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柔道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特点及与人格特征的相关

2008-11-17 10:46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10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柔道

柴 岭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摘 要:以160名女子柔道运动员为被试,进行运动员心理疲劳以及人格测试,并尝试揭示女子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状况、人格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我国优秀柔道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并不严重;运动员在临赛前一个星期较赛前二个月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的负评价显著提高;人格因素中的兴奋性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两维度均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稳定性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具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紧张性对情绪/体力耗竭有可靠正向预测作用;次元人格中适应与焦虑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均有可靠正向预测作用,内外向性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都有可靠负向预测作用。应用性次元人格中健康者的人格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均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稳定性、敏感性对临赛前成就感的降低维度的变化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次元人格中只有内外向性对临赛前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维度的变化有可靠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柔道;赛前训练;人格特质;心理疲劳

中图分类号:G8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46-05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Judoists' Mental Fatigue and Relative Personality

CHAI L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160 women judoists are tested for mental fatigue and personality tests, and the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ir situation of mental fatigu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It is analyzed that Chinese elite judoists have no severe mental fatigue; judoists' negative evaluation on emotional/physical exhaustion and sport increase significantly one week before competition than two months; Among personality factors, excitability predicts the decrease of achievement and emotional/physical exhaustion reliably on negative; The stability predicts sport on negative; tension predicts emotional/physical exhaustion on positive; Adaption and anxiety in dimension personality predicts in positive both in the decrease of achievement and emotional/physical exhaustion and internal extraversion does them in negative; health personality in applied dimension personality predicts in negative in the decrease of achievement, emotional/physical exhaustion and negative evaluation of sport when mental fatigue, stability and sensitivity predicts the decrease of achievement in negative; only internal extraversion in dimension personality predicts the decrease of achievement and emotional/physical exhaustion in positive.

Key words: judo;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ty; mental fatigue

目前有关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认识还很模糊,国内外对此问题的认识还十分不统一,尽管如此,运动性心理疲劳实际存在,并在运动员训练比赛时需要解决。

本研究以女子柔道运动员为被试,进行运动员心理疲劳以及人格两方面的测试,并探讨女子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状况、人格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干预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选取我国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160名,其中二级运动员26名,一级运动员62名,健将运动员52名,国际健将14名,另有6名运动员运动等级不详。平均年龄为(21.72±3.59)岁。

1.2 量具 本研究将进行两次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测试,第一次是在全国冠军赛前55~65 d对160名运动员同时进行心理疲劳问卷测试与人格测试,第二次是在参加全国锦标赛前3~7 d对其中的69人进行心理疲劳跟踪测试。时间跨度为246~255 d。

1.2.1 疲劳问卷 采用Raedeke和 Smith在2001年研制的《运动员疲劳问卷》,共15个题目,分为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的消极评价3个维度,要求被试在从“没有”到“总是”5个等级上评价自己,各维度分值越高说明心理疲劳程度越高。第一次测试克隆巴赫系数成就感的降低维度上为0.519,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为0.669,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上为0.754。第二次测试成就感的降低维度上为0.500,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为0.675,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上为0.750。

1.2.2 人格问卷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1988)修订的美国R.B.Cattell编制的16人格因素(16PF)问卷进行测试。对所得测试分数进行整理后,用原始分数表示并与全国成人女子常模比较而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标准分数计算( Z=(Xi-x)/SD), 求得次元人格和应用性次元人格得分。

2 结 果

2.1 心理疲劳得分

2.1.1 第一次测试的160名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 第一次测试的160名运动员心理疲劳得分情况具体见表1。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心理疲劳量表为5级评分,中位数是3,每个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15,测试的运动员心理疲劳得分均小于理论中间值15分,所以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并不严重,尤其是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相对不明显,表明运动员对运动持较积极的态度。

表1 第一次测试时运动员心理疲劳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

2.1.2 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的运动等级水平差异 为了检验不同运动等级水平的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差异,同时考虑到二级运动员以及国际健将运动员比较少,我们对其进行了合并,即一级二级合并为低水平运动员,健将与国际健将合并为高水平运动员,然后检验了不同运动等级水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运动等级水平的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见表2。

表2 不同运动等级水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比较 (X±SD)

