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语言的逻辑修辞

2008-01-14 09:25张志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语言艺术

【摘要】《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显示了烛之武出色的外交才能与雄辩的口才。本文对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及逻辑修辞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语言艺术 逻辑修辞 文本解读

鲁僖公三十年,晋国以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为借口,联合秦国一起来攻打郑国。面对两个大国兵临城下,郑国老臣烛之武偷见秦君,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地说服秦穆公欣然退兵,不费一兵一卒,救郑国于危难之中,从而保存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生动地记载了烛之武说秦的整个过程,在说秦时,烛之武始终站在秦国的角度,从秦国的利害关系出发,运用复句的严密逻辑推理,从客观的和历史的角度,向秦王深入剖析了“攻郑”对秦国来说,只有百弊而无一利,字字恳切,说服力强,终于使秦穆公最终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从而保全了郑国,充分体现出了语言逻辑的巨大力量。

烛之武的说辞,凡一百二十五字,九个句子中有六个是复句。而六个复句又包含了七个逻辑关系。第一个复句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并列

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它包含的是省略了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假言直言推理的逻辑关系:

如果大国围攻小国,小国肯定会灭亡,

现在强大的秦国和晋国围攻弱小的郑国,

所以,郑国肯定会灭亡。

秦国和晋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这是不争的事实,烛之武不回避现实,实话实说,显得诚恳而不矫情。烛之武这样低调进入,明确地传递郑国对秦国不足以构成威胁的信息,从而从心理上消除了秦对郑的防范。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秦王的虚荣心,还能引起秦王的好奇心:既然如此,看你有何话可说?这就引诱秦王继续听下去,为下文进一步劝说秦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句是一个肯定前件式的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这里通过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从而得出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的结论。

秦国与郑国原本并无什么大的过节,秦王此次出征的,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能在这次战争中能获得一些利益和好处,因此,能否获得好处是目前秦王最关心的事情。于是,烛之武牢牢抓住“亡郑”究竟能否给秦国带来利益这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假设

这一假设复句表达的是:“如果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好处,那么,我请求您把郑国灭亡好了”(也即如果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好处,那么我就不会来麻烦您了),但事实上是“现在我来找您、麻烦您了”,在这一已知信息的背后,明显地暗含着“灭亡郑国对秦国并没有好处的”未知信息,这正是秦王所担心的,从而牢牢将秦王的心抓住,引发秦王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在这里,烛之武运用的逻辑推理是:

如果灭亡郑国对秦国有益,那么,我就不会来打扰您了,

现在我冒昧前来打扰您,

是因为亡郑于秦无益。

这是省略了小前提和结论的假言推理。秦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晋国一起前来围攻郑国,本是想从中获得一些好处和利益的,现在却是“亡郑而无益于秦”,岂不是做赔本生意!这可不是秦王的初衷,于是,秦王就急于想知道,怎么是无益于秦呢?这是一个否定后件式的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通过小前提来否定大前提的后件,从而得出否定大前提前件的结论。

为了使秦王确信“亡郑无益于秦”,烛之武紧接着一转,引出了第三个复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因果

这是一个包含着省略小前提和结论的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其逻辑关系是::

要越过别国来把边远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城邑,这是不可能的,

郑国被灭亡后,秦国要统治郑国,必须越过晋国;

因此,要想越过晋国来统治郑国是不可能的。

烛之武从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入手,客观地分析了秦、晋、郑三国之间的空间位置: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强大的晋国,要越过强大的晋国来统治郑国,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办不到的,因而“亡郑无益于秦”。这里运用了肯定前件式的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通过小前提肯定大前提前件的方式,肯定大前提的后件,从而得出“秦国要想越过晋国来统治郑国是不可能的”,即“亡郑”的真正受益者将是晋国,而不是秦国的结论。这就使秦王不得不重新权衡这次出征的利与弊、得与失了。

为了进行一步说明“亡郑”对秦的害处,烛之武紧接着用一反问句“焉用亡郑以陪邻”来进行强调,说明“亡郑”不仅对秦没有好处,反而会给秦国带来极大的隐患:“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多么得不偿失啊!诸侯争霸,其目的都是千方百计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而削弱别国的实力,即“厚己”、“薄彼”。现在,兴师动众,如果其结果将是“邻厚”、“己薄”,那实际就是自己损害自己,自己灭亡自己了!这当然是秦王所忌讳的,也是秦王原来所没有料想到的。烛之武在这里仍然用的是假言推理,有力地说明了对秦来说,“亡郑”只是弊大于利,从而初步动了秦攻郑的决心。

