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与砚

2008-07-30 09:55杨白水
读书文摘 2008年8期
关键词:丁谓白水砚台

南唐后主与龙尾砚

南唐后主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个儿子,史称南唐后主,共在位十五年。

提起李煜,我们首先就会想到那首著名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较少有人知道这首著名的词作会与一方神奇的砚台发生联系。李煜好读书,善作词,工书画,知音律,是个颇有素养的高级文士,而且对文房四宝的癖好尤为突出。他在位时曾发动农夫挖掘婺源龙尾石制砚,视龙尾砚为“天下冠”,并第一次任制砚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督办开采歙石的事务,并派石工周全从其学习砚雕技术,专门搜罗佳石为皇室造砚,歙砚石即成为御用之品。

李煜所藏佳砚甚多。传说他藏有一方青绿晕石奇砚,非常奇特,色青绿,润如秋月,砚池中有个黄色的石弹丸,一年三百六十日,润而不燥。最为神奇的是砚池中有一只小青蛙,夜深人静时,便会作如鼓蛙鸣,伴李煜吟咏作画。李煜视之为珍宝,常随身携带,爱不释手。宋军攻打金陵(南京),他被俘到汴京开封时,随身所带仅此一物。《虞美人》便是他被俘期间,用此砚写就的佳作。

“眼中丁”与子石砚

丁谓,宋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字谓之,后改字公言,淳化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晋国公。据宋史载,丁谓机敏强记,诗画琴乐无不通晓,但却为人狡诈。

传说丁谓任参知政事(副相)时,常拍名相寇准马屁。有一次宴会时,寇准的胡须上沾了羹汁,丁谓竟殷勤地起身为他拭去,被寇准当场嘲笑道:“参知政事是国之大臣,怎么也要为长官擦胡子?”呛得丁谓一脸狼狈。后来丁谓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便用计谋将寇准排挤出京城。丁谓所为被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民间出现了一首民谣,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

丁谓也好收藏各种奇珍异宝。任宰相时,听闻端砚闻名天下,随即嘱托好友,四处钻营,终与端州知府交好,并托他为自己搜求佳砚。

一天,端州一砚工外出寻砚,远远望见前方水潭之中有白鹤翘首驻足。遂差人潜入水底看个究竟。探得水下有一孤石,大小有如米斛。砚工甚觉蹊跷,心想石上有白鹤驻足,应是奇石,便将此事如实禀报端州知府。

知府也感到奇怪,当即调集数只渔船,将石头从水中捞出。翻转圆石,隐约听到石内有流水声。砚工看后大喜,向知府说道:“相传天产至宝滋荫此潭,此宝孕育于崖石,其祥瑞之气散衍为文字。此石内必有宝石藏于其中。”知府便命人将圆石剖开,顿有一泓清水从石中泄出,内有鹅卵子石一块,色如紫玉。知府大喜,把宝石交给砚工,命其将宝石一剖为二,制成两方佳砚。逾数日,佳砚制成,知府即派人将其中的一枚送给丁谓。

丁谓见砚,欣喜万分。但当听说尚有一枚砚台在知府处时,又心生贪念,便修书一封,质问知府:“此砚应有两枚,你莫不是想效仿剑师铸干将、莫邪二宝剑,而自留莫邪剑的旧事?”知府回信说:“天下至宝,不可集中于一家。”又托言自己只是一时喜好,待卸职后自当将另一方宝砚原物当面献呈,这样,丁谓才没再追问。

丁谓狡诈欺罔,在真宗朝营建宫观、伪造祥异。后因负责营造真宗寝陵时,擅移陵址罪,被解除宰相职务,家产悉数充公,那枚子石砚也因之不知去向。

米芾智取御砚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徽宗时召为书画博士,人称“米南宫”,又有“米襄阳”之称。他6岁即熟读诗书,7岁学书,10岁写碑,21岁步入官场。在书法上,他是“宋四家”之一。其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及仿效。

米芾一生爱奇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代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癫名传不虚。”据此诗可知,米芾爱石成癖,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作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米芾还爱砚,并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品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见溺爱之深。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对砚山也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而最著名的一座砚山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砚山铭》传世。