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低水平运动员(88)12.32±2.2611.93±3.268.68±2.83高水平运动员(66)12.20±3.0512.37±3.589.33±3.57 F0.090.611.61P 0.770.410.212.1.3 两次心理疲劳得分比较 为了探讨临近比赛时期,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变化情况,我们对跟踪测试的69名运动员前后两次测量的心理疲劳状况进行了差异检验(表3)。

表3 运动员两次测试心理疲劳得分比较

测试时期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对运动的负评价第一次12.74±2.6312.33±3.169.43±由表3可以得出:运动员在大赛前心理疲劳的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的负评价显著提高( p <0.05,表3),即第二次测试得分均非常显著高于第一次测试,表明,临近比赛,运动员承受的心理应激加大,心理疲劳加重。

2.2 人格因素得分 根据Cattell提出的标准分数及相应的概率,本研究对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16种人格因素得分进行转换。先求出女子柔道运动员16PF各因素的原始分数的百分位

上式中的x%为百分位数的位置,fx为 Px所在组段的频数,i为该组段的组距,L为该组段的下限,ΣfL为小于L的各组组段累加频数,N为总人数。

另外根据公式Z=(Xi-x)/SD求出16PF各因素得分标准分数,并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表5)。其中Xi为16PF某因素得分,x为16PF某因素得分的平均数,SD 为其标准差。根据表4可以看出,女子柔道运动员人格结构特点表现在高稳定性(C)、高兴奋性(F)、高敢为性(H),低聪慧性(B)、低怀疑性(L),按Cattell的解释,稳定性(C)得分高者一般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

表4 Cattell 16PF的标准分数及其相应的百分率

1002.2.1 次元人格得分 根据Cattell推荐的推算次元人格的计算公式:适应与焦虑性次元人格=3.8+0.2×怀疑性(L)+0.3×忧虑性(O)+0.4×紧张性(Q4)-0.3×稳定性(C)-0.2×敢为性(H)-0.2×自律性(Q3);内外向性次元人格=0.2×乐群性(A)+0.3×恃强性(E)+0.4×兴奋性(F)+0.5×敢为性(H)-0.2×独立性(Q2)-1.1;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次元人格=7.7+0.2×稳定性(C)+0.2×恃强性(E)+0.2×兴奋性+0.2×怀疑性(L)-0.4×乐群性(A)-0.6×敏感性(I)-0.2×幻想性(M);怯懦与果断性次元人格=0.4×恃强性(E)+0.3×幻想性(M)+0.4×实验性(Q1)+0.4×独立性(Q2)-0.3×乐群性(A)-0.2×有恒性(G)。

2.2.2 应用性次元人格得分 另又根据Cattell推荐的推算应用性次元人格的计算公式:健康情况(表6)。

表5 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16PF原始分数以及

2.3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人格因素间的多元回归

2.3.1 运动员人格因素预测第一次心理疲劳分值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人格对心理疲劳的预测作用,以心理疲劳各个维度的变化值为因变量,并分别以人格的各个因素、各个次元人格以及应用次元人格为自变量进行标准多元回归(enter法),发现,兴奋性对成就感的降低及情绪/体力耗竭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稳定性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紧张性对情绪/体力耗竭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次元人格中适应与焦虑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都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内外向性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应用性次元人格中健康者的人格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表7)。

表6 女子柔道运动员次元人格和应用性次元人格得分

人格组合 MSD 次元人格 适应与焦虑性4.711.28 内外向性6.521.47 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5.691.26 怯懦与果断性4.811.18应用性次元人格 健康者的人格因素23.733.80 专业成就者的人格因素51.216.76 创造力强的人格因素77.377.28 成长能力者人格因素18.473.24表7 人格预测第一次心理疲劳分值的回归分析

0.0580.5680.2120.035-0.0040.9712.3.2 运动员人格因素预测运动心理疲劳变化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人格对心理疲劳变化的预测作用,以心理疲劳各个维度变化值为因变量,并分别以人格的各个因素、各个次元人格以及应用次元人格为自变量进行标准多元回归(enter法),发现,稳定性、敏感性对成就感的降低维度的变化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次元人格中只有内外向性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维度的变化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表8)。

