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探析

2008-03-18 03:51叶宝福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年4期
关键词:网格化资源库教育资源

叶宝福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当前随着信息化教育的蓬勃发展,教学改革、学科教学和IT整合急需适合中小学教学需要的各类资源环境,在新课标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更需要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效支持。所以,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乃重中之重。

全国正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改将从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教学、评价及管理六大方面引发深刻的教育变革。同时,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育信息资源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如何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富而实用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每个致力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人士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由于商业开发与课程实施存在着实用性的缺陷及时间上的落差,很多地区在思考如何走一条自建教育信息资源之路。但如何实施有效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道路,构建合理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最终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呢?这无疑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1 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以及学习理论、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逐步取得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不论政府、学校还是企业在资源建设的实践中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目前区域资源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适合区域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匮乏、质量不高、有效共享和有效应用程度偏低,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未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主要瓶颈。

当前,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缺乏国家的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和有效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在资源建设相关政策上的缺失和在具体协调、引导措施上下的力度不够是造成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始终不能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发资源企业、事业单位彼此之间恶性竞争的重要因素。生产环节的低水平重复和市场环节的不良竞争,同时绝大部分厂商建设资源内容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源,而非制作资源,并且由于其收集的资源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不相符合,使其可用性比较差,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也制约了资源制作单位的规模发展,基础教育资源市场的巨大潜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2)投入仍是制约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软件、硬件投入比例问题;二是政府和学校、企事业单位投入比例问题。过去几年,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硬件投入占到绝对比重的80%以上,而软件资源投入相对较少。同时,政府投入在总量中的比例不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开始,逐步发展到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并重,进一步发展到软件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并重的发展阶段。应该说,这种理念及方向性的转变正在逐步实现。但是,由于长期忽视(至少是重视不够)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投入总量不足、政府投入比例较低问题仍是制约区域教育资源建设速度和质量的重要问题。

3)满足实际需要的、优质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现有资源在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也是学校和教师呼声最高的问题。此外,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适合信息技术环境特点、适应德育教育素质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较为匮乏。可以说,中小学目前拥有的资源,既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4)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厂家批量提供或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个别教师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目前,很多教师和学校都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源,但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共享和应用,对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激励政策、信息服务和应用支持等。

5)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制约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众多软件资源企业在制作教育教学资源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各自为战,自成体系开发教学资源库平台,导致了资源平台重复建设、检索使用不便、资源难以交换共享的局面,还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不仅没有带来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还使广大中小学不得不艰难地面对各种不同技术标准的“平台孤岛”“信息孤岛”。所有这些导致网络本身共享互联的功能与优势在教育城域网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师生使用资源带来极大的困惑与麻烦。

此外,教育教学资源软件的技术含量偏低,技术应用水平整体不高,充分展现现代教育技术特点、体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优势的互动软件十分缺乏等问题,也影响着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上述问题,应引起政策制定者和资源建设者的足够注意和重视,并通过一系列可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予以解决或改善。只有这样,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才能尽快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使广大教师、学生深入、有效的对其加以应用。

2 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思路理念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为主线的两大变革。新课程改革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念和方向,教育信息化为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实施保障,二者的结合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丰富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因此,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将成为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心和热点。

1)资源的建设方向将由面向教师“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向面向学生“以学为主”学习型资源过渡。过去资源建设比较注重教师的传授型教学,目的在于帮助突破重点难点,以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新课标理念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型学习,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都需要有大量优质的“学习型”资源的支持(如专题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网络主题探究资源、专题学习网站等)。

2)资源建设的内容将由传统的教学资源库向基于知识点管理的积件库过渡。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是先有教材,然后去开发相应的资源库,如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章资料库等。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3级课程管理,地方具有较有宽松的教材选择、开发和使用权利,造成了各地区和学校每年所用的教材版本都不相同,传统的资源库已不能适应新课改教材的多样性。基于知识点管理的积件式资源建设,是从系统适应用户需求角度出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素材,构建大小不同的各种知识模块,形成一个通用的基本知识结构库。这些标准化“知识点”和“知识块”具有积件资源的特性(可积性、共享性和可重复性等)。当要构建各地区具体的教材知识结构时,只需从基本知识结构库中抽取适合自己要求的知识点和知识块来组建,从而比较快速构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电子教材资源库,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真正做到以不变(知识点的积件)应万变(教材和教学实际)。

3)资源的结构将从离散的素材型资源向结构化的主题资源单元过渡。以前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尽量满足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需要,内容以与教材配套的图片、视音频、动画、课件、试题、案例等多媒体素材为主,通常只与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相关,资源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主题资源单元的建设思路,主要是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以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作为中心,来组织学生活动需要的工具、软件和各类网络资源。它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资源,如各种教育特色主题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件,网络课程等。由于主题资源单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因而更具有生命活力。

