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是根本

2008-01-14 09:25金微洁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摘要】“语文,读是根本”这一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做了把新尺子,《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我们更清醒认识到:语文,“读”是根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不难理解,语感作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一种正确的了解力,其形成既以感知、感悟为基础,同时又促进着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感的培养自然就成了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学以语感培养为突破点,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程标准》)可见,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但要关注其语感的培养,还应着眼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读”的习惯,这样才能在“质”和“量”上获得提高,把“读”做深、做透、做足。本文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抓朗读培养语感,重习惯促进发展的策略作一探讨。

一、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程度,运用能力,通过他们的“读”就可以反馈给我们。这时我们便发现,学生在真正有韵味的读、切合作者原意的读的过程中,所体验、感悟到的东西,而不是通过我们老师的授受讲解传达给学生个体的。“以读代讲”就是要把以老师讲解为主改为以学生读书为主。这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问题,因为这需要转变阅读教学的观念。《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从情节分析中跳出来,将精力花到语言上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既符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了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这是改革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切入口。而语感概念的提出和培养目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语文学习策略,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文本的情趣和内涵。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深切体会到语感的重要作用:大至一篇文章的朗读,或惊喜,或郁闷,或悲愤;小至一个字词的斟酌、比较,无不与语感有密切联系。有时候,学生们读起书来酣畅淋漓,可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读时,却不一定能条分缕析说出道道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熟读、精读,潜心体味,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

当然,“以读代讲”并不排斥“以讲促读”的作用。“以读代讲”是对教师繁琐讲解的辩证否定,“以读代讲”必须辅之以教师高明精妙的设计和指点,即“以讲促读”。“以讲促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往往通过鲜明的形象来表现,而有些形象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能不碰壁呢?”一句的理解。

二、激发兴趣,感知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而培养语感的首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对语文深厚的感情,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这也是《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激趣的方法很多,需因材施教。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介绍桂林风光的影片,影片中详细地展现了桂林一带的山水风光,还伴有激情洋溢的讲解,学生观赏时心旷神怡,学习课文时兴趣大增,初读课文时文章语言便在大脑中产生了直接反应。对于内容平淡,学生比较陌生的课文,激趣尤显重要。如在教学《南泥湾开荒》之前,我先带领学生学唱《南泥湾》这首歌。在教学过程中,我又适当穿插哼唱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一段,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兴趣高涨,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自然不言而喻。在教学《好学的爸爸(二)》前,我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脑机器人方面的动画片,动画片对学生是极具吸引力的,学生观看时饶有兴趣,再读课文就极易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总之,教有“趣”,学才有“味”。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感知语言自是水到渠成之事。

三、参与体验,感悟语言

学生初读语言文字有了初步感知后,坚持不懈地读下去,自然就能融会贯通,这样就有了认识理解。在此基础上,如能及时让学生参与体验,那么感悟便水到渠成。我在教学《猫》第一小节中“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句话的朗读时,先让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注意句中的停顿。接着,让学生屏住呼吸,两眼盯住老师,并坚持一分钟,以此来体验“闭息凝视”。学生再次朗读时,有了认识理解,又有了亲身体验,就自然加深了对该句语言的感悟。尽管我们不能指望课堂上的几次体验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但参与体验在提高学生感悟能力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当然,语言的理解感悟对学生不能定过高要求,谨防要求上的“越位”。我的做法是理解可以模糊,感悟必须开放。如《繁星》一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正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对这句话要是能领会到想念妈妈就可以了;能理解这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就该给以热烈的掌声;如果能感悟到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对读者的启迪,那就是创造。

四、多读细嚼,强化语感

心理研究表明,语感是一种心智技能。我国一位著名作家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见了‘新绿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力量、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两字就会感到寂寞等说不尽的意味。”这样一种境界没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没有探究语言的过程又怎能达到?而多读才是到达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

我很欣赏唐代诗人贾岛对语言的“苦吟”,要是没有他对诗句的反复吟味怎有“推敲”一词;我也很佩服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对语言的创新,要是没有他对原作诗句的细细咀嚼,春风又怎能“绿”出江南岸?所以,整个阅读教学只有紧紧围绕语言去多读细嚼,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试以《忆铁人》一文的教学为例。对“哦?……咳!”、“掉头,回去!”两句话的朗读,学生通过初读的感知,再读时又结合表演体验有了感悟,接着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读,然后学生反复练读,这样不但能准确读出两句话所流露出的不同语气,简短的三个词所表达的由惊疑到醒悟、由后悔到自责的意味,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就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文章表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充分的感染,情感在朗读中也得到了熏陶。

五、养成习惯,主动发展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既有利于学生强化语感,丰富语言积累,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的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程标准》就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使语感的强化由课堂教学扩展和延伸到课外。我根据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古诗词篇目,开展了诵读活动。语感作为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和语文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志,诵读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言语感受、领悟和运用能力都大有裨益。对于要求阅读的材料和背诵的古诗词,我要求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用画简笔画等形式在感知的基础上去感悟。大部分学生对“涂鸦”有着天生的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利形成阅读习惯,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紧紧抓住一个“读”字,突出一个“感”字,强调一个“习”字,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生成,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形成。《课程标准》的出台,更使我们清醒认识到语文教学,“读”始终是根本。

★作者简介:金微洁,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中心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阅读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