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之美 培养审美情操

2008-01-14 09:25王兵恩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教法审美教育中学语文

王兵恩 巢 燕

【摘要】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美育材料,本文对这些美感材料的美学形式作了粗略的归纳,以此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 教材 教法

现代教育中深深浅浅印满了“成绩”二字,似乎很难靠上审美情操,其实,现行的语文教材正是一个美的宝库,教师努力去挖掘,至少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以下五方面的美。

一、山水美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祖国的山川灵韵、自然风物,细细品味起来无不令人心驰神往、由衷赞叹。郦道元的《三峡》让我们静心去感受奇山、急湍、清流、翠树,杜甫的《望岳》,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些文质兼美的诗文中所描绘的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可以极大地培养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人物美

语文课本中云集了大量的文学名作,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美的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值得学生学习。读《木兰诗》我们能感受到木兰代父从军,不求名利的人格之美;读《陌上桑》我们能感受到采桑女罗敷纯洁聪慧,不慕荣华的心灵之美;读《观沧海》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岳阳楼记》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旷达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凡此种种都能激励学生去追求美好人生,创造美的生活。

三、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在教材中,不同语言风格的文章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表现语言魅力的大舞台。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瑰奇而雄健。李白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而遄飞;杜甫诗是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忧愤而慷慨。陶渊明崇尚自然,其诗朴质无华,真淳恬淡;韩愈耿介坚毅,其散文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刘基博通经史,文章笔致骏迈,意旨闳深;苏轼乐观旷达,文章汪洋恣肆,风格峭拔。他们从各个方面激发起我们这些后学者对本民族语言的挚爱之情。

四、书法美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书法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中感受汉字书法的形式美、意蕴美、文化美。如学习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时,教师就可配以“书圣”“真迹”(冯承素摹本)。此作,字里行间洋溢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意;又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情画意,又以“拨云见月,芙蓉出水”,“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书法显而易见,学生自然为之心醉,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又如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笔势飞动,俏俊奇雄。品读这样的书法,学生不仅知其境,感其景,更能悟其心。

五、精神美

中华民族的良行美德源远流长。从古到今不胜枚举的文章中都有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在闪耀光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凭添了学子几分豪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顿生孩子豁达的交友态度。又如《愚公移山》中有愚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屈原列传》中有作者奋发有为、笑傲人生的斗志,《孟子二章》中有作者舍生取义、正气凛然的崇高,《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有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昂扬向上。

以上“五美”在语文课本中比比皆是,教师若努力挖掘,用心点拨,不但可以增加语文课的趣味,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各种形式的美巧妙地贯穿在日常教学当中,让学生感知美、热爱美、进而去追求美、创造美。

★作者简介:王兵恩,江西省莲花中学教师;巢燕,江西省莲花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教法审美教育中学语文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