》杂志曾经对他有过一个专访,勒·克莱齐奥谈到了自己的家族渊源、异域气质、混合文化的影响和文学思想。他在小说中,比如《虚构的祖国》,所描述的人物经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他们都在寻找祖国,一个超越传统概念和狭隘民族观念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09年1期2009-02-10

  • 勒克莱齐奥与我们
    科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Clezio,1940-)。像往常一样,获奖的作家总会在我们这个至今尚未能获此殊荣的泱泱大国引起一些众说纷纭的反响。在我看来,这些反响,或重视或轻蔑,或称颂或质疑,或怨怼或抗拒,其实,都很少影响到获奖作家日后的创作道路,更少影响到诺贝尔评奖的宗旨和尺度。我们自己的这些或若有所思或信口开河,或逞才使性,或指桑骂槐的言论,更多地倒是彰显出我们当下文坛某些真实的心态。今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这位法国作

    文艺争鸣 2009年1期2009-02-10

  • 真正的意义
    在书店发现勒克莱齐奥的身影。起初,我还想这样一个不出名的作者,为何也能得到诺贝尔奖,不过看过他的书后,我才觉得我的肤浅与天真或者真如翻译家董墙所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勒克莱齐奥的两大特点——世界情怀与超现实,都是我国大多数读者的盲点。”《乌拉尼亚》此书,描绘出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一切都回到人的灵性尚未被物质与文明玷污的混沌之初。而这种犹如桃花源般的社会,也正是我心中所向往的。可看到书的后半部,发现这理想世界在人类社会的围攻下无奈被迫迁移,我的失落之情随着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09年1期2009-02-07

  • 世界公民勒·克莱齐奥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勒·克莱齐奥1940年4月13日出生在法国尼斯,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当今法国文坛最知名作家之一。勒·克莱齐奥父母的许多家人都在法国前殖民地毛里求斯,克莱齐奥8岁时和他的家人前往尼日利亚与父亲团聚,他的父亲二战期间被派驻在那里任医生。他在前往尼日利亚一个月的旅程中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他写了两本书《漫长的旅行》、《黑色的奥拉迪》(其中还列出他将要写的书的清单)。克莱齐奥年轻

    21世纪 2008年12期2008-12-11

  • “三年前,我就推荐了勒克莱齐奥
    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得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许钧,第一个介绍让-马利·勒克莱齐奥到中国的法语翻译专家,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作为国内法语言文学和教学权威专家,他是最熟悉和了解这个法国作家的中国学者之一。许钧从1977年开始接触并关注勒克莱齐奥的作品,长达30年。这位法国当代(仍然健在)最重要的作家,迄今共创作30多部作品,已有7部被译成中文,许钧和他的博士学生翻译了其中的5本。1993年,勒克莱齐奥和妻子第一次来到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38期2008-05-14

  • 链接:为什么勒.克莱齐奥得诺贝尔文学奖?
    苌 苌勒·克莱齐奥和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斯·莱辛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站在西方文明之外,不算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或者法国人,甚至不属于任何地方,都有一个世界性的视角,关心的是这个星球的生存和未来。文学的开拓者法国嘉利玛出版社麾下有两名作品畅销也是最常销的作家:一位是米兰·昆德拉,一位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如果告诉你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嘉利玛出版社,一般来说我国读者肯定会一厢情愿地猜想是昆德拉,不承想却是勒·克莱齐奥成为新晋诺贝尔奖得主。1994年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年12期2008-01-12

  • 链接:卢梭风致的精灵
    因,我对勒·克莱齐奥的《梦多》(小说集《少年心事》中的篇目——编者注)倍感亲切。勒·克莱齐奥先生也住在尼斯,他笔下小梦多漫游的环境,带给我对尼斯那个海滨城市美好亲切的回忆,而梦多的故事,则使我想起了卢梭的洒脱。梦多是一个卢梭式的漫游者形象,也是一个卢梭式的自由自在精神的形象。勒·克莱齐奥几乎是以整个小说的篇幅来渲染这个少年流浪者身上的卢梭色彩。 就像梦多一样,这个短篇集中其他小说的主人公也都是漫游者、追寻自由者的形象。如果说,梦多就是自然、本性、潇洒、超脱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年12期200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