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2008-01-14 09:25陈充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成为每个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该问题作了较为详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于照本宣科,对文本做支离破碎的分析,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对语文越来越反感,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阅读的实质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当我们面对一篇篇文章,一行行文字时,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这样,就不能得到欣赏的乐趣,也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是读者对作品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这中间读者将创作者的形象运用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加以“还原”,但这种“还原”却带有更显明的主观色彩,它是读者自己的、独特的体验。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种感悟与享受是学生一生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所以,阅读的实质是通过读文学作品,通过与古往今来的大师们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把他们的思想、感情、意蕴,化作读者自己的体验,成为自己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仅仅对文本做着照本宣科式的分析,支离破碎的讲解,“浪费”了阅读的资源,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这都是一种损失。

二、阅读更是一种沟通

理解文学作品,单纯靠文字并不能完全解读作品的实质。作品,是时代、作者、境遇、动机等综合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产物,所以准确的解读,需要设身处地的感受作者的生活处境,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但这些还不够,还要注意这样一个现实,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审美趣味、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是难以逾越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比如在讲授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如果学生不理解旧中国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和毛泽东作为一代革命家的伟大情怀,就不能理解这首词所抒发的以改革旧世界为己任的政治豪情。又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们只有让学生了解了朱自清的时代以及他作为一个文人的心理困惑,透过对一系列优美的意象的感受,看到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淡淡的忧愁和伤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并且使阅读上升到了鉴赏的层次。

三、让朗读和想象参与到阅读中去

三分文章七分读,阅读作品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唯有如此,方能引起共鸣,感人心扉。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而中国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诵读是深刻理解文章思想的先决条件。

而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想象充当着感受作品,完成阅读,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的、常态地让想象参与到教学中,应该成为一个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

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其中情人之送别,他们没有体验过,但这首词可谓送别文中悲情之绝唱,有过送别经历的同学都会被其感动,哪怕没有,略加想像也能体会八九分,我就指导学生反复读,并让他们想象寒蝉凄切,都门帐饮以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情景,通过朗读、想象,学生置身其中,用心投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是一种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感情、经验等对作品的一种现实的、富有创意的“还原”,阅读是一种机缘,是一种读者与作者在另一个维度上的沟通,这中间需要设身处地,更需要反复揣摩。我相信,本着这些认识,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精彩、更生动、更有效。

★作者简介:陈充双,甘肃省永登县第五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