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008-01-14 09:25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想象能力培养方法

林 团

【摘要】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诗词是借助想象形成的独具魅力的艺术,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结合诗词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去探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诗词教学 想象能力 培养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诗词是借助想象形成的独具魅力的艺术,它用词凝练,结构跳跃,韵律和谐,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教材中选用的优秀诗词,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更是言简意丰,让人产生许多遐想美感,这种艺术感染力正是教师实施教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最佳切入点。我们要抓住这个切入点,创设想象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下面,我结合诗词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去探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

一、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

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的特殊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做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诗词教学而言,教师要用自己对诗词的透彻理解,渗透情感的语言,富有激情的动作,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品”诗。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表达的观点和见解,要充分尊重,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总之,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敢想敢说的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词优美的意境中自由地遨游。

二、反复诵读,引发想象

反复诵读,不仅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富有情感的诵读,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更快地进入诗词营造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诵读技巧教给学生。诵读技巧主要指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意义而讲究语言的节奏、速度,讲究声音的轻重强弱,语调高低抑扬等的方法。读的方式可以是自由朗读、集体朗读、配乐朗读、范读、领读等,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的精妙和诗人的激情,让他们在诵读中放飞想象。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与别离时的依依深情,表达的是诗人心灵深处的淡淡的忧伤。就整首诗而言,用“轻读”,用有意停顿、低沉的语调更为恰当些。指导点拨后,我示范朗读了一遍,然后引导学生自由读、集体读、配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反复品味,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有学生说:“这首诗的语言和旋律都很美,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令人回味无穷。”有学生说:“‘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榆阴下的一潭、‘一船星辉、‘西天的云彩等给人一种入画的感觉。”有学生说:“诗人告别的仿佛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位心心相印的老朋友。”……多么真切的感受,多么丰富的想象!反复诵读,让学生领悟到了诗里许多“尽在不言中”的奥妙。

三、还原诗句的画面,描述诗词的意境,创设再造想象的情景

诗词是借助想象再现生活的某个情景来表情达意的,读者阅读时,必须借助想象,把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感的生动图景,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才能真切领悟诗词的优美意境。比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中展现的画面。这样,学生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就有所领会了。又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恋人别离图,如果将这幅图按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可以画成三幅图,请同学们从中选一幅在纸上画出来,并用词中的一句话做标题,看看谁的想象最合理,最能传达词意。”通过作画,学生展开了想象翅膀。通过分析和评价画面,学生感受到了词中营造的意境,体会到作者含蓄深沉的情感。

四、精心设问,拓展想象思维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可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就要善于在提问中播下引发想象的种子。比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错误》这首诗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揭开春帏,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女子?”思考片刻,学生各抒己见。“她面色憔悴,长睫低垂,泪光点点。”“她脸上写满忧伤和茫然,静静地等候着归人,达达的马蹄声给她带来刹那的惊喜,她刚想去揭开春帏,马蹄声已渐去渐远,她又陷入了惆怅和无奈之中。”“她脸色暗黄,两眼无神,长发散乱地披在肩上,当她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以为是在做梦,她走到窗前,一时间竟迟迟不敢揭开春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提出具有丰富想象空间的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就能不断地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创造性想象能力

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诱导出来。诗歌作为教育的手段之一,也应该体现这一点。为了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思维训练,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并且把写得好的推荐到校内刊物发表。如学习了《词七首》,我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词牌,学习填词,作为周记。学生创作的词作,如《采桑子·容高》:“人生易老天难老,昨盼容高。今到容高,但愿美名校中扬。一年一度学习紧,不似苏秦。愿学苏秦,刺股终要学习强。”又如《水调歌头·高分几时有》:“高分几时有?无语问青天。成绩一败涂地,怎去见家严?几欲放弃目标,又恐父责母怨,几许白流汗。学习成绩差,何况在重点?三分耕,一分获,夜难眠。也应有恨,谁让我意志不坚?分有高低优劣,人有成王败寇,此事古难全。但愿发奋后,名在孙山前。”虽然说学生创作的词模仿的痕迹比较深,但是词中已蕴涵了个人的生活体验,这是模仿中的创新。就像宋代的朱熹所说的“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生在创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强化了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思维。

综上所述,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感受和体验,活跃想象思维,让他们在学到丰富的鉴赏诗词的知识的同时,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开启学生的心智,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作者简介:林团,广西容县高中教师。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想象能力培养方法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浅议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想象力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利用学具操作,培养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巧妙利用教材插图,有效培养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