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与语境

2008-04-08 00:59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2期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袁 强

【摘要】语言是阅读的基础,语境是理解的前提。探讨语境分析和语言理解之间的联系,对摸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新途径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理解语义;语境分析

在中学语文各类考试中,现代文阅读语言理解考查形式多样,现就语境分析在其中的具体运用分类予以阐释。

一、通过语境理解文章中的词语

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章的解读,使文章中某些词语的涵义发生变化,产生一种临时的、活用的新义。因此,在现代文阅读中,对词语的理解切忌照搬词典。

在现代文阅读中,词语的理解通常是考查它的指代义、比喻义和特定义,下面逐一阐释。

(一)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指代义。

例1.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三个“此”字,请分别指出所指代的内容。

首先,项脊轩既然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就得本此(1)立意,实事求是。“项脊”二字从何而来?有人认为归氏祖先住在项脊泾,因此(2)得名,此(3)勉强可通。

解析:对于此一类型题目,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更多地重视指代词紧密相关的上文,因为代词的运用规律,总是先有指代对象,然后才用指代词语。根据语境不难分析到,例1的“此”其指代义依次为:

“此”(1),项脊轩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

“此”(2),归氏祖先住在项脊泾。

“此”(3),归氏祖先住在项脊泾,(项脊轩)因此得名。

(二)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比喻义。

例2.下面文字中“兽类”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解析:这类题目的实质是通过喻体找本体。一般来说,本体往往出现在喻体前面,只要稍加对应分析、概括,也是容易找到的。例2中“兽类”的含义是:野蛮、庸俗。答案(本体)可以从喻体的上文中找到。

当然,有的比喻很难明显从上下文找到其本体,而了解其比喻义是经过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根据其相似的特性,找出其对应的本体。

(三)根据语境分析词语的特定含义。

例3.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而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人们”和“国家”指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A.所指相同,指中国人。

B.所指相同,指世界上的人。

C.“人们”指中国人,“人家”指外国人。

D.“人们”指看得起中国人的人,“人家”指看不起中国的人。

例4.阅读下列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年轻时读《论语》,看到《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就想起希腊哲学家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走入同一河流”的名言。那所得是知识,因为自己年富力强,所以感伤之情没有机缘闯进来。转眼半个世纪过去,有时想到“逝者如斯”的意思,知识已成为老生常谈。无可吟味,旋转在心里的常是伤逝之情。年华远去,一事无成,真不免有烟消火灭的怅惘。

作者说:“知识已成为老生常谈”,这里“知识”指的是:

A.泛指年轻时所学的文章和道理。

B.关于时间不可留的道理。

C.指《论语》中的有关内容。

D.指读过的中外圣哲名言。

解析:这类词语的理解特别需要重视语境的分析,要把词语放在具体的情境下去理解,因为特定的情境会赋予语言更为具体的新义。这新义就是词语基本义在具体语境下的引申或转化,词语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要重视文章的整体把握和语段的上下文分析,切忌照搬词典。

根据语境分析,不难得出:例3的答案是C,例4的答案为B。

二、根据语境理解含蓄的语句

含蓄是文学作品艺术性的重要特点之一,含蓄的语句大多出现在文学作品鉴赏中。要理解含蓄的语句,既要重视“大语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又要重视“小语境”——语段的上下文;而词语的理解大多只要抓住语段的上下文就行,起码现行的现代文阅读考试大体如此。显然,前者更不容易。

文学作品鉴赏在语文考试中难度指数最大(E级),这大语境不好把握大概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些利用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象征隐喻等手法写成的作品,语言最为含蓄,要理解它,就得更加倚重对语境的了解。下面就此分类举例阐释。

(一)根据语境,理解象征、隐喻性句子的涵义。

例5.结合原文和时代背景,阐释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的涵义。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解析:例句的关键在于理解“鹿”在此处的特殊含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言背景里,因“鹿”与“禄”谐音,鹿就是福禄的象征。把鹿画在“三味书屋”扁下面,就隐喻了该私塾的教学目的:读书为了当官求禄。文末写到作者的一个同窗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就是对鹿画寓意的呼应。联系起来,作者含蓄地批评了旧中国腐朽落后的教育观。

(二)根据语境,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

例6.结合原文和时代背景,阐释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的涵义。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鲁迅《故乡》

解析:例句中润土所拣物品里竟有“一副香炉和烛台”,间接透露了润土在历经官匪兵盗天灾人祸后对生活的绝望、对命运的无奈,只能求鬼神赐福了。作者借此揭露了黑暗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之,解词析句,理解语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

猜你喜欢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升方法
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考察及其训练策略
巧解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谈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解答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谈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
开启初中现代文阅读之门的三把钥匙
构建中考现代文课外阅读高效备考策略的思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