3 分析与讨论

3.1 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心理疲劳

3.1.1 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整体状况 从第一次测试的160名运动员心理疲劳得分情况来看,由于研究所使用的心理疲劳量表为5级评分,中位数是3,每个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15;成就感的降低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12.24,情绪/体力耗竭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12.09,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8.97。表明,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并不严重,尤其是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相对不明显,运动员对运动持较积极的态度。并且不同运动等级水平的运动员心理疲劳差异不显著,说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跟运动员运动等级水平关系不明显。低水平与高水平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类似。

这可能是因为运动员通过准备期的训练,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专项能力、技战术的改进与发展、力量与实力的提高等方面还较为满意;尽管在身体机能上有所消耗,但在心理上对训练还保持着较为乐观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做好了准备进入赛前的训练,并对将要来临的比赛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有利影响抱以希望,训练的态度、自觉性、积极性较高,有一定的准备参赛的欲望。同时,离比赛毕竟还有一段时间,因比赛而感到的压力不太明显。所以,运动员的三个维度的得分并不太高,心理疲劳程度并不严重。 同时由于我国的运动员群体是一个被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可的群体,是令人羡慕的职业,通过参加比赛为祖国争光,是比较难得的机会,因此,运动员对运动的评价还是很积极的。这也与国内王伟(2006)和张连成(2008)的研究结果一致。

3.1.2 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临赛前心理疲劳的变化 目前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主要是横断面的研究,缺乏纵向的追踪(Cresswell, Eklund, 2005; Cresswell, Eklund, 2006; Cresswell, Eklund, 2007)。本研究前后进行了2次心理疲劳的测试。为了探讨临近比赛时期,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变化情况,我们对跟踪测试的69名运动员前后两次测量的心理疲劳状况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表明,运动员在大赛前心理疲劳的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的负评价显著提高,即第二次测试得分均非常显著高于第一次测试。表明柔道运动员随着比赛的临近、比赛气氛的加重、压力的增加,训练的内容、负荷、对抗强度、参赛的意义等方面的要求,对运动员的影响有所不同而造成。赛前高强度与高应激对运动员身心产生更大的刺激,这种应激长时间影响机体、心理,使情绪/体力耗竭得分提高。

随着赛前训练进程的深入,比赛的来临,运动员比赛的期望、比赛的压力与应激对产生心理疲劳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造成对运动的负评价显著提高。

运动员对心理疲劳的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的负评价出现上升趋势,表明高强度、高对抗的训练后和比赛的临近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应激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此时即便有来自教练员、队友以及各方面的良性支持,还不能完全调节个体对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的负评价的出现。Cresswell和Eklund (2005)对参加联赛的运动员进行了12周的跟踪研究以及Cresswell和 Eklund (2006)对橄榄球运动员进行了30周的跟踪研究,都发现心理疲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临近比赛心理疲劳加剧。

同时,此结果也说明运动员在赛前训练中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竞争压力的影响。因此,对赛前训练的适应、临赛前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对自身内外部压力的感知、释放与个人行为的调整以及对运动员心理耐受力、抗压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安排、处理不当都将对运动员的比赛、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3.2 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的人格特征 ┆卡特尔16种人格特征得分表明,女子柔道运动员人格结构特点表现在高稳定性(C)、高兴奋性(F)、高敢为性(H),低聪慧性(B)、低怀疑性(L),按Cattell的解释,稳定性(C)得分高者一般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兴奋性(F)得分高者一般轻松兴奋,随遇而安。敢为性(H)得分高者一般冒险敢为,少有顾忌。聪慧性得分低者一般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考能力弱。怀疑性得分低者一般依赖、随和,易与人相处。本研究中运动员特征较实际的反映了女子柔道运动员的人格结构特点,表现出对训练比赛的认真、自觉、刻苦,积极性、兴奋性较高,有朝气、有激情;尤其是优秀运动员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有很丰富的比赛经验,有很好的声望,可以说是成功者;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于培养她们的独立意识,单兵作战能力以及提高她们的应对能力是有益的。同时也反映了运动员人格的另一面,不难看出,女子柔道运动员或许缺乏一定的进取心,不善于学习、总结,自我分析能力较差,缺乏钻研精神与创新能力,随和、依赖性强,这可能对运动成绩的提高不利。总体上运动员多以客观、坚强、独立的态度处理各种问题,不重视自身修养,常常主观和感情用事,也可能造成过分骄傲和独断专行。

