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

2008-08-29 03:40
丝绸之路 2008年8期
关键词:木版窗花皮影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非常丰富,是由56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造并为他们自己服务的自娱性艺术。它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其中年画、剪纸、泥塑、玩具、印花布、挑花刺绣、皮影、石雕、编织、陶器等,有悠久的历史和丰硕的成果。它们在群众生活中普遍存在,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审美对象。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艺术一样,民间工艺美术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人民兴趣、愿望、理想的具体表现。

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土壤是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它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形态非常丰富,精神境界相当广阔。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嫁寿宴、年节时令、礼乐仪式以及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都充满了民间工艺美术品,人们通过民间工艺美术品寄托自己的希望及喜怒哀乐。不管它们的物质形态多么千变万化,都是社会心理、民俗风情、社交形式、伦理色彩及一个时代自然科学、经济基础和谐统一的特殊产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民族、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文化基础的不同,使民间工艺美术的品种和风格十分丰富。黄河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古朴、强烈、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则具有细微、优美和精巧的风格。在总体风格上,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特色。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是以民族性来显示其特点的,越具有地方特色,便越具有世界性,这一点是民间工艺美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标志着一个国家民间文化的面貌,体现着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

凤翔木版年画

中国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凤翔是陕西古代文化名城,亦是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中心产地之一。据记载,明正德二年凤翔南肖里村已有八户农民从事年画副业生产和经销。明末清初之际,南肖里村经营木版年画生产的仅有十多家,品种有大门神、大墙画、灶君、土地神等,木版墨线,人工染色。约清代中叶逐渐由人工染色向木版套印过渡。至道光年间,就有了墨线版、套色版,但是面部开相仍是手绘,以求生动、细腻、富于变化。

清代末叶,凤翔年画生产集中地除南肖里村外,还有北肖里村和城村镇。画样大部分根据前代流行的年画加以增补、翻刻。种类有大门神、大墙画、六全神(土地、天地、灶王、龙王、仓神、牛马神)、二十四孝、节孝传、春牛图、年历图、神判、药王爷等。每年生产10万余张,在陕西、宁夏、青海、甘肃等地行销。

民国初期,凤翔木版年画逐渐发展提高,出现了六七十家画局作坊,年画品类也日趋丰富。在艺术风格上除具有凤翔年画一般特色外,三村又各存差异。其中陈村镇的年画篇幅小,人物造型写实性较强,图案纹样细致,线条细密流畅自如,宜近瞧细看;南肖里、北肖里的年画篇幅较大,造型夸张,线条简练粗犷,转折之处刚劲有力,人物头大身矮,面部五官俊俏,带有朴实、敦厚、雄勇、威武的气质。色彩多施以大红、桃红、米黄、深绿,善用大色块使其鲜艳悦目、对比强烈、意趣横生。观之仿佛耳闻秦腔激越高亢的韵调和震人心弦的民间锣鼓声。

汉中木版年画

年画品种之一,尤以门画(门神)著称。汉中民间年画生产始于清代中叶,盛行于清末民初,有200余年的历史。产地以汉中市最早,除本地销售外,川北、甘南、青海、关中等地也有销售。其后,洋县、城固、南郑、安康等县十几处城镇农村也有生产。民国后,逐渐衰落。

汉中民间木版年画的题材广泛,艺术风格与其他地区有别。门画内容中有人们熟悉的秦琼、敬德,还有历代英雄人物和传说中的人物60多种。除了具有年岁驱邪的作用,还反映出一种崇尚武士的风习。在人物造型上,艺人们大胆夸张,使人物变形,面部五官加大,肩宽颈短个子矮。用笔用刀藏锋包笔,粗健古朴,大刀阔斧,挺拔豪放。人物的花纹线条转折多变。色彩以大红大绿为基调,加之桃红、橙黄、苦绿,配上槐黄,用墨线勾勒,五种原色(有时增雪青)套色印刷,相互对比,造成画面鲜明、艳烈、浑厚、沉着的效果。使用的颜料和粉光纸多是当地艺人们沿用古法自制的,也有用四川竹纸的。在构图上,人物高大,顶天立地,布置得没有大空间。