接着,烛之武就从“亡郑”的反面——“存郑”对秦所带来的好处,来说明保存郑国的必要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设假设

如果不灭亡郑国,而是把郑国当作你们秦国安置在东方道路上的一个驿站,那么,对秦国来说,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这里就包含了这样的假言推理:

如果在东方有一个东道主,对您来说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的,

把郑国当作东道主,对您有好处,

因此,如果不来亡郑而“存郑”对您是有好处的。

这一推理就将“亡郑”与“存郑”的利弊两相对比,孰利孰弊,秦国应该何去何从就自不待言了。

到此,虽然烛之武说得有理有据,使秦穆公攻郑的决心得到了初步的动,但这两个推理都是建立在大前提为假言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假言推理,这种推理虽然令人信服,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但对秦穆公来说,两个大前提所假设的情况是否存在,也许还会使他将信将疑,因此,这两个推理可能还不足以使其心甘情愿地撤军。为了坚定秦王撤军的决心,烛之武下一步是紧紧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引用历史实事来迫使秦王对晋彻底失去信心: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并列转折解说递进

这是一个四重复句,包含两个逻辑推理:前一分句中隐含的是三段论的逻辑推理:

忘恩负义之人不可信,

晋是忘恩负义之人,

所以晋国不可信。

烛之武引用历史实事,运用三段论推理勾起秦王旧的伤痛,证明了晋是“忘恩负义之人”,从而得出“晋国不可信”的结论。在严密的逻辑推理面前,秦穆公不得不认真考虑秦、晋、郑的关系,不得不慎重考虑晋国这个合作伙伴了,从而进一步动了秦与晋的联盟。

看到秦王进一步犹豫,烛之武恰当地把握住时机,在第二个分句中,用一反问句:“夫晋何厌之有?”强调了晋国不仅是忘恩负义之人,而且还是贪得无厌之徒,与这样的人合作,是多么危险啊!这就使秦穆公与晋的合作关系更进一步产生动,从而使秦与郑的关系向有利于郑的方向又向前推进一步,并使秦国与郑国的合作成为可能。

这一分句包含的还是三段论的逻辑推理:

贪得无厌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晋国贪得无厌;

所以,晋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正因为晋是贪得无厌的,所以,“既东封郑”,必然“又欲肆其西封”,这时,“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是一个二重复句: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并列因果假设

如果灭亡了东边的郑国,那么贪得无厌的晋国必然要向西扩张,而秦国就在晋国的西边,如果他不损害你们秦国,那么他还能向哪里夺得领土呢?与这样的人合作,不仅得不到好处,而且终将是为之所害、所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啊!这里的推理是:

如果灭亡了东方的郑国(郑国成为了晋的领土),贪得无厌的晋国就必然要向西边扩张,

秦国就在晋国的西边;

所以晋国在灭亡郑国以后,必然要向西边的秦国扩张,掠夺秦国。

这是一个混合关系推理:即由一个性质判断“贪得无厌的晋国就必然要向西边扩张”和一个关系判断“秦国就在晋国的西边”为前提,从而推出一个新的关系判断“晋国在灭亡郑国以后,必然要向秦国扩张,掠夺秦国”的推理。由于“亡郑”就会“陪邻”,“邻之厚”也就是“君之薄”,这样一来,必定是晋强而秦弱,那么,秦国最后的必然结局也将与郑国一样,被晋所灭。

烛之武通过六个复句、七个逻辑推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亡郑”实际上就是“阙秦”,“阙秦”就是“利晋”,“阙秦以利晋”,那么“亡秦”之日也就不远了。听了烛之武的一席话,是“存郑”还是“亡郑”也就很清楚了,因而秦穆公不顾一切地从郑国退兵,从而使郑国得以保存。

在说秦的整个过程中,烛之武运用了多种复句,以及复句所包含的多种逻辑关系,避言郑害而言秦害,避言保郑却达到了存郑的效果,语言精炼而逻辑严密,具有显著的修辞效果,充分地显示了语言逻辑的巨大力量。

★作者简介:张志华,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语言艺术
提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转换成效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视听语言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