3.3 运动员人格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关系 运动员的人格因素对运动心理疲劳的回归结果发现:稳定性、兴奋性、紧张性因素以及次元人格中适应与焦虑、内外向性和应用性次元人格中健康者的人格对心理疲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运动员人格中的其他因素对心理疲劳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兴奋性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兴奋性高者在训练和比赛时更加轻松兴奋,对自己更加自信,斗志旺盛,体力充沛,随着一次次训练课的结束,运动员对自己的进步有明显的成就感,训练中就会更加轻松、自信,训练欲望强,就不容易出现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的现象。

稳定性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稳定性高者情绪更加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对自己以及客观环境都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的得失,因此,情绪越是稳定的运动员越是对运动保持比较积极的态度,不容易出现负评价现象。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Bakker, Van der Zee, Lewig, Dollard,2006)。

紧张性对情绪/体力耗竭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已有很多研究发现压力以及应激对心理疲劳的影响(Kelley, 1993; Kelley, Gill, 1993; Vealey et al, 1992;李永鑫,时金献,2006)。在高对抗的实战训练中,运动员要面对诸多压力与应激,运动员必然出现紧张的反应。运动员过于注重、计较实战中的胜负,就会斤斤计较、小心谨慎,精神过于紧张,加之体能的大量消耗,就容易造成情绪耗竭和体力耗竭。

次元人格中适应与焦虑得分高者对生活上所要求的和自己意欲达成的事情常感到不满意。可能会使工作受到破坏和影响身体健康。而低分者生活适应顺利,通常感到心满意足,能做到所期望的及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本研究发现适应与焦虑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都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越是能够适应的运动员越是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训练已经比赛成绩感到满意,达到了自己所期望的要求,面对将要开始的比赛,沉着,有自信心。就不会出现情绪/体力耗竭与成就感降低。李永鑫,李艺敏,时金献(2007)研究也发现:精神质(亦称倔强性,分数高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与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均呈正相关关系。Vealey, Armstrong, Comar和Greenleaf(1998)的研究也发现大学女运动员的竞赛焦虑与心理疲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次元人格中内外向性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内外向性得分高者外倾,开朗,善于交际,不受拘束;得分低者内倾,趋于胆小,自足,在与别人接触中采取克制态度。外向的运动员,开朗,轻松兴奋,不受拘束,自力能力强,面对将要开始的比赛,沉着,有自信心,敢于冒险,同时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善于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不容易出现心理疲劳。而内向的运动员内倾,趋于胆小,自足,孤独,冷漠,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容易出现心理疲劳,尤其是在大强度高对抗的训练中,顺从、寡言,对训练中的问题、自身状态不能及时与教练沟通,容易出现心理疲劳现象。

应用性次元人格中健康者的人格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心理疲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已经被众多研究所证明。运动员也是一样,越是健康的人越不容易心理疲劳,同样越是心理疲劳越是容易出现健康问题。本研究发现健康者的人格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健康者的人格得分高者情绪稳定,开朗,善于交际,不受拘束,情绪稳定,随着准备期训练的结束,对这一阶段的训练还感到满意,体能充沛,轻松兴奋,自力能力强,面对将要进入的赛前训练与比赛,有信心,敢于面对现实,不容易出现心理疲劳。

3.4 运动员人格与其心理疲劳变化之间的关系 稳定性、敏感性对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变化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次元人格中只有内外向性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维度的变化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稳定性差的运动员情绪容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不成熟,往往不容易面对现实。这样的运动员对自己赛前的训练不满意、对期望的目标就会感到渺茫、自信心受到影响以及伤病、体重的控制等方面的因素而造成情绪激动、烦恼、对自身的状态较为不能接受(如:因伤未能很好地进行系统训练),因而导致心理疲劳的成就感降低。

