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性”:缺一不可

2008-04-08 00:59白凤梧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2期
关键词:四性文学性人文性

白凤梧

【摘要】语文教育要抓的是内容的界定和方法的改进提高,而不是对其本身特点属性的曲解和忽略轻视某些属性。内容丰富、识见深刻、情感生动、美趣盎然的语文教育不能只剩下语言方法、写作技巧干巴巴的一根筋,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熏陶教育性、文学性、语言功能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应该是鲜活、生动、情趣十足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育;根本特性;人文性;熏陶教育性;文学性;语言功能性

在改革创新的大旗下,语文教改的讨论热热烈烈,形成了许多流派(有人归结为九大流派),这些流派各有其见解观点,或许这就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语文教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但无论怎样争、怎样论,语文教育的根本特性是不能违背的,如果背离了根本特性,讨论争辩就没有了共同遵守的规则可言。没有了共识,还争什么?各人自说自话而已,不会有什么结果。

先来看下面几种观点:

“把语文仅仅看作一种工具,片面强调实用功能,严重忽视或者曲解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忽视语文课程文化熏陶感染作用和隐性长远的综合目标……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秦训刚:《课程改革前的高中语文学习》,《中学语文》2004年第7期)

“我以为,不是‘文以载道,其实‘文本身就是‘道……语文教育界许多人,有意或无意,把‘人文错解成了政治、思想、情感、人格、课文内容等等的‘教育与熏陶的涵义。”(韩军:《循故求新激浊扬清》,《中学语文》2004年第7期)

“漠视语文的实用功能,空头的‘人文精神只能使语文教育陷入更深的泥淖……认为母语教育要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打通,要教给学生高尚的人格、坚毅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想法当然非常好,但这并不是语文教育的本职功能……企图通过语文教育来重建人文精神。鲁迅当年的弃医从文是为了唤醒民众,文学在那个年代可能是有用的。今天,文学在社会生活中还有这项功能吗?”(冯渊:《警惕语文教育目标的错误定位》,《中学语文》2004年第8期)

上述三种观点所涉语文教学的内容有四点:1.人文性;2.熏陶教育性;3.文学性;4.语言功能性。但各自的见解不同。秦文与韩文的共性是都主张人文性,而秦文是人文性与熏陶教育性并重,批判了单纯片面的语言工具性观点。韩文是从人文性与“精神”“言语”“素养”方面着手,既区别“人文精神”与“熏陶教育性”的不同,又批判熏陶教育性。冯文对人文性、熏陶教育性不以为然,又否定文学性,侧重在于语言的功能性。

那么语文教育的根本点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去教些什么?这些问题势必需要弄清楚。

韩文批判了语文教育的熏陶教育性。认为几十年来的现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穿上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人格培育、政治教化的外衣,压制了个性、真实、自由、世俗,是把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是“人文”包裹的“伪人文”、“伪圣化”。这种批判确是一针见血,抓住了现当代语文课熏陶教育性的弊端,但这是一个时代性的要求和教法问题,或者说给语文课教育强加了不该加的内容,让语文课承载了不该承载的错误教育。但话又说回来,能因此而否认语文课的熏陶教育性了吗?否定之否定的只能是“伪圣化”、“伪人文”的东西,而不是语文课的思想性熏陶感染,或曰潜移默化性。批判了“伪圣化”、“伪人文”,语文教学还是有思想性、情感性、人格性和一定的政治性。共性是不该压制个性,统一是不该压制自由,神圣也不该压制世俗,但反过来说,只要个性、自由、世俗而否定共性、统一、神圣大约也讲不通。一个流派、一种观点讲起己方正确,显然具有旗帜号召性,这就在讲共性、统一、神圣,要不然讲它干什么,争论辨析探求真理有什么必要?总不能因为语文课教学曾出现过大的失误,连“语文课教学”这一名称概念都否定改换掉,这是没有道理的。拨乱反正,却不能也无法把一些常识性概念赋予其特殊性而否定改换,一次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总不行。再说,语文课教学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性教育意义确实存在的话,有必要用另外的什么名称概念替代吗?

