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类图书出版形势分析与趋势预测

2008-03-21 06:55吴文峰张铁玲蒋世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2期
关键词:类图书出版形势

吴文峰 张铁玲 蒋世玉

摘要:《中国图书分类法》中没有“奥运”图书类别的,但它横空出世,而且在体育图书出版实践以及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了在今后的出版传播中能正确、高效地发挥作用,在目前“奥运”类图书出版现状的基础上,使用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总结出“奥运”图书类的出版有着奥运年出版的规律和两条发展路线、发展不稳定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2008年北京奥运年它的出版特点以及2008年后出版趋势。

关键词:“奥运”类图书;出版;形势;预测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68-03

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中对体育图书的分类是没有“奥运”图书类别的。但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后,有关“奥运”、“奥林匹克”的各种图书铺天盖地,也成为炙手可热的“奥运”畅销书。所以总结“奥运”类图书适应社会发展的出版规律,以便在今后的出版传播中能正确、高效地宣传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

1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整理

“奥运”类图书如何界定呢?根据图书馆学专家的建议并综合参考了人民体育出版社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两大体育专业出版社向社会提供的“体育图书目录”以及图书批发市场、零售书店的“奥运”图书专柜的分类方式,将书名有“奥运”或“奥林匹克”的而且内容也是围绕“奥运会”或“奥林匹克运动”的或为其服务的(如奥运英语等)图书列为“奥运”类图书,成为本论文研究范畴。而像“奥林匹克数学”等图书,虽然书名也有“奥林匹克”字样,但与奥运会或奥林匹克运动无关,也不为它们服务,因此这些图书不是本论文研究的对象。

通过参考历年《全国总书目》、《中国出版年鉴》、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线索等相关资料,共搜集到从1949年到2006年的奥运类图书476种。其中从1949年到1978年由于历史原因,陆陆续续出版了17种奥运类图书。其内容以编、译奥运会资料和奥林匹克运动会成绩和纪录等史料性读物为主。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再采取图书市场营销中流行的分类方法,将它们归类为:奥运外语类、奥运知识资料类、奥运经济类、奥运文艺类、奥运理念类以及无法归入以上五种类别的其它类(如2001年章启凡编著的《盼奥运学折纸》) 等六种。

2“奥运”类图书出版现状

2.1“奥运”类图书整体出版情况从1979年到2005年中国大陆共出版“奥运”类图书459种。其历年的出版情况如图1所示:

从1978-2004年,中国大陆共出版体育类图书16 543种,出版“奥运”类图书459种,占2.77%。

2.2“奥运”类图书各小类出版情况在“奥运”类472种图书中六小类的比例情况如下表所示(按比例从大到小排列):

奥运知识资料类和奥运文艺类是我国“奥运”类图书出版的大户,合计就占了近出版总数的3/4,而且在出版时间上比较具有连续性,在奥运当年也是这两类图书重装上阵的时候。

奥运英语类图书发端于北京申奥成功后,《奥运英语100句》、《奥运英语300句》、《奥运英语900句》以及奥运英语大众版、社区家庭版、公安交警版五花八门的版本就迎面扑来,好像不学英语就不支持北京奥运了。

折纸、摄影、雕塑、纪念币收藏、集邮等等也都搭上“奥运”这班顺风车了,这构成本研究对象的“其它”类。

1992年,王仲明编著了《奥运经济大观》作为1993年献给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著作,以及1993年周伟林根据当时关贸总协定与中国经济的关系主编了《经济奥林匹克》。但随当时申奥失败,奥运经济类的图书就没有出版过。直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体育界学者从奥运项目营销、产业化运营、融资赞助等多角度不断丰富奥运经济的研究。

奥运理念类图书也是类似的出版状况。在1992年,编译了韩国朴世直《奥运精神 》和1993年翻译了顾拜旦文选《奥林匹克理想》一书后的10年时间内深入探讨奥林匹克精神、理念方面的著作就没有出版过了。在北京申奥成功后,以讨论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人文奥林匹克等著作的出版拉开奥运理念类图书出版的序幕,2003年出版3种,2004年出版5种,2005年出版10种。

2.3参与“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单位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2005年我国共有266家出版社参与“奥运”类图书的出版。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共出版了116种“奥运”类图书(占25.27%),而奥林匹克出版社的表现与社名不太相符,只出版不到25种“奥运”类图书,其余的近320种分别由263出版社出版,平均每家出版社出版不到2种。