4)资源的形态将从静态的技术型资源向动态的智慧型资源过渡。技术型资源是指用多媒体开发工具或应用软件等经过数字技术处理而制作的课件、视音频、动画、网页/站等资源,大多是静态的显性资源,更新缓慢,内容陈旧;新型的教育资源建设观不仅要着眼于“物”的静态的“库”的建设,更要发展到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流”的建设。因为互联网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互联”、人的智慧的“互联”,“人”是一种最宝贵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将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核心。近几年随着社会性软件博客的普遍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已经在这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生命环境观(智慧型资源平台)中,不断地反思、学习、交流、合作、共享,使人的潜能得到极大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5)资源的管理将从较单一功能的“信息管理”向智能化“知识管理”过渡。面对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如何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和富有个性化特点地加工、处理、组织、创造、挖掘隐藏在信息背后的知识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教育资源的“信息管理”的内涵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学习者渴望借助于某种技术能将信息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智慧。“知识管理”的建设理念将使教育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管理手段,使知识的获得、储存、应用,流通、传播更合理化,更优化;使知识更充分地发挥创造价值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学习者可以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实现基于数据库的网络化知识共享、搜索、交流和管理,在海量信息中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实现自主和协作学习,进行知识发现、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

6)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迈向“四化”:标准化、多样化、多元化、开放化。“标准化”是指教育资源的建设必须依据《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元数据规范》(简称“元数据规范”)和新课程标准来开发。“新课程标准”保证了资源建设的方向性,“元数据规范”保证了资源建设的科学性,资源只有“标准化”了才能实现共享和可持续发展;“多样化”是指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包括了各式各样的教育软件,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情景,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资源的“多元化”是指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教育资源建设将涉及到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科研等各个领域,全社会都参与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资源的“开放化”是资源共享非常普遍。随着资源共享范围不断扩大,资源的“区域”界限逐渐模糊,“资源孤岛”和“信息孤岛”现象消失,资源在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成为可能和普遍,教育信息资源已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公民终身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 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支撑环境的革新

当前,信息化应用系统基于业务的功能整合是教育一线的迫切需求。近几年黄岩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传统的资源库模式存在着单一的局限性:首先,资源库的使用者主要是带有备课目的的教师,建设者也主要是有征集任务的部分教师,参与者有限;其次,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资源库仅仅是查找资源的工具,一般在缺少素材的时候才会使用,不能支持日常化、持续性应用;再次,绝大部分资源库不具备教学功能,导致教师的教学业务流程在系统应用层次就是非连续的,客观上限制了资源的深层次应用;最后,由于缺少灵活的机制,目前大多数资源库的共享是静态的(课件或教案),不能够实现资源的自发扩充,以共建促共享。因此,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涵盖信息化教学的整个流程,灵活、开放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环境,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面向应用、面向教学。由于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普遍按照学科分类来展开,改变传统的以“库”为核心的资源库模式,将其革新为以 “站”为核心的网格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按照“学科”视图提供各学科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是切合目前各区域推进中小学资源建设、深化信息化资源教学应用需求的选择之一。

学科的网格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新教材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和可以预见的潜在需求,以课和知识点为单元,提供多种媒体、多种类型和多级相关的教与学的资源,力争做到多种知识要素和多个知识单元之间有机互连,最终形成便于检索、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动态资源库。

学科的网格化教学资源网站模式建设旨在“使资源的使用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使用习惯,建设一个集资源共建共享、在线课件开发、联机备课、学科信息发布、交互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各学科、多层次的教学资源的应用环境”(图1)。

第一层位于左边的三大导航功能是学科的网格化教学资源网站的门户和右边的是新课标资源库管理系统,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授权和维护;第二层位于中间的上部分是由各学科的网格化教学资源子系统组成,为整个系统的主体部分。学科的网格化教学资源建设就是围绕课和知识点,为师生提供既有文本又有视频、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组成的教与学的资源,形成网格化、全覆盖的资源态势。每一课或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可供教师借鉴的教学设计和优秀课堂教学案例,有的甚至还为教师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配合相关的视频资源或图片、动画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备课时可以直接借鉴,也可以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灵活组织和编排,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而学生用资源则提供关于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以及进行知识扩展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相关的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教学单元知识以及巩固练习等,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层位于中间的下部分是符合新课标的资源库。

基于此种考虑,学科的网格化教学资源网站模式建设与传统资源库建设相区别,不是简单地建设陈述性知识的静态资源(课件、素材等),而是更倾向于建设面向教学实用价值的程序性动态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多种功能),坚持在占有现有各种丰富素材资源基础上,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深层次加工,创造各种面向课程实用性的优质资源,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共享,使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在学科教学实践、教研活动中发挥真正价值,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形成了鲜活生动、务实实用、独特有效的资源建设机制。因此积极创建以下5个方面的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支撑环境:

1)依据课程标准使“学科的网格化教学资源”建设落地于实践。“学科的网格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本质目的在于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支持。因此,台州市黄岩区在制定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新课程标准及其体系来构建基于网络的新课程资源目录,目录定位在单元教学层面上;学习资源中可以包括媒体素材、量规集(如单元测试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标准、学生学习行为量规)、教学工具(如平台工具、虚拟实验工具、实物工具等)与模板、课件、案例、文献资料、课程和目录索引等内容。

2)根据《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对资源科学、规范分类。《国家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改进传统的资源分类结构,不仅考虑资源的储存和表现形式,更优先考虑资源所描述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特别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一致,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一个基本的、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一个元数据模型。其基本作用分为3个方面,即依据、搜索、共享。

3)合理的导航功能。高效的导航系统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元认知理论,针对学习者的特点进行设计。一是突出主干导航线。主干导航线一般不宜超过3条,应限制非主干线上次要节点的链接,降低Web页的层次,以降低迷航的可能性和导航系统的复杂程度。二是体现多渠道访问功能。每个节点的设计均应能实现从不同角度呈现同一内容的不同信息资源,也能实现从不同内容的不同角度反复呈现同样的信息。三是强大的搜索引擎。多媒体教育资源平台必须能够满足用户根据年级、学科、范围、媒体类型和关键字等精确搜索海量知识中的多媒体资源。检索应包括名称、关键词、知识点、复合检索、浏览方式查询等,能够对各种多媒体资源进行检索。检索系统不仅要支持本地资源检索,还要支持网络检索。四是注重提示。节点上除设计返回上一节点或主页面的按钮外,还应在主干线的关键分支处特别是易迷航的地方设计帮助说明文字,以方便学习者的访问。

4)应用群体动力学来构建资源型学习共同体。Janis认为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on)是产生群体思维的重要前提条件。群体凝聚力与“团队精神”相关,后者是前者作用效果的直接表现。为增进科研团队的有效互动,增强学习动力和保持力,我们通过项目组的形式,将具有共同发展愿望、共同研究兴趣的教师组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渗透情感、凝聚力强的“学习共同体”。在区域网络学科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中,让教师们共同完成任务,提升了团队成员的“任务凝聚力”;通过与其他教师和谐相处、合作共事,提升了团队成员的“交往凝聚力”。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位教师既能够彰显个性,又具备合作精神,形成了一个科研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友善、充满活力,具有研究品位的科研共同体,实现了共同发展。

5)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资源建设协同发展。我们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用博客技术搭建了集教科研、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建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平台。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最大程度地增加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教师的群体目标和任务之一是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学资源建设”,通过设置名师、参考日志等栏目,使不断加入的教师得到自信心和激励感,让他们处于互勉、平等、民主、自由的交往氛围中,使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资源建设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4 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实施

在寻求如何解决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过程中,坚持共建、共享、开放的原则,创建网格化教学资源网平台,突破目前各自为政,自成系统的资源库模式。学科的网格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两步。

4.1 基于新教材的网格化教学资源的开发随着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我们根据本区域所用教材按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资源的网格化建设,为教师用好新教材提供有力的支撑,即为每一课提供基础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精品教学案例与分析、教学实录和多媒体互动学习资源等。资源类型有精品示范课、教学设计及相关备课资源、多媒体互动学习资源。

1)精品示范课资源。精品示范课资源由局教研室组织全区教学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策划制作,讲课教师来自全区各类学校,所选课程覆盖所有学科,每堂示范课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和专家点评,最后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后,经数字化处理后上网交流。

2)教学设计及相关备课资源。教学设计及相关备课资源是由局教研室组织全区教学研究人员编写的教与学的设计方案、教学反思,媒体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和由一线教师所开发制作的课件等。

3)多媒体互动学习资源。这部分资源由教育信息中心根据教教育局的要求和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计划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根据经过审查合格的教学设计方案,用动画和交互的形式,提供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资源进行备课,组织课堂教学,布置作业,检查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状况,并可实现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

4.2 整合各种现有资源,使之形成合力产生系统效用按照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教学的实际需求,对已建成学科的网格化教学资源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高端、中端、低端三个不同层次的资源网格化建设格局,更加切合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资源再生的机制,营造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生态环境。

1)利用原有的资源库,挖掘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原有的教学资源库就不再有利用价值了,其实,那些原有资源库里所包含的一些基本资料,诸如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资源还是可以应用的,并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在教育信息中心的有力组织下,倡导全局意识,打破学校分隔的束缚。按照教学信息资源开发目标的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将人员、资金、设备、信息资源有机地组合,形成最佳的开发系统。