米芾因举止癫狂,人称“米癫”。有一次,徽宗令人在瑶林殿挂一张两丈长的画绢,摆上极珍贵的笔、砚、墨等,召米芾写字。米芾上蹿下跳、笔走龙蛇,并大呼:“奇绝陛下!”皇帝一高兴,把所有眼前宝物全部赏赐给了米芾。米芾曾经为皇帝书写过屏风,几天后,皇帝派宦官赏赐给他白银十八笏,十八笏为九百,当时的人们以九百为傻,和我们今天骂人“二百五”是一个意思。米芾兴高采烈地对来者说:“知臣莫若君。皇帝真了解我。”皇帝听说后,大笑不已。还据《春渚纪闻》载,有一次宋徽宗召米芾进宫写一扇大屏。米芾到后嘱内侍取笔砚来,徽宗指着御书案上的一方端砚说:“就用这个吧。”米芾写完以后,捧着这方端砚奏道:“这方砚台已经由皇上命臣使用过了,就不堪再供御用,请皇上定夺。”徽宗大笑说:“那就赐给你吧。”米芾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谢恩。他怕皇帝反悔,抱着砚台就跑,结果弄得满身墨汁淋漓。徽宗深有感触地说:“米芾的癫狂果然名不虚传啊!”

又传,米芾后来被贬官到无为县(今安徽省)时,几乎将自己收藏的全部砚台都带在身边。某夜,米芾正在池塘边的小亭子里写字,忽然,塘内蛙声如鼓,响成一片,直叫得他烦躁分神,难以下笔。米芾捡起一颗石子抛在水中,仍止不住蛙鸣。他便顺手抓起一块砚台,上书一个大大的“止”字,掷入池塘。只听“咕咚”一声,砚石落入水中,噪声顿止,池水也被染得一片墨色。从此之后,人们将那池塘叫做“墨池”,那个小亭子也叫做“投砚亭”了。

浩气长存“正气砚”

岳飞,南宋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高宗、秦桧与金议和,岳飞上表竭力反对,不久被诬谋反,下狱,并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养子岳云、部将张宪同被杀害。传说岳飞从军临行之时,岳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据清人《广仓砚录》记载,岳飞生前曾收藏一方端砚。砚为椭圆形,纵九寸有余,色紫,背面刻着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字体雄健豪迈,大气磅礴,正是岳飞高风亮节之真实写照。岳飞被害百年之后,此砚流落到南宋末期抗元名将谢枋得手中,谢氏在砚端留下“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迹,与铭文相若,此盖忠武故物也”手迹。南宋咸淳九年(1273),谢枋得又将此砚寄赠给抗元名将文天祥,文天祥如获至宝,在砚之左右两侧刻铭曰:“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即谢枋得)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铭之曰: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表达了他要继承岳飞遗志,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而三位英雄在同一方端砚上刻铭,也是世间罕见。

三位宋室孤忠死后,这方宝砚辗转漂泊,阅尽世间沧桑。至清代,又流经多位名家之手,如董其昌、宋荦、朱彝尊等人,都曾在砚上留下铭文。道光元年(1821),不知何故此砚现身集市,被浙江东阳县令陈海楼买去。光绪二十年(1894)秋,这方砚在皖南为福建晋江人吴鲁所得。吴鲁感于此砚“得乾坤之正气”,遂为之取名“正气砚”,并将自己的书斋改名为“正气砚斋”。

吴鲁,字肃堂,号且园,光绪十六年(1890)殿试以一甲第一名夺得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为人刚正,一生忧国忧民,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他挺身而出,担任军务处总指挥,奋起抗战,一面哀叹同僚们“鲜有实心为国者,时局日坏”,一面向爱国者们振臂高呼“毋效楚囚相对泣,拔剑收取旧山河”。

吴鲁去世后,正气砚由他的第四子忠善珍藏于家乡,吴忠善特将书斋取名“守砚斋”。

“文革”中,吴家遭袭,吴氏祖屋六千余册典籍、千件字画、吴鲁遗物朝珠及若干其他珍贵物件悉被抄去,稀世之宝“正气砚”亦遭此劫,不知所踪。

唐伯虎、祝枝山偶得佳砚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属江苏省)人。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作诗别具一格,洒脱自然。他为人不拘礼法,晚年尤其明显,这在他的诗里常有流露。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因手有六指,故自号枝指生,长洲(今苏州)人。祝枝山是家喻户晓的才子,他家学深厚,能诗文,工书法,“五岁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是位地道的天才型人物。唐寅、祝允明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枝山由于与唐伯虎遭际相似,性情相投,故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传说有一年唐寅、祝枝山遍游匡庐、武夷、雁荡、普陀诸名山后,同乘小舟从新安江逆流而上,一个多月后到达歙州。一上岸,便望见太平桥两侧青山叠翠,练江潺流,亭台玉立,寺塔高耸。二人留恋于此,不愿离去。一天,二人在五明寺前吟诗作画,有许多人前来买画,可砚台老不发墨,急得二人满头大汗。这时一人上前说道:“不是名砚当然不会发墨!”说完,那人转身入寺,旋刻即出,手上却多了两方砚台。那人说:“这是小人自制的砚台,两位不妨一试。”说完,将一方“神龙神虎砚”送与唐寅,另一方“麒麟金星砚”送与祝枝山。唐、祝二人试用后觉得这两方砚台细腻如丝,呵气生云,磨起来亦发墨如油,不禁喜出望外。

