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

2008-01-14 09:25张代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语文学习朗读教学效果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它不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对该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朗读 课堂教学 语文学习 教学效果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手段之一,因而朗读也当然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文字是无声的,而无声的文字中却包含着变化万千的语气、语势,并籍此来传达人们的万千情思。我们将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变成有声的语言,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朗读它们,还原藏在文字中的蓬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激活沉睡在文字中的慷慨凛然、缠绵绯侧、低吟幽思、哀怨惆怅的灵魂,才能走进那一个个鲜活的心灵世界。朗朗书声中学生既品味了文中的酸甜苦辣,感受了社会人生的百态千姿,又自然地培养了良好的语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尤为重要的是, 在感受了齿唇生香美感斐然的汉语优秀作品后,能让学生们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朗读有助于全面、立体、深入地感受文意将一篇文章捧在手上,蓄足中气、调匀呼吸、整理心情,然后心口齐到聚神一读。不说文意全出,也大概能够读出几成;接着凝思片刻,梳理疑难,聚神再读,就能更深一层地领悟文意;然后,再由老师稍加点拨,聚神三读,文意、文理、文情、文思也许就能了然于胸,剩下的就是咀嚼咂摸,体会三味。

比如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初读文章,学生们必能明了作者的基本意思和文章的大体内容,此时语气平缓,从容淡定。二读文章,必能稍稍品出月下荷塘朦胧的绝色美景,此时从容平缓的语言中就多了一些淡淡的喜悦,心里多了一些对美景的神往。二读之后,教师登场,简单的介绍一些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朱自清当时的心情,提示学生注意一些看似平常其实最关情的句子,如“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还有对昏黄的灯光的描写及对古典诗词的引用和感叹,由此去探究作者内心最隐秘的一些思绪。然后再指导学生读课文。此时,书声中的语气必随文情而动,一定会进一层感受到文字背后隐藏着的让人心不禁为之轻颤的淡淡哀绪,丝丝落寞。此时学生已由声及心,从朗朗书声中走进了《荷塘月色》的文本世界。

二、朗读能加深记忆,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更有利于记忆。朗读时,有视觉记忆也有听觉记忆,可以说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用心去朗读必然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固。朗读教学可以说适用于任何一种文体,而在古文教学中朗读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在教学中,古文往往让一些同学头痛,足够多的朗读能让古文之难迎“读”而解。有时候,一篇古文看起来难懂,其实只要放声一读,大意便出。比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践灭吴》一文后第三题所选关于卧薪尝胆的一段文字,要求学生断句加标点。在上课时,我在学生没提前看题的基础上,全班齐读两遍。读第一遍时,大部分断句处皆能读出,少数几个地方,学生们读起来不太自信,断句模糊不清;第二遍我鼓励同学们不要担心读错,放心朗读,特别要强调文中的一些语气词和连词,比如“也”、“邪”、“乎”、“于”等。在朗读第二遍后,凭良好的语感,同学们将断句处自然清晰的读了出来,文意也就迎“读”而解了。

三、朗读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语文课,在老师的导演下,教与学的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还是要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实际训练。在课堂的起承转合中,朗读不仅可以推波助澜,活跃气氛,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为朗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记得有幸听过余映潮老师教《我愿意是急流》一课,整个课堂结构主要就是由三读三听来完成的。课堂上同学们读听交错,读中感受,听中思索,整个课堂结构明晰而富有特色,学生兴致盎然,老师潇洒自如。

朗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也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和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技巧,让朗朗书声充满语文课堂,让语文中的丰富情思与学生们充满活力的读书声共振共鸣。

★作者简介:张代明,湖北省鹤峰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学习朗读教学效果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