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参考书

2008-06-20 09:27谢红辉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参考资料参考书重点难点

谢红辉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上课埋头于参考书,一旦老师提问就手忙脚乱地翻书找答案,而不是自己用脑思考,回答问题往往答非所问;课后作业抄答案,反正练习题解几乎都可以从参考书中找到,结果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完全成了学生的“答案宝库”。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后果也就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教师将参考书视为学生学习的大“敌”,采用了各种办法,或者没收,或者告诉家长不准购买,甚至将答案撕掉,然而,防不胜防,屡禁不止。对此,笔者以为“堵”不如“导”,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参考书。

第一,预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合理运用参考资料,从中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省时有效。 在学新课文前一般都要求学生先预习,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己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熟悉文章大意。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解决一些重点和难点。这时学生就可以让身边的参考资料这个“小秘书”来帮忙,基本上每种参考资料都有相应的基础知识部分可供学生参考,这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另外通过参考书,学生在预习时就大概知道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难点,教师亦可鼓励学生先去阅读其中的分析,能读懂当然好,读不明白或读不透的地方也就成了学生带进课堂的重点难点问题。这又何尝不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高的境界呢!

第二。课堂上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咀嚼参考资料,变“他的”为“我的”,变“浅的”为“深的”。 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语文课也不例外。也许有人会说: “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我在预习时早就看过参考资料中的详细内容了,不听课,照样能学会。”对于有此种想法的学生来说,参考书是有害无益的,是他学习中的绊脚石,甚至可能成为学习的敌人。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需要掌握字词、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听课效率,而听课的高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把上课前通过参考资料预习时发现的重点难点疑点带进课堂。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的听课效果好得多,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解决大问题,有助于学生最高效率地咀嚼参考书中似懂非懂的内容。

第三,引导学生利用参考书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每学一篇课文之后,总会有很多的同音字、形似字或者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内容需要小结,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上的相关小结来完成。如教科书《五人墓碑记》一文中“其为时止十有一余尔”就有通假字“止”通“只”,没有标示,学生从参考书中看到后来问,我解释后进一步要求大家利用参考书总结文言文单元的通假字并将这些答案“抄”在笔记本上。结果他们不仅完成了书上已有的知识的小结,还找出了“有”通“又”等书上未注明的通假字。同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参考书完成一系列知识的小结,既能培养他们整理、归纳的能力,又能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第四,利用参考书的答案和注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精神。

任何一本参考书都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本参考书,学生在阅读中便会发现一些问题。如在讲“买五人之腽而函之”的时候,学生遇到了问题:有的参考书将“函”讲为名词作动词,而有的却将“函”讲为名词作状语。抓住这个机会,笔者引导学生总结了课本和参考书中所有的“名作动”和“名作状”的例子来比较,再进行判断、归纳。由此,一方面解决了问题,一方面又鼓舞了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分析和研究的精神。这正是多本参考书带给我们的教学机会。

猜你喜欢
参考资料参考书重点难点
丰碑与基座——重印《〈民族音乐〉参考资料》序
三个聚焦破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如何用好语文课外参考书
收不到货可要求赔偿
呆奇的故事
大型引水隧洞施工的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教师要正确使用参考书
第5讲 科学探究
推进“四个全面”破解重点难点
不要让参考书牵着你的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