汉中木板年画吸取了汉唐石雕的雄大、深沉,汉画像石的线刻艺术装饰纹样等特点,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充实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凝重、浑厚、古朴、粗犷和装饰性强的艺术格调。

西虢民间剪纸

陕西宝鸡县西虢镇的剪纸艺术。

西虢剪纸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各个乡村。农民对这个土生土长的艺术十分喜爱,剪纸生意也总是十分红火。随着时代的推移,在题材、花样和技巧上变得愈加丰富多彩。

西虢剪纸基本上是用剪刀剪出来的,造型简练大方,结构紧凑有力,显得浑厚质朴。在选材内容上,十分广泛。从人物到飞禽走兽,从花鸟到蜂蝶鱼蜓,甚至还包括日常蔬果、器皿等。这里的剪纸作者大都是不知名的农村妇女,她们喜欢用各色纸张随意剪出花样。另有一种多色的剪纸形式。它的制作过程是:先用吸水性的薄纸剪出花样,然后在各边浸上不同的颜色,互相洇化,然后晾干待用。这种剪纸贴在窗户上,阳光透过来,融融似有光感,十分耐看。 西虢剪纸历史悠久,虽无确证可考,但从其技巧和水平上来看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既有陕北一些地方剪纸质朴大方的长处,也有陕南剪纸纤巧秀丽的特点,与当地人民生活紧密相连。

纸塑窗花

陕西合阳农村的一种独特的窗花艺术。它不像一般的剪纸是平面的,而是采取剪贴与浮雕相结合的形式,把包扎、彩绘、剪纸等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半立体的效果,所以农村俗叫“出花”,意思是图样从纸面上突了出来。

纸塑窗花多用于结婚的新房和过春节的花窗。材料除了各种纸外,还有布、绸、轻纱等。所表现的内容多为戏曲故事以及鸟、虫、花卉。农村妇女中的巧手对戏曲人物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在色彩的运用上,突出了民间特色,使得这种窗花形象更加传神,立体感更加强烈,贴在窗格上迎风舞动,看上去就跟活的一样。

纸塑窗花在合阳东部农村比较普遍,各村都有一些能人巧手,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新池乡张家庄的罗占花。1984年8月,她做的纸塑窗花随“渭南地区民间美术展览”在北京展出,50多幅作品除作为礼品赠送专家们一部分外,其余全部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收藏。1986年,她的30多幅纸塑窗花又参加了法国巴黎艺术节“中国月”的展出。

陕西皮影

民间皮影雕刻艺术品。

陕西皮影在境内分布很广,陕北、陕南、关中各地盛行各种不同曲调的皮影戏,或优美缠绵或激昂悲壮,多以当地特有的“碗碗腔”曲调为主。在皮影的刻制形式与人物造型上分西路皮影与东路皮影。西路皮影以宝鸡、商洛为中心直到甘肃、青海一带,其特点为影人较大,造型简练大方,给人以粗犷奔放之美感。而以华县、华阴为中心的东路皮影,影人略小,雕刻精巧细致,特别是配有华丽繁细的大型建筑戏或环境皮影道具,更显得优美动人。

陕西皮影一般以牛皮为原料,有制皮加工、画、刻、着色、组装连接等工序。皮影登台演出时是“演员”,不演出时便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不论雕刻技艺、人物造型、图案装饰以及色彩运用都很讲究。通过几根概括的轮廓线与为了体现灯光透射而刻的各种镂空纹饰,把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着色上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但又统一于一主色调中,冷暖明暗对比恰到好处。加上娓娓动听或激昂奔放的弹唱曲调,更使人着迷。

陕西皮影以华县皮影为优秀代表,华县皮影剧团从曲目、唱到影人刻画都算是皮影艺术中佼佼者,当地群众对它的喜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

猜你喜欢
木版窗花皮影
滩头木版年画
跟着总书记看桃花坞木版年画
剪一朵窗花
剪窗花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剪窗花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剪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