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该怎样思考

2008-01-16 05:11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辩论课文文本

赵 洁

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在听了一节区级自主学习示范课《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必修一)后。教师先是通过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接着,学生分成小组研讨问题,并把各自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最后,师生针对还有疑问之处展开交流,达到对这篇文章“基本没有疑问”(上课教师语)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一节课,体现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但是,我心中却浮起了一个疑问:“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怎样思考?我觉得,仔细分析这节课,应该能给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些许启发。笔者试结合这节课上问题较为突出的几个教学片段,加以阐述。

一、多媒体的使用及效果:在情境中有所突破

课上,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借助丰富的网络信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创设了极具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带着感官的刺激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力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许是教学理念的局限,也许是课堂进度的催促,教师几次打断学生的思考,强行引领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前进,甚至在课堂上的小辩论中强行中止辩论。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理解实现突破了吗?

师(幻灯片展示,图片下面伴着注解):“恐鸟,1800年彻底灭绝。西非狮,1865年灭绝。南极狼,1875年灭绝。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绝。亚洲狮,1908年灭绝。东袋狸,1940年灭绝。”

(生发出一片唏嘘声。)

师: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生(情绪激动,纷纷说):太可怜了,太可悲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人类该怎么保护它们?

…………

师(综述):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狼的嗥叫,来体会一下狼是怎样的感受。(幻灯片声音展示,一声悠长凄厉的狼嗥……)

生(惊讶,有的甚至张大了嘴巴!)啊!唉……

师:我们希望不希望再听到这种声音?

生(齐声):不希望!

上述片段中,面对各种珍稀生物的灭绝,学生不仅唏嘘,而且跃跃欲言!但教师让学生表述了,却没能及时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而是又借助多媒体“一声狼嚎”,试图进一步渲染情境(实际上是画蛇添足)。这样,学生刚才的思考一下子被这声狼嚎“踢开”了——前面的幻灯图片展示也就仅仅让学生惊叹了一下后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之后的教学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层次的分析,都是在教师的预设之下进行的。无论“人类的干涉,产生了怎样的后果?”还是“对山来说,狼嗥意味着什么”,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思考。这样的课堂,虽然井井有条,却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是师生思想的碰撞: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把握产生问题,产生质疑;教师在动态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进而深入探究文本,实现理解上的突破。学生的精彩表现才是课堂的精彩之处!

二、“立足文本”的基点:从具体内容出发

学生的课堂质疑需要一定的基础,那就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思考,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踏踏实实地解决文本中的具体问题。请看下面教学片段。

师: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转到第二个问题上来:人类的干涉,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生:自然环境被破坏掉。

师: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

生:还有,第九小节“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师:总的来说,自然还有没有生命的活力?

生(齐):没有。

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思考呢?我认为只能从文本着手。上述片段中,教师的提问是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文本的分析中去。但若有效的问题没能孕育出“生成之花”,不能让学生在思考中生成认知,那么,问题也就没有了意义。这一片段中,学生找到课文的相关内容,却又被老师引开了。在讨论到“作者自己又是怎样看待这一声狼嗥的呢?”这一问题时,学生抓住了课文中极富表现力的句子(“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来回答,可老师没有就此深入地分析这些关键语句,而是轻易地进行了总结——失去了多好的一个契机!许多老师都会在课后反思中发现:自己错失了多么好的课堂生成性资源!

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立足文本,着眼于对文本具体内容的分析、研讨。

三、教学结构的优化:形式要简化,要围绕课堂核心问题进行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的一方,其重要职责在于通过对问题的精心挑选,以积极有效的评价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分析提供动力。在这节课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阅读,但在老师的无目的引导下,并没有探究到课文的深层内涵,非常遗憾。

师:作者有没有像山那样思考呢?请各位同学按照座位自动分成两组,从“有”和“没有”两个方面进行辩论。请先选出你们的一辩、二辩、三辩、四辩。

生(争论,问题完全脱离文本,课堂几乎失控。)

师(约五六分钟后):辩论到此暂停!我们都希望人类的和谐发展,可是,科学家目前也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已经灭绝的动物的图片。

师(展示幻灯片):西非狮,1865年灭绝。恐鸟,1800年彻底灭绝。南极狼,1875年灭绝。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绝。亚洲狮,1908年灭绝。东袋狸,1940年灭绝。

师: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生:太可怜了,太可悲了……

师:大家感慨很多,请你们来说一说感想吧!说说你的环境观,尤其要结合现在我们人类面临的SARS、禽流感、环境污染等问题说。

生(争先恐后):……

作为这节课的收尾部分,教师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采用了辩论、图片展示和外延拓展等手段。但是,教师忽视了文本解读,大搞形式。学生只有跟着教师的跳跃性思维毫无个性地说着“啊”、“太可怜了”等无意义的话语,谈何深入理解?

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混乱、抵消、缺乏预设和生成等问题都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目前阅读教学的偏失,更让我们意识到高中阅读课堂教学理念和实践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武进洛阳中学]

猜你喜欢
辩论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