在奥运理念类、奥运经济类图书的出版上,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表现出专业出版社的学术和理论实力,共出版了37种,占了80%的比例。奥运知识资料类、奥运文艺类和其它类是众多出版社主要参与的领域,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也不例外地参与其中,只是比重要小了许多。

2.4“奥运”类图书的选题情况选题重复严重好像已经成为我国图书出版的一个顽症。“奥运”类图书的选题情况,光书名重复或相似的就有近100种,如果从内容分析,那选题重复就显得十分严重。在奥运理念类中,“人文奥运”或“人文奥运研究”就有8种,在奥运知识资料类中,满眼望去几乎是各种奥运百科全书、手册、知识读本、奥林匹克***问。像奥运知识资料类、奥运英语类、奥运文艺类,由于信息含量高于知识内涵,来源广泛又便于简单复制,于是都成为选题重复的“重灾区”。

而且“奥运”类图书的选题重复不仅同一年许多选题撞车,还体现在它还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即一个选题可能会多年重复出版。这种盲目跟风的“奥运”类图书出版现状的确令人担忧。

3“奥运”类图书出版形势分析

3.1“奥运”类图书出版的当前形势分析从“奥运”类图书出版的整体情况到各小类别的出版情况再到选题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奥运”类图书出版的特点:

3.1.1具有奥运年出版的规律从“图1”可以清楚地发现,从1980-2004年的七个奥运年,“奥运”类图书出版数量都比前一年突然增长,但一旦过了奥运年后就马上回落了。由此可以发现,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有着必然的影响。由于1993年和2001年是中国申奥年,因此,1993年和2001在奥运年出版的基础上都有大幅度增长,但过了这个时间,同样又是而后又大幅度回落,仍然符合奥运年的出版规律。两次“申奥”事件对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都有必然且强烈的影响。

3.1.2“奥运”类图书出版增长两个路线从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除奥运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有瞬间振荡外,几乎未见什么波澜,虽然有着众多的出版单位参与出版工作,但总体增长却十分迟缓。如“图1”中虚直线所示的第一条路线。这说明“奥运”类图书的市场并不容乐观。原因之一还要“问津图书体育有多少真魅力”。正如“奥运”类图书出版形势中描述的那样,“奥运”类图书的选题严重,那些炒冷饭的只能一时蒙得了读者,但长期炒冷饭读者就不再买帐了。原因之二,从1978年出版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以来,我国图书出版能力达到增强,从突破年出版10万种图书到年出版15万再到突破20万,图书品种的单一一下子到琳琅满目,读者自主选择性从几乎为零突然膨胀到无所适从,“奥运”类图书在茫茫书海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栗,只有到了奥运年,才能重新唤起人民的对它们的回忆。原因之三,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推广,像“奥运”类图书中许多没有太多知识内涵的内容都可以在互联网中轻松获得,因此,使用网络不论是阅读效率还是消费都比阅读图书经济得多。

但就奥运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发展来看,却有增长的趋势,如图中平滑的虚曲线所示的第二条路线。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体育精神等方面的宣传取得一定的成效,人们心理上已经对“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接纳,并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这也从另一侧面充分说明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有必然的影响,也可以预测2008北京奥运年,将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有更大的影响和推动。

3.1.3从2000-2005年处于剧烈振荡期从2000-2005年是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的高速增长期,也是振荡比较剧烈的时期。这是由于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并且获得成功,根据奥运年出版规律,出版必定回落,只是2002年的回落是针对2001年的申奥,2003年的回落才是对奥运年出版规律的回应。另外是2004年是奥运年,出版必定增长,而且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参加中国奥运会有史以来最骄人的成绩,举国振奋,并引发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联想,因而又一次掀起奥运图书的出版小高潮,将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又送上一个新的高度。2005年的回落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没有什么事件做支撑,所以回落的幅度也比较大。

3.2“奥运”类图书出版的趋势预测

3.2.1“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在2008年必将出现更新的纪录根据以上的出版经验分析,“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在2008年必将出现更新的纪录,并成为我国“奥运”类图书出版历史的巅峰时刻。

其一表现,当然是参与出版的出版单位数量、“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数量上以及图书批发、零售单位对“奥运”类图书销售热情的猛增。

