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流淌在学生的作文里

2008-06-20 09:27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事物美的文章

刘 莹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语文其肴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必须从过去狭小的技能训练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走向审美教育。

一、美的发现与欣赏

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学生对身边存在的美往往“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熟悉的地方挖掘出美来,引导他们融入生活,关注社会,体验人生,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无处不在的“美”。

1、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孩子们生活在大千世界,生活实践内容丰富,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会发现许许多多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些真、善、美的事物,便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1)引导学生捕捉视觉之美。

首先,引导学生捕捉自然之美。法国诗人荷尔德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生活的大地处处充满诗意:色彩斑斓的花朵、形状各异的树叶、蔚蓝深邃的蓝天、洁白飘逸的白云、波浪起伏的山峰、曲折蜿蜒的山路、波澜壮阔的大海、悠然澄澈的小溪6经过仔细观察,抓住稍纵即逝的各种美,就可以披美人文,让沁人心脾的美涌于笔端。

其次,引导学生捕捉人情之美。只要学生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就能在熟视无睹的生活中挖掘出人情之美来。在《我的母亲》中,学生这样写道:“一天,我在厨房里做饭,母亲扛着煤气罐进来,一不小心,煤气罐轻轻碰了我一下,母亲马上揉着我被碰着的地方不安地问:碰伤了没有?在确定我没受伤之后,她才觉察到她的腰被扭了。我心里一热:母亲首先想到的永远是他的儿子。”这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一旦被捕捉到,便成为父亲无声的真爱、母亲溢于表的慈爱的最好诠释。

(2)引导学生捕捉听觉之美。

风声雨声,莺歌燕语,万类有声,声声传情。在我国各代诗歌中,就有许多动人的声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姑苏城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善善于捕捉,听觉的美就会迎耳袭来:自然界的小鸟叽喳,春雨淅沥,涛声阵阵,海水澎湃;美妙的芦笙天琴,大地飞歌,热烈的安塞腰鼓,西北唢呐……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听,听听自然界的声响,听听歌声乐曲声,听听街谈巷议,听听国内外新闻……靠声音的魅力,开启学生另一扇心门,让学生的作文充满悠远深长的听觉美感。

(3)引导学生捕捉嗅觉之美。

与视觉、听觉相比较,嗅觉的美往往不持久,甚至稍纵即逝,因此更需要学生用敏锐的鼻子去捕捉,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嗅觉的美,是另一个让我们陶醉的世界:乡村的稻花飘香、泥土芬芳是一种美,果园的苹果清香、菠萝飘香是一种美,都市休闲区的茶香袅袅、咖啡阵阵也是一种美……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善于捕捉,嗅觉的美也可以涌现于笔端。

2、引导学生内化书本中的美

在中学生阅读的书籍中,有大量写人记事、写景咏物、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或形象感人至深、或情感引人共鸣、或想像神奇、或富有哲理、或构思精巧、或语言优美,无一不是学生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丰富源泉。学生把阅读到的文字,可以通过内化吸收为外化表情达意的准备。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敲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楚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阅读到的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加以运用,含义丰富、富有文化韵味,给人以悲壮之美。

二、美的感悟与挖掘

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是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写好作文必须具有的审美品质。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个人感受不同,感悟也不同,事物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同是“咏梅”,陆游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则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中的美。不仅要使他们学会理性地观察生活,从普通的人和平凡的事中,用敏感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而且要学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挖掘,用自己独特的心灵去思考,去开采生活中的智慧和意趣,从而使客观事物打上自己的个性烙印,达到景(物)与心灵的融合。这样的文章才是有色彩的文章,有灵魂的文章。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下列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悟能力:

1、透过现象,由表及里

观察事物只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就不会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透过平常的生活表象,向纵深处挖掘,寓深刻于平凡。如一学生写冬天枯干的老树干:“它表皮粗糙,容貌丑陋。没有红花陪伴,也没有绿叶衬托。也许从没有人注意过它,更没有人抚摸过它,可它的躯干总是屹立,它的枝丫总是直指蓝天——这是一棵永不屈服的老树……”此文挖掘到老树干丰富的精神内涵,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美。

2、相近联想。由此及彼

接近联想在审美心理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美学家曾把它作为衡量艺术才能的重要标尺。学生在展开联想的同时,情感进一步升华,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中悟出多层次的美。小草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植物,围绕它发散思考,广泛联想,有人就会想到它“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平凡;有人想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有人把它比做儿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人把它比做离恨:“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还有人用它来安慰失恋的心:“天涯何处无芳草。”

3、相似联想,形神兼备

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把这些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就能获得形神兼备的美感。有学生在作文《找春天》中写道:“路边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脸上的小酒窝吧?柳树吐出的嫩芽点点,那是春天弯弯的眉毛吧?屋檐雨滴打着雨篷发出的丁冬声,那是春天的脚步声吧?”这些比喻,新奇贴切,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美感。

4、相反联想,突破常规

相反联想,是在具有相反特征的事物或相互排斥的事物间所形成的联想。相反联想可以产生积极的效应,可使事物本身的性质、特点更加鲜明、更加深刻。在作文教学中,相反联想有重要作用,作文命题(包括材料作文)如果是正面的,我们可以从其反面展开联想;如果是反面的,我们可以从其正面展开联想。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如果运用相反联想,就可以从“不以感情的亲疏来认知事物”这个角度来组织材料。相反联想运用好了,能突破习惯思维模式,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5、多维感受,展示个性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发现、独特的感悟。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观察外物的同时又能观察内心的感受,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挖掘自我,展现自我,展现个性。如写树叶,很多人都赞美具有新生活力的春芽,赞美充满希望的夏绿,赞美“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秋叶,可是有位学生却另辟蹊径,赞美春天中那些在新叶绽开时默默凋零的枯叶,进而赞美功成身退的无名英雄。

三、美的表达和创造

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这句名言讲的就是为文为人都要讲究内容与华彩,要平衡兼顾。“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难以传播。当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与审美感悟之后,学生必将需要用传神精妙的语言将其酣畅饱满地表达出来。因此,作文审美教育应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去创造,让文章充满浓浓的“文采馨香”味。

1、引用古诗名句,富有文化意蕴

中国古典诗词内容丰富,意象优美,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韵律优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定能使文章富有文化意蕴,锦上添花。

2、巧用句式修辞,使行文摇曳多姿

学生在作文中,若注意句式的变化,注意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搭配,语言就会摇曳多姿;若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会使花草也懂喜怒哀乐,池塘也会泛起情感的涟漪……巧选句式,善用修辞,会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

3、引用名言歌词,使文章飘逸灵动

优秀的名言歌词,言辞优美,语言灵活变化。教师可利用学生喜爱心理,引导学生引用名言歌词,让文章充满哲理之美、音乐之美。如学生在《位置与价值》中引用雨果的名言“真正的价值,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他所扮演的角色中”做题记,恰当地概括了主旨;在《感受高三》中化用歌词:“作业最多的人是我,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休息最少的人是我,挨骂最多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真切地体会了当今中学生的沉重负担。

4、化抽象为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

有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有时,抽象的事物难以描摹,就可以通过形象的事物去描写。如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古人有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之;有用“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之;有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之……经过训练,学生必定学会捕捉具体可感的意象去表达内心细腻复杂的情绪,他们的作文也因此而具有丰富多彩的意象之美。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所有其他训练都能给人一种特殊的技巧,由此也给人设置了一种特殊的界限,只有审美的训练可以导致无限。”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审美训练,就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细腻情感,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事物美的文章
美好的事物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奇妙事物用心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