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很拽很懦弱

2008-08-15 10:45
百家讲坛 2008年13期
关键词:房玄龄贞观杨震

王 东

房玄龄(579-648),字乔,自幼聪慧好学,信笔成文,18岁举进士。侍隋朝时,他表现出超人的政治头脑,看到朝廷的腐败,就向父亲断言,说:“今虽清平,其亡翘足可待!”后来,他以其过人才学成为李世民帐中重要的骨干谋臣,为李唐夺得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他又参与谋划了“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可谓功绩显赫。李世民因此将他比作“汉之萧何”,称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房玄龄打江山做得漂亮,守江山也很有一套。从贞元初年(627年)直至去世,二十余载他基本上没有离开最高决策之位,而且办事“罄竭心力,知无不为”,为人谦和大度,“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深为世人敬仰。《资治通鉴》评价他说:“唐世称贤相,推房、杜(杜如晦)焉。”

不过,圣贤毕竟也是人,也是有缺点的,房玄龄的缺点则是他毕恭毕敬的背后体现出来一种性格上的懦弱。《旧唐书》就记载有他“或时以事被谴,则累日朝堂,稽颡请罪,悚惧踧躇,若无所容”的事情。

一次,宫中正在大力营造玄武门,房玄龄和高士廉向监管人询问营造的近况。身为宰相,过问这些本是分内之事,不料唐太宗却痛斥他们多管闲事。房玄龄听了,吓得浑身冒汗,不敢辩解,只是唯唯诺诺地认罪。最后还是魏徽深明大义,上书直谏才使李世民“深愧之”,这件事情才不了了之。

贞观十年,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因自恃娇贵、傲慢无礼,引起很多朝臣的不满,而这时却有人在太宗面前告了反状,说“三品以上,多轻魏王”。太宗听后大怒,呵斥群臣们不敬皇子。面对非理的暴怒,朝堂上除了魏徵敢于正色力争外,他人皆惊慌失措,不敢言语,作为首辅的房玄龄更是吓得汗流浃背。

房玄龄不但不敢据理力争,有时候为了博得太宗的欢心,他还要奉承几句,更显示出其性格懦弱的一面。

唐朝贞观初年,正是休养生息的时期,如此情形下,房玄龄却大唱“今阅武库甲兵,胜隋日远矣”。这种不着边际的歌颂,当即引起唐太宗的不满,驳斥道:“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出巡时路经汉朝太尉杨震之墓,于是“伤其以忠非命,亲为文以祭之”。杨震是东汉时“清白吏”,因遭谄毁后被罢官遣归。面对乱政,他自知无力回天,忧愤之中饮鸩自尽。房玄龄借此机会大肆歌功颂德,说杨震当年虽死得冤枉,但“数百年后方遇圣明”,“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其实,他误会了太宗是借此机会要求群臣向杨震学习那种“进亦忧,退亦忧”的精神的本意,并不是感叹杨震怀才不遇的枉死。

房玄龄虽然是一代贤相,为人谦和宽大,不过毕竟那是天子权倾天下,“伴君如伴虎”、“朝承恩,暮赐死”的年代,一国宰相何尝不会为求自保而谨小慎微甚至于懦弱呢!

众所周知,房玄龄乃一代贤相,孰不知他身为宰相却很懦弱,正如我们不了解威震南疆的“伏波将军”马援为何因一车薏苡而遭到毁谤,不清楚神龙政变前后有着怎样的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也不知道沈括的一生瑕疵与光辉并举,更不知晓大明奇才解缙有着怎样的坎坷一生,还很少了解央视“百家讲坛”明星孙立群、孟宪实等人的近期动态……

这一切,你都能在本期《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中找到答案。本刊特邀著名主讲人及其他知名博、硕导师、专家与资深编辑、作家共同为你揭秘历史世界,解读文化中国。百家讲坛纵说风云,让智慧充盈你的人生。

猜你喜欢
房玄龄贞观杨震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吃醋”曾经是佳话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