2)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是实现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一方面可以实现稀缺资源的共享,如对素材类教学资源按照教材解析、教学研究、多媒体资料、课件、教案示例、同步练习、试题、相关知识等进行分类,归类整理,构建区域学科的网格化教学资源库,并通过互联网、教育城域网、校园网连通来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完成素材类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基本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如图片、音频、视频、控件等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开发效率。还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开发成果,产生滚动发展的良好效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通道,合法地利用他人的成果,以获取最新资源和加快开发进程。

3)坚持购置与自建相结合的原则,选购教学资源产品。购置的资源是基础,我们购置了近250 G的网络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我们建设统一、共建、共享、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基础,并将之整合进入统一的资源平台当中,以此为基础,自建、激励机制下的共建等多形式相结合,努力朝着良性发展运转模式发展。

5 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机制

5.1 引入教育资源激励机制——保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应用的核心思想是资源的共享共建。根据资源建设的发展计划,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注重实效、逐步到位的原则,区教育局出台《黄岩区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先进单位(先进教研组)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制度。在资源建设中,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采取激励机制推进学校和各教学单位对长期积累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理、转换,加入到区域资源库中,另一方面,对引进的师生电脑作品和应用管理软件给予奖励。区域资源库为师生的创意、经验、作品提供一个向同行学习、展示、交流、提高的舞台。

5.2 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更“日常化”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子系统从呈现形式上来说,是挂接在黄岩教育资源网的个人面板下,反映教师个人动态教学信息。它包括课程资源包、个人信息管理、交互式教学工具等三大核心模块。课程资源包模块围绕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按照“课”(单元)的方式帮助教师组织教学资源和相关资料,如教学设计、教案、相关课件和备课素材等。个人信息管理模块主要为教师提供一系列个人信息管理的相关工具。交互式教学模块主要包括课堂同步教学或课外异步教学相关的工具,主要有学生作业管理、交互式答疑、远程辅导等。个人知识管理子系统为教师提供了一套基于网络的以课堂信息化教学为核心,集个人信息管理、资源应用、在线备课、交互式教学等多重实用化功能于一体的个性化教学环境和工具,使得其结合日常教学的信息化应用更为便捷,日常化、持续性的应用也成为可能。

5.3 虚拟货币和积分制——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要形成高效率的资源建设机制,必须将所有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免费发放资源使用“电子货币”,在本区发放注册使用的范围,在更大的教师使用基数上,运用激励机制促成教育资源的良性滚动发展。具体来说,开放注册后,即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免费教学资源使用“电子货币”以进行试用,如需使用更多则必须上传一定数量的优质教学资源,才能获取更多的使用权限。定期进行使用效率的分析制度化,使用数据和上传资源数据分析、进行各种调查调研等多种形式,及时调整包括分类方式、资源类型、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用性原则动态指导、及时调整各项工作。

6 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实践成效

黄岩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经近一年实践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2007年12月底,拥有自建教育资源10万余件,其中课件33 897件,教案47 119件。目前,黄岩教育信息网的日均页面访问量达3 000余人次,有效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区域共享及增值利用,推动了区域新课程改革实践,区域教师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与实施、教育科研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并且通过资源建设带动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政治、化学、历史等各学科科研团队的发展,吸引了同行参与,涌现出一批学科精英和资源建设骨干,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基本达到了100%。学校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得到了充分利用,大多数教师基本能够进行有效的课件开发、开展网络课堂教学,以及在线对学生给予辅导和与学生交流。而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线进行数字化学习和交流,从而使完备的学生电子成长记录得以实现,真正的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得以结合。

2)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多形式多层面的教师培训使区域内的教师不仅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集成转向了基于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从知识灌输转向了注重学生的认知建构、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评价方式也从注重终结性评价转向更注重学生每一天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3)实现了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区域内每个教师既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也是优质教学资源的享用者。不同学科的教师在统一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上方便地使用平台,在享用本学科内他人资源的同时又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区域内不同学科的优质资源库在短期内很快建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达到了最大化。

4)区域整体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区域推进与联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整体应用水平的提高,在实际的区域推进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措施是该地区内各类学校之间的协作互动,通过典型示范学校的引领,使区域内教育优势得到互补,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

总之,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学校为基础,教师为依托,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以教材为根本,大力扩展知识的深度;以容量为实力,以科学的管理为保证。教育资源库的建成,将通过校园网、城域网为教育教学提供永无止境的资源和服务。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与维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及教育信息的变化,而随时更新、升级、甚至换代,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最新需要。因此,我们要将区域教育资源库建成一个互动的、数字化、智能化、开发的共享资源库。

猜你喜欢
网格化资源库教育资源
以党建网格化探索“户长制”治理新路子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
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VPN方案选择与实现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