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形态

2008-10-09 09:50汤荣光
中州学刊 2008年5期

汤荣光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回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逻辑起点和实践途径。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体及相关范畴的表达日益明晰,形成了平行结构与点面结合两种不同的理论分析趋势,但在实践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形态与实践任务的研究,尚有较大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形态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5—0006—0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宏伟篇章中,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完整严密的理论链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整个理论链条的关节点,是回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逻辑起点和实践途径。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表述侧重在两个层面:一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外部形势的分析;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的内在要求。前者主要是意义层面的追问,呈现出式微之势;后者沉潜于内容主体及相关范畴的表达,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脉络。但在实践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想,过于单一,未成体系,尚有很大的理论探讨空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必然通过稳定的价值观念来表达主体对社会生活全部价值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必然通过系统的价值观念来确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取向。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系统,包括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的要素,如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要素。经由这种稳定的、系统的价值体系凝练并生成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源的理论原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诞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客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当然,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核心”的理解更需要作出清晰地回答。在内容与目标上,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阐述了这一“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那么,如何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深入分析体系内部各要素的功能和地位及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本质联系,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进而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方向,构成了对“核心”深层次研究的又一关键。

1.平行结构的理论分析

统一的有机整体,完备的理论形态,是目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整体。秋石同志撰文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①。许多研究者正是遵循这样的研究思路,发力于平行结构的研究路径,初步完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关系的解读与概括。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现实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力量,形成全国人民统一的精神支柱。其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就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映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广泛共识与共同愿望,融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幸福的现实需求和恒久主题。其三,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全体中国人民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家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兼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力量源泉。其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风尚、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诸多范畴,实现了优秀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完美结合,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认知和实践水平。

2.点面结合的理论架构

点面结合的理论架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逻辑关系的又一理论概括。相关研究突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论述,将上述四方面内容的平行结构推演为点面结合的理论形态,以许志功同志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这些层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各自又有特定的地位”②。

何为以理论层面为主导?以理论层面为主导就是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理论主导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归根结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

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理论层面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涵盖了理想、精神、道德等多个层面。其一,在理想层面,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理想层面的直接转化。共同理想回答了理想的阶段化和层次化问题,突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优势和生命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二,在精神层面,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逐步孕育、渐趋成熟、竞相迸发的精神源流。其三,在道德层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更是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道德建设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和评价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标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形态

从实践形态探索和归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特色,是构造其逻辑关系的一种尝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在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在内容方面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而且要在实践层面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成果。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形态上具有“一体两翼”的鲜明特征。

“一体”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根本。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宝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正是基于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两项内容精神同源、实践统一,实为一体。这种一体化实践方向还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机制。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日益强化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其最新成果拓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领域,渗透至共同理想的不同层面,不断提升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阶段,将共同理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思想纽带和现实价值取向。

“两翼”的内容涵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两大方面,它分别从精神和道德层面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努力方向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通过“两翼”强劲驱动力的发挥,形成并完善自身的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

动力机制就是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倡导并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源泉。改革创新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展露的精神风貌,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出了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价值判断,已汇聚成当代中国不断跨越发展、创造世界奇迹的力量源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为本真的写照。

评价机制就是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一般意义上,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标准因道德实践主体的差异而不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生成则是对社会成员多样化价值观念基本内涵的提炼,其普适性就在于它是对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健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评价机制,提升了个体价值判断的水平,发挥着道德评价的整体功能。还须看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纯粹的道德规范的累加,也不是道德价值的具体准则,它是道德规范确立的依据,只有与一些具体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引领风尚的实践效果,才能成为道德判断与评价的现实手段。

三、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大任务

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体现十七大的精神要求,重点在哪里,需要采取哪些有效途径,值得深入思考。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实际,笔者认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面临三大任务。

1.理论发展要坚持“创新与普及”

在理论层面,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包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等方面。

一要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研究和解决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不断打开理论创新的新视野,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的在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要求我们不能固守唯理论,只讲理论体系,理论宣传普及不能“高空作业”,而应“落地生根”,使理论体系通俗易懂、容易为群众接受。“大众化”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和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切实研究和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育过程,要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程。

三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我们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把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以基础理论研究带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深化,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要不断培养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2.实践过程要坚持“融入与引领”

在实践过程中,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应结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现实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结合起来,通过深入持久的学习讨论,周密细致的宣传教育,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逐渐深入人心,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二是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错误社会思潮划清界限,要重视对社会思潮一般理论的研究,探讨它们传播的途径、特点和规律,科学评价它们的社会作用,批判它们错误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同时要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确保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3.学科繁荣要坚持“推进与推动”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重要举措。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一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探索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规律和特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二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世界眼光、中国视野和民族特色,不但要积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而且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中培育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使之走向世界,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成果与世界人民共享。

注释

①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6年第24期。

②许志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0期。

责任编辑:思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