二人得到宅砚后,遂分道行走。唐寅去拜望他的恩师,哪知恩师却因科场舞弊案受累坐牢,出狱后气病交加而死。唐寅祭过恩师后,便登上黄山,用“神龙神虎砚”作七律一首:

摇落郊园九月会,秋山今日喜登初。

霜林着色皆成画,雁字排空半草书。

曲糵才交情谊厚,孔方是与往来疏。

塞翁得失浑无累,胸坎悠然觉静虚。

同时又留下了《紫霄宫玄帝碑铭》,此碑高三米,文达千字,是《唐寅全集》中唯一的一篇碑铭文,碑为当时新安书画名流汪肇篆额,真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堪称碑林一绝。

祝枝山离开唐寅后,便到歙县西溪探望舅父。亦用“麒麟金星砚”作诗《东畴绿绕》一首:

庞公宅畔甫田多,畎亩春深水气和。

五两细风摇翠练,一犁甘雨展青罗。

鱼鳞强伏轻围径,燕尾逶迤不作波。

最喜经锄多肯获,丰年定愧伐檀歌。

诗中所咏绿绕亭山的绮丽风光,真是令人向往。

“碧血丹心”史可法砚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省祥符县人。历经明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及南明弘光五朝。青少年时代,他异常勤奋,学习刻苦,一月只得七夜整眠,砚中从不留墨过宿,读经习史,学文练武,知识渊博,文武双全,是左光斗的得意弟子。崇祯元年(1628)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明末清军南下时,史可法坚守扬州,摄政王多尔衮致书诱降,誓死不从;和硕豫亲王多铎遣人到城下劝降,他发矢射击。他给母亲、妻子、伯叔及兄弟留下遗书,表示“一死以报国家”,决心与扬州共存亡。城破,他自刎未死,为清军所俘。多铎亲自审讯并劝降,他说:“城亡与亡,吾志已决,既劈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州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就义时从容自若,扬州人民在城外梅花岭筑衣冠冢,以作纪念。

史可法死后,他生前与之朝夕相处的一方砚台流传了下来。砚为澄泥砚,呈鳝纹色,形如芭蕉叶,上卧玉蝉一只,雕工相当精巧。砚背有“道战”二字,史可法印章一款。三百年后,这方宝砚辗转流传,终被当代著名书画家赖少其所收藏。

赖少其,广东普宁人。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新兴木刻运动,为中国第一代木刻家之一,也是鲁迅先生推崇的青年版画家之一。曾在武汉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1939年投笔从戎,在新四军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以后到安徽工作。“文革”中,家中几次遭袭,赖少其始终将宝砚珍藏,终使其得以保全。他将此砚命名为“碧血丹心玉蝉芭蕉砚”,这既是对史可法气节和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困难时刻对自己的勉励。现今,这方“碧血丹心”史可法砚已作为安徽文房四宝的陈列品向国内外公开展出,这也将使更多听到此砚故事的人受到鼓舞。

纪昀机巧解诗为词

纪昀,字晓岚,号石云、春帆,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因学识渊博为乾隆赏识。曾因为亲家两淮盐运史庐见曾有罪受到株连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后召还,乾隆以“土尔扈特归还”为题“考”他,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耗时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2)完成。次年擢升为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其后人整理有《文达公遗集》。

纪昀又号称“九十九砚斋主人”,他将藏砚拓成册,名曰《阅微草堂砚谱》,流传于世,因其内容丰富,铭词典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砚史珍贵资料,故而影响深远。纪昀作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直阁事,很受皇上的恩宠。《阅微草堂砚谱》中就有乾隆和嘉庆二帝赏赐给他的三方砚台。其中一方乾隆御铭:“春之德风,大块噫气。从虫谐声,于凡制字。谷则为雨,润物斯济。石墨相蓍,行若邮置。岂惟天成,亦有人事。拟而议之,既纯且粹。”纪昀十分珍爱,勒铭嘱其“子子孙孙世宝用之”。然而,历经百年,纪昀之砚石大多散失,所幸图谱犹存。1916年,由李响泉、严范孙倡议,将纪昀裔孙纪堪谨所藏孤本交北洋印刷局印行,此谱才得以传世。