敏感性高者更敏感,更容易感情用事。但是,对于柔道运动员来说敏感或许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是由柔道比赛的特殊性造成,运动员进入临战状态后,对赛前有关比赛方面的信息、参赛对手的情况都非常敏感,这可能有利于帮助他们提前做出预案与决策,对他们的准备是有利的。敏感性因素得分高的运动员临赛前不容易出现心理疲劳成就感的降低,敏感性对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变化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次元人格中只有内外向性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维度的变化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也有些出乎意料,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发现,似乎可以这样解释:随着赛前高强度训练的结束,面对将要开始的比赛,运动员急需要在身体上、精神上进行调整恢复,而外向的运动员可能由于对以往习惯的改变,对以往的交际、外界的接触、行为受到限制与拘束,过多地对自己赛前的身体状况、将要参赛所能获取的成绩等方面的重视,使比赛的压力无法释放,不良情绪未能宣泄,造成焦虑水平提高,导致情绪以及体力的大量消耗,出现情绪/体力耗竭变化加剧、成就感的降低。因此,进入临赛状态,对外向型的运动员来说,适度的限制其行为与交往,使他们能够释放临赛造成的压力与紧张情绪,积极的进行恢复,调整好身心状态,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以保存精神体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即体现柔道的精神内涵“精力善用”。

4 结 论

1) 整体而言,我国优秀柔道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并不严重,尤其是对运动的负评价相对不明显,表明运动员对运动持较积极的态度。并且,不同水平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2) 运动员在临赛前一个星期较二个月心理疲劳中的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的负评价显著提高,表明,临赛前运动员的心理疲劳问题更加值得关注。

3) 人格因素中的兴奋性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稳定性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紧张性对情绪/体力耗竭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4) 次元人格中适应与焦虑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都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内外向性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应用性次元人格中健康者的人格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5) 稳定性、敏感性对临赛前成就感的降低维度的变化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这提示我们,随着比赛的临近,应该更加关注稳定性低的运动员以及敏感性低的运动员,给予合理的干预措施。

6) 次元人格中只有内外向性对临赛前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维度的变化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提示我们,随着比赛的临近,要及时调整外向者关注的焦点,以最佳状态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来。

参考文献:

[1] 蒋奖,许燕,林丹瑚.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64-366.

[2] 蒋奖,张西超,许燕 银行职员的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197-199.

[3] 林岭,张力为.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J]. 心理科学进展,2007, 15(3):524-531.

[4] 林岭.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模型、多维评定、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 刘方琳,张力为.运动员眼中的心理疲劳——一项探索性的定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4, 24(11):37-44.

[6] 张力为,林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 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体育科学,2006, 26(11): 49-56.

[7] 张力为.值得运动心理学家思考的6个问题[J].心理学报,2004, 36(1):116-126.

[8] 张连成.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Bakker A B, Van der Zee K I, Lewig K A, Dollard M 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burnout:A Study Among Volunteer counselors[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6, 146(1):31-50.

[10] Cresswell S L, Eklund R C. Athlete Burnout: A Longitudinal Qualitative Study. The Sport Psychologist[J], 2007,21:1-20.

[11] Evers W q Brouwers A, & Tomic W. Burnout and self~efficacy: a study on teachers' beliefs when implemen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J],2002,72:227-243.

[12] Gould D, Tuffey, Udry E, Loehr J. Burnout in competitive junior tennis players: I. Quantita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The Sport Psychologist[J],1996,10:322-340.

[13] Kelley B C. A model of stress and burnout in collegiate coaches: Effect of gender and time of seas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J],1994,65(1), 45-58.

[14] Kelley B C, Gill D L. An examination of personal/situational variables, stress appraisal, and burnout in collegiate teacher-coach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J],1993,64:94-102.

[15] Raedeke T D, Smith A L.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J],2001,23:281-306.

[16] Vealey R S, Armstrong L, Comar W, Greenleaf C A. Influence of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s on burnout and competitive anxiety in female college athlete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J],1998,10:297-318.

[17] Vealey R S, Udry E M. Zimmerman V, Soliday J. Intra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predictors of coaching burnout.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J],1992,14:40-58.

[18] Zellars K L, Hochwarter W A, Perrewé L, Hoffman, Ford E W. Experiencing Job Burnout: The Rol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its and State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J],2004,34(5):887-911.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柔道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英97岁老翁要晋升柔道十段
东京奥运欲用中国柔道垫,日本有人不乐意
谁说体育的力量不足以感化这个世界?
广州大学学生人格特质对锻炼动机的影响
现在好多了
有“进步”
人生
完形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