其二,有新的突破。这种新的突破将表现在新类别的出现,如媒体与奥运关系的图书——特别是电视、互联网、流媒体等与奥运关系的图书,以及为数不会太多的“新、奇、特”选题的出现。另外,出版参与者形式上的突破,如网上出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还有一些国外出版商会以各种合作形式处于出版活动。

其三,“奥运”类图书出版周期将再次缩短。

其四,选题的重复率将再创新高。

其五,2006年、2007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国内众多的出版单位不论从选题资源、作者资源甚至物质资源都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出版做着积极的准备。这使得在相对有限的出版资源中,对2006年、2007年“奥运”类图书方面的出版就会有所紧缩。

其六,图书装帧设计将有新面貌。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在这个面子上应该会下很大功夫的,于是可能就会出现超精装本、高档礼品装、珍藏本,甚至会出现使用最新高科技、体现“科技奥运”理念的全息读本。

其七,政府有关部门将会大力整顿图书出版、发行市场,也会指导部分选题的出版工作,届时也有部分精品“奥运”类图书出版的可能。

其八,无疑“奥运”类图书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出版年将会是一场异常剧烈的“战斗”。

3.2.22008年后将回落到2000年左右的水平根据“奥运”类图书的出版规律,“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会回落,这是必然的。是即时回落还是延时回落,回落的幅度有多大?回落的情况最后依读者心情而定。

预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现令国人满意

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能圆国人的美梦,甚至锦上添花,那“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回落之前将会有小幅上扬,因为大家都希望美梦能长些。预测:1.关于“中国为什么会成功”(包括理论探讨和文艺作品)方面的图书将成为出版重点。2. 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后今后中国体育的发展问题的作品会成为“奥运知识”类、“奥运理念”类出版的重点。3.发起全国性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功经验总结以及向其它行业推广活动。4.有关奥运故事、史料资料性读物等仍然会是常“主流”作品。这些都将会使2009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在2008奥运年出版的基础上有小幅上扬后。

根据奥运年出版规律,仍然会回落于2000年左右的水平,幅度比较大。因为从2000年到2005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的发展是不稳定的,是靠2001北京申奥成功和200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大突破这两个大事件直接拉动的,并不是靠“奥运”类图书出版本身稳固发展支撑起来的增长,是一种出版泡沫。因此,在读者对奥运的热情退去后,这种泡沫就会破裂,使“奥运”类图书出版回到2000年左右的水平,然后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继续着它的奥运年出版的规律并开始新的增长路线。

预测二:不幸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失利

如果兵败北京的话,人民的憧憬瞬间被打破,“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将直接回落到2000年之前的水平,并将在较短时间内回到历史的开始阶段,同时破坏“奥运”类图书的出版增长的第二条路线。这期间的作品将会集中在“中国为什么会失败”方面图书的出版上,理论探讨也将主要是总结失败经验,但更多的将会是文艺作品。而且就这方面图书的出版将几乎成为全部“奥运”类图书的出版组成,不会有“奥运英语”类、“奥运经济”类等等了。因为读者是最无情的。

4总结

我国“奥运”类图书的出版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线,正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做积极努力的宣传、推广工作,我们可以预见2008年北京奥运年将会是“奥运”类图书出版的巅峰时刻。因此,我们在“奥运”类图书的选题策划上要有大局观,注意克服盲目性,避免重复、跟风、互相抄袭的现象,建议“奥运”类图书的作者和出版者深入领会奥林匹克精神,多出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的“奥运”精品图书。要努力拓展奥运图书的出版范围,将其延伸至我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考虑与文化、哲学、艺术、心理等学科的广泛结合。把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并融入人们生活之中,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和人文关怀指导工作、生活,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出版年鉴编辑部编.中国出版年鉴[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1981-2001年.

[2] 潘国彦,主编.中国出版年鉴[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2-2005年.

[3] 吴文峰.北京市体育图书市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

[4] 左晶,肖兰.盲目跟风奥运图书出版现状令人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2-6.

[5] 舒晋瑜.谁来为激情的体育立传[N].中华读书报,2001-10-17.

猜你喜欢
类图书出版形势
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开创科技类图书的新板块
码洋上升 前景广阔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为生活加点“料”
体育类图书市场动态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