据《阅微草堂砚谱》记述,纪昀嗜砚成癖。其所藏砚石涉及宋代及明代古砚,且品种多样,计有广东肇庆的端石、江西婺源的龙尾石、山东淄博的淄石、河南济源的盘古石、吉林通化的松花石、山西绛县澄泥等。林林总总,可谓兼收并蓄,广为收藏。纪昀不仅爱藏砚,亦善题铭。如他在一方云龙砚上作铭:“龙无定形,云无定态,形态万变,云龙不改。文无定法,是即法在,无骋尔才,横流沧海。”还在一方古砚上作铭:“色自驳杂,质原温粹,古有聪明,不以貌贵。”这些铭辞通俗而富于哲理,诙谐生动又涉笔成趣。至晚年,纪昀更一心赏砚、评砚、玩砚。他在77岁时自作诗云:“半生心力坐消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他如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样,玩砚、藏砚到了痴迷的地步。

《阅微草堂笔记》中亦记载:“余为鲍树堂世孝祠记,树堂以此砚润笔,喜其柔腻,无新坑刚之气,因为之铭曰:‘勿曰罗纹,处为端紫,我视魏征,妩媚如此。嘉庆壬戌四月晓岚题,时年七十有九。附翁树培铭言:‘歙砚日稀,尔何其寿,古貌芳心,如逢耆旧。龙尾旧坑久绝。故歙砚较端砚难得,此石犹前代物也。翁树培铭并识。”据说,鲍树堂送给纪昀润笔的是一方金星眉纹歙砚。纪晓岚爱不释手,无事就用手抚摸它,几乎入迷。一天,一位朋友请他题扇面,用的是王之焕的《凉州词》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他爱砚入了迷,不小心将第一句中最后一个“间”字漏写了。观者有人说:“大文豪亦有误耶?”纪晓岚听了便说:“非诗,乃词也,何有误耶?”遂添上标点。即为“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听者无不拍手叫绝,甚为惊叹。

齐白石违约送砚

齐白石,名璜,字濒生。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别号有三百石印富翁、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其经历很有传奇色彩。

毛泽东与齐白石同为湖南湘潭人,两人老家相距不远。建国前两人虽无缘晤面,但他们都是当代名人:一个是名震遐迩的革命家,另一个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故早知对方大名。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毛泽东便主动给当时正住在北平的齐白石写信,热情地邀请他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政协,共商国是。当时齐已年近九旬,接信后激动不已,为了表达对革命领袖的敬意,他精心镌刻了毛泽东的红、白两枚名章,托当时任文化部军代表的艾青转送给毛泽东。转眼到了1950年国庆前夕,齐白石又从自己珍藏多年的国画精品中选出一幅《鹰》送给毛泽东,这是一幅立轴,作于1941年;同时又将作于1937年7月的一幅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相送。1950年夏,毛泽东派车把齐白石老人接到中南海,促膝长谈达数小时。两位巨人携手品茶赏花,好不惬意。

在齐白石送与毛泽东的礼物中,有一方青石砚特别为毛泽东所看重。此砚石质坚硬,长26厘米,大的一头宽15.5厘米,小头宽14厘米,厚2厘米。砚堂微凹,用于磨墨,其余部分雕花,如烟雨云蒸,意韵悠绵。砚匣为楠木所制,精致别巧。齐白石对此砚极为珍爱,生怕丢失,又担心他百年之后,子孙将其转赠于人,于是亲手在砚体上刻下一行小字:“片真老坑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但最终还是违背了自己“不得与人”的规约,将此砚亲手送给了毛泽东。

齐白石所赠字画,毛泽东后来都交给了国库,唯独将这方佳砚留在了身边。毛泽东办公和平时写字都喜用毛笔,这方端砚也就成为他常用的文房用具之一。

林白水的爱砚情

林白水,名懈,又名万里,字少泉,后以“白水”为笔名,福建闽侯人。青年时代积极从事反清活动,后来加入了同盟会。他的后半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和报人。他曾先后营救过被捕的黄兴等数十名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后,任福建法制局局长。1913年,被选为国会议员,曾任总统府秘书、参政院参政等职。1916年以后,先后创办《公言报》、《社会日报》等,利用报纸进行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对北洋军阀祸国殃民的罪行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1926年被反动军阀张宗昌杀害。1985年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林白水爱砚有家族渊源,他的外祖父是清代赫赫有名的藏砚家黄任。幼年时他被送往外祖父家读书,黄家的老少对古砚都有研究,他终日耳濡目染,故对砚台也很有研究。

