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推拿足蹬拔伸整复肩关节脱位

2008-11-07 09:21吴天宝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08年10期
关键词:肱骨点穴患肢

吴天宝

关键词:肩关节脱位点穴推拿复位足蹬拔伸整复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球窝关节。主要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半球的肱骨头相连而成。解剖特点:肱骨头大,呈半球状。关节窝小而浅,只能容关节头的1/3或1/4,关节囊和韧带较薄而松弛,关节囊前近唇处很薄弱,前下部只有盂肱韧带的中部覆盖,肩胛盂面向下倾斜450,使肩关节的稳定性极度减弱。因此肩关节是全身最不稳定的关节。促成其稳定因素,主要在于关节囊的前方,上方,后方的一些肌肉,筋腱的收缩,牵拉,屈伸作用,如果肩关节受暴力作用时,肱骨头常会冲破关节囊的前壁而脱出,造成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就部位而言分前脱位,中脱位C下脱位,后脱位。就程度而言有全脱位和半脱位。通常指前脱位多一些,好发于20~50岁之间的青壮年,老年和儿童也时有发生。

1临床症状

1.1有明显的外伤史。

1.2患者肩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常用健手托住患肢前壁,头部略偏向患侧。

1.3患者搭健肩时。肘尖不能贴及胸膛。若强贴胸壁,健手必不能搭肩,即搭肩试验阳性。(杜加氏征阳性)。

1.4肩部三角肌膨隆外形消失,患肩成扁平状方形,肩峰凸出,肩峰下凹陷空虚,形成典型“方肩”。

1.5锁骨下,腋下或者肩胛旁可摸及隆突的肱骨头。如果肱骨在锁骨下啄突明显突出,则属前脱;在腋窝处扪及肱骨头,则属中脱C下脱;在肩胛旁可摸到肱骨头,则属后脱。

1.6直尺试验阳性。肩峰至肱骨外上髁间距比健侧长。

1.7脱臼时,肱骨头被推向下方,健肢较患肢短。肱骨头推向前方,后方,肱部的前后径增大。轻摇患肘,患肱骨头随之摇动;如肱骨头不摇动,则要考虑是否合并骨折。如有骨擦音和肱骨上端皮肤瘀斑,则应确定合并肱骨骨折,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

1.8X片可确诊是否有合并肱骨头骨折或肱骨外科颈骨折,给整复带来一定的困难。

2治疗方法

治疗骨伤手法、固定、药物、锻炼四大环节尤为重要。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动静结合的治疗方法,内外协调,药疗锻炼互相兼顾缺一不可。肩关节脱位整复亦然。时间以“早”为好。手法宜“快、准、巧”为度。及早准确诊断,有无合并损伤。及时治疗,正确固定,手法得当,用药灵巧,锻炼适中,方能奏效。一般新鲜骨伤,不必药麻,而用点穴推拿,分神复位,达到舒筋活络,解除软组织痉挛和紧张,消除障碍关节复位的诸多因素。达到准确复位之目的。上肢推、点、按手法强刺激(由弱一强,由慢一快)点天鼎,缺盆,肩井,曲池,尺泽、合谷等穴,使之祛瘀散血,生热止痛。(注意:强刺激、重推重按要审慎,新伤点按过重,会造成血肿加剧达不到散瘀目的)在推拿同时,可以看电视,嬉笑谈吐,顾彼而言他,“声东击西”,以达到解除精神紧张,调节气血的目的。使患肌充分松弛、局部软组织痉挛缓解,力求医患配合,为肩关节复位作好思想准备。

肩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为坐位复位法和卧位复位法两类。就卧位复位法作一介绍。《普济方·折伤门·肩胛骨脱落法》记载:“肩胛骨脱落法:令患者服乌头散麻之,仰地上,左肩脱落者用左足蹬,……拿病人手腕近肋,用力倒身扯拽,再可用手按其肩上,用力往下推之。如骨入臼,用软娟卷如拳大,垫于腋下”。具体操作,令患者正坐位,温顺言语,全身尽量放松,不必闭气,顺其自然。术者立于身侧,轻手滚动患灶周围,以摇屈法为主,尽量松解肩周软组织粘连或肱二头肌长腱阻碍。随之伴以点按天鼎、缺盆、肩井、曲池、尺泽、合谷等穴。由轻至重,由慢至快,强刺激、酸麻感至为度。再以滚、揉、推、摸、摇、晃手法活动肩周肌肉。活动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加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背阔肌,胸大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使之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尽力使患者分神,缓解局部紧张。再令患者仰卧于床,闭止静候。术者立于患侧,一首握于患者上臂,另一手握前臂足蹬患臂腋窝。(右肩脱用右足蹬)平衡用力,徐徐牵引。必须在外施外展位置沿患者患肢纵轴方向缓缓拔伸,牵引适度15分钟左右,将患肢内收内旋。以足跟为支点,用杠杆原理将肱骨头挤入盂窝。当听到“咯噔”声响,术者手有颤动感时,证明肱骨头已入臼,复位成功,再令患者坐位,检查“方肩”消失,肩峰正常圆隆形恢复,搭肩试验阴性,复位完毕。

固定及药物、锻炼:肩关节复位后,腋下暂垫一如拳大软绵垫,用胸壁绷带将伤肢固定于内收,内旋、屈肘90°位,上臂贴于胸壁,前臂三角巾悬吊胸前。患肢肩部外敷本院自制双柏膏,单“8”字绷带固定药物,两天换一次药膏。1周后拆去胸壁带,保留三角巾及药物外敷固定,后开始肩、肘关节屈伸活动。3周左右解除三角巾。行肩关节自动屈伸。摇摆、按摩术并徐徐爬壁活动。(患者立于墙壁,将患肢手掌心贴壁伸指位徐徐上举。举到不能再举为止,作一记号。每天1~2次。每次10~50下不等。)一般30天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用药起初外敷,3周后不拘一格,辨证施药,以锻炼为主。

注:双柏膏研制,方剂、侧柏叶2份、黄柏1份,大黄2份、薄荷1份、泽兰1份。共研细末,作散剂备用,用时以水、蜜糖煮热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亦可加入小量米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功效与适应症为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治跌打早期,疮疡者。

猜你喜欢
肱骨点穴患肢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动作缓解肩周炎疼痛
葵花点穴手
看清“点穴减肥”的真相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
脑梗死偏瘫患者患肢与健肢体温、血压差异的研究
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肱骨干骨折
“葵花点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