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2008-01-14 09:25李京燕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观

【摘要】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他的思想学说是“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他的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君子之道、教学观、交友观成为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关键词】孔子思想 君子观 治学观 教育观 交友之道

季羡林曾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论语》便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孔子是一位具备各种谋生技能、又具有对于生命意义的深邃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有关人生智慧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慧宝典:

一、如何“为仁”做人

《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孔子把修身放在首位,可见“修身”是做人的根本。正所谓“本立而道生”。“修身”从“正心”开始,以“克己复礼”为途径。做人要重视“仁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等等。孔子的仁先是对自己家人如父母兄弟妻子的基于血缘关系的孝悌亲慈,“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然后是对朋友或别的其他人的关心、友爱、同情、信任、忠诚等“泛爱众而亲仁”;然后发展到一个泛化了的包括礼、义、忠、恕、智、勇、孝、悌、中、庸、刚、毅、温、良、俭、让、宽、信、恒、和、清、廉、聪、敏、质、直、正、义等等在内的几乎包含了人类所有的美德,成为了百德之首,万善之源的道德范畴。《中庸》讲:“仁者,人也”。应如何“为仁”?孔子认为“克己”、“爱人”、“力行”是“为仁”的三原则。

“克己”是“为仁”的第一原则。“为仁由己”,人之己身是“为仁”的主体。人如果有私己之心,就不可能“为仁”。因此,“为仁”必须“克己”。

“爱人”是“为仁”的第二原则。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人”,是与“我”相对的“他者”。春秋儒家“为仁”,要求“我”与“他者”同一。“为仁由己”,但必须推己及人。

“力行”是“为仁”的第三原则。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天下人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因此,只要“好仁”而“力行”,便可“为仁”。

二、塑造君子人格

孔子认为“人”,实际上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君子”和“小人”是对“人”所作的道德划分,而与“人”的政治身份、经济地位无关。孔子特别强调“人”的自我完善,谆谆告诫人们要做“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己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

其三,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就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指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其四,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三、孔子的治学观及教育思想

孔子在早年接受过一些零碎的启蒙教育,随后凭着“学而不厌”之精神,靠自学、自悟成才的。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治学方略。

1.敏而好学,追求学问。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还有努力学习,勤能补拙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追求学问,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2.不耻下问。“子入太庙,每事问。”对于知识和学问,孔子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能够做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他还说“老师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3.温故而知新。知识要不断地复习、温习,才能掌握、巩固、提高。

4.学思用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作为一位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即不分身份高低贵贱,只要愿意受教育,都要去教育培养他。教育者应当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论述,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

四、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有关结交朋友的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

首先,志趣相近,理想相同。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里的“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道不同,不相为谋。”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选择朋友要中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一起奋斗进取向上,也要结交狷介者,狷者有所不为,不做不好的事情,优势互补。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叫做中行。

孔子还阐述了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

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第二,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友。“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孔子也曾曰:“吾道以一贯之”,曾子阐发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第三,说话时要注意策略。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对友人说出忠告的话,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可以好好说,但是不可则止,更不要一副“当仁,不让于师”的姿态!

第四、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但并不是亲密无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当然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流。

★作者简介:李京燕,江苏省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教育观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冰心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幸福观之比较
如何理性看待与反思孩子的成才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对待中职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高校教育的创新思考
如何做好班级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如何在航空理论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分数和发展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