林白水的好友、近代著名学者张次溪先生在《记林白水》一文中曾称赞他爱砚、藏砚之挚情:“先生有金石癖,庋藏甚富,尝斥五百金购《董美人墓志》,以之易友所藏青花砚。先生藏砚最著名。乙丑年(1925),日本后藤朝太郎约集在京之藏砚家,在太和俱乐部开名砚展览会。先生携六砚往,众为逊色,无敢与之匹敌者。”此话将林白水爱砚之情切,藏砚之丰富,砚石之珍贵,描写得淋漓尽致。

林白水所藏“六方佳砚”震惊中外,其一为宋代双龙砚。砚为端石,长八寸,宽四寸,池中雕双龙,鳞甲细如毫发,生动精绝,非名手不能办。背刻篆书铭跋及图章,极精。砚侧左右各刻隶楷,竟体色泽苍古,一望可知为年代久远之物,林白水称其以千金购于袁珏生家,为其余斋石领袖,与“生春红”并列为文房双璧。其二为西洞大鱼脑砚。原为浙江张耕汲所藏,白水称其“精于鉴古,蓄砚尤富”。此端砚长四寸许,宽二寸,通体静穆,气度洋洋,中现鱼脑冻,周以胭脂晕,左上端有马尾纹,下端有金钱火捺二,旁有碎点青花,色如云蒸霞蔚,明艳幽倩,真洛阳如花之丽人也。砚背与侧均有槟榔之纹。其三为西洞小鱼脑砚。砚长四寸,宽三寸,厚五分,系浙江藏砚家杨雪渔故物。砚背有铭,砚中有鱼脑冻,圆如满月,直透至四周环以胭脂,明艳如朝霞,皎洁如秋月。其四是大青花荷叶砚,砚主原是袁珏生。白水知其爱藏墨,友人张耕汲将先人遗之墨宝割爱于白水,白水又与袁砚墨相易,遂得此砚。白水自云:“盖所耗心力与血汗,不知几斗矣。余每得一砚,均有一段至复杂之历史。而其曲折纠缠,未有如此砚者。”其五是鱼队儿青花砚。砚长四寸,宽三寸,厚一寸。雕镂花纹极精,为乾隆水坑极品。砚面上端偏右有青花一片,如秋雁横空,又如初生鱼子结队游行;下端偏左,有金钱火捺二,捺之右方有细如鹅毛之青花结。此砚原为张耕汲藏,张亡砚去。林先生以五百金购《董美人墓志》,复以黄任、董玄宰藏砚(皆有黄、董二人自刻之跋),与之交换。其六是刷丝歙砚。白水自说:“藏砚以端为多,歙石才四方,余此砚为歙石之上上品。砚长四寸,宽二寸许,厚不及五分,制如琴式,幽雅无伦。砚面刷丝如牛毛纹,顾每一转侧,为状不同。正观之有枣形之小碎点;稍侧,则现粗缕;再侧之,则细如牛毛,密如蛛网。歙石以龙尾为著,龙尾之胜,有名刷丝。”

另外,林白水还有一方名为“生春红”的砚台,本是他的外祖父黄任在端州为官时所得,并依苏东坡“小窗书幌相妩媚,令君晓梦生春红”的诗句将砚命名为“生春红”。不久,黄任的夫人不幸去世,老人睹物思人,悲痛万分,便在砚台背面刻下一首凄婉的悼亡诗:“端江共汝买归舟,翠羽明珠汝不收。只哀‘生春红一片,至今墨沛泪交流。”后来,这方宝砚不知流落何方。一个偶然的机会,林白水发现此砚,以重金购得。他非常钟爱这方“生春红”砚,每日摩挲不离手,并以“生春红”为斋名,以示其喜爱之情。以至其所办报纸增加副刊,他把刊名也取作“生春红”,可见其钟爱宝砚之情。

林白水死后,他那珍贵的“生春红”砚由他的女儿林慰君收藏。后捐赠台湾历史博物馆。

(选自《砚》/杨白水 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3月版)

猜你喜欢
丁谓白水砚台
模仿天才
翰墨飘香的砚台
白水洋一日游
白水煮生活,笑料跑不掉
白水煮生活
学会变通,远离职场“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