冯文是主张语文教学的“实用功能”的,认为不能弃置不顾听说读写、双基训练。前边秦文批判的是单纯片面的语言功能观,并没有忽视轻看听说读写、双基训练,因此冯文的主张观点并没有谁另见异议,我也认为重视的观点没有错,但何必要拿语言实用功能观点去和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熏陶教育性、文学性观点作难呢?冯文自己说,“语文课首先应该是语言技能教育。能正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陈述观点,“将自己的话准确优美地传达给受众”。这就说明,语言技能是和思想观点、表达的文学艺术特点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可见,语言的技能里体现着人文性、熏陶教育性、文学性,这四点其实是一体化的,是一个事物的几个特点属性而已,密不可分的这几个意义层面组成了语文教育这一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谁也少不了谁。语言要表达思想、情感、哲理、人格、政治、人性等等等等,要表达得好,就应准确、生动、优美,读者受众正因此而理解,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化。对于这种关系,韩文“不是‘文以载道,其实‘文本身就是‘道”的见解实在高妙精彩。

是的,不少的诗人作家不是语文老师培养的,单靠语文教育来重建人文精神也是不可能的。但上过学的诗人、作家谁又能说,在自己的成功中没有语文教师的心血,没有语文教育的功劳呢?一个人成为俊杰伟才,肯定不是父母直接培养的结果,可是父母再平凡,儿女这一成果足令父母荣耀,否定不了父母的哺育之辛劳之心血的。

语文教育不能单独重建人文精神,挽救社会道德,正如钢筋、水泥或砖石不能单独建成高楼大厦一样,但却不能因此否定其在建修高楼大厦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是国民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风骨灵魂,一个人的思想品格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养练造就的,也不是由一种因素可以构合而成的,而是在群体生活的社会长久历史中产生、发展,并形成、沿革下来的。语文由于其特殊的教育地位,更多地承载着人文精神、思想情感、品格修养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养职责,语文课所选古今中外、现当代贤哲能士、科学名人、文章大家的文学名篇、科技讲论,总不能认为只是教给学生会认字、把话讲通就行了吧?

文章是语言的文字。名家名篇就是从语言性、文学性、思想性、人文性等方面来传导信息的,这四个方面是相互渗透融合的,根本不可能肯定一个方面,排斥或者否定一个方面,虽然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会有所侧重,却未必厚此薄彼。如食物有营养性、色调性、味觉性、形状性等,你可能有时候在某种情况下侧重于一点,但无论你侧重哪一点,其他特性照样存在,不可能因为你没有谈论研究而消失某一特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语文就叫做语言文字,从语言承载的内容上看,不讲人文性,不讲思想性,不讲文学性,不讲语言功能性,还讲什么?如果说语文教育只主要讲语言表达技能,语文就成了空躯壳,这才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语文就快死了。

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是永恒的话题。有价值的人生哲理、人文规则、高洁人格品行、动人情感、美感雅趣,难道不能教化人?不能教给学生高尚的人格、坚毅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唤醒人的良智?语文课教育曾有甚至现在仍有虚假、约束压制、错误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人格培育、政治教化,但不能由此判定凡是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人格培育的就必然是错误的、虚假的、压制个性的。

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文学事业的肯定不多,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生活中是少不了文学性的。例如聊天侃说,读诗看小说,欣赏歌舞戏剧,写书信等等。不能因为语文教育培养目标不是诗人、作家而轻视文学性、人文性、思想熏陶性,这是对语文教育的狭隘理解。

语文教育要抓的是内容的界定和方法的改进提高,而不是对其本身特点属性的曲解和忽略轻视某些属性。内容丰富、识见深刻、情感生动、美趣盎然的语文教育不能只剩下语言文法、写作技巧干巴巴的一根筋,像晒蔫了的萝卜干,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熏陶教育性、文学性、语言功能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应该是鲜活、生动、情趣十足的教育。

猜你喜欢
四性文学性人文性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四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培养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要注意“四性”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