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探究

2008-11-17 10:46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10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设计原则高校

王 林

(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从价值取向的确立、设计路线的论证以及设计原则的制定对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进行了探究。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体育文化与生活;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提升体育学习力、逻辑展开是传承文化与体验生活;课程设计的原则是理念的鲜明性、目标的多维性、内容的功能性、结构的系统性以及学习方式的生活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价值取向;设计路线;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407-03

An Explora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Current College Sport Curriculum Design

WANG L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Abstract:By establishment of value orientation, discussion of routine of design and decision of principles of design, the research is explor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desig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urrent college curriculum design is sports culture and life. The focus of curriculum design is how to enhance sports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design is imparting and inheriting sports culture and experiencing life. The principle of curriculum design is the clarity of concept, the multiform of objective, the functionality of contents, the system of structure and the adaption of learning style to life.

Key words: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design; value orientation; routine of design; principles of design

正如社会的急剧发展带给学校教育的深刻反思一样,当今的高校体育课程应当更加关注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使他们在现实体育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中激发起对体育生活的主动探寻。为此,高校体育课程是以提升大学生体育学习力、促进体育学习活动进入日常生活为核心目标,且目标达成依赖于多种有计划途径下的体育文化传递与熏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高校体育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其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强调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体育学习活动生活化的功能以及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未进入实施阶段前的存在形态的设计,它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规划以及学习方式的安排与建议。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是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与桥梁,其意义不仅在于探讨课程的理论观念,更在于为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提供有形的范式。为了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拟从价值取向的确立、设计路线的论证以及设计原则的制定等三个方面对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进行探究,以便为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1 价值取向的确立

1.1 价值取向的回顾与前瞻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它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是理论层面的方法论,也规范着课程目标的性质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和领域。”[1]课程设计者的观念和立场不同,将直接通过价值取向而反映在不同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学习方式等具体的设计结果上。进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研究,必须首先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否则就有可能陷入盲目之中,导致研究结果的模糊与混乱。

因体育“手段论”和体育“目的论”的影响,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分歧。手段论价值观强调体育学科的自身知识逻辑,重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重视运动中的合理负荷,强调规范的课堂教学。而目的论价值观,则把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获得的满足作为价值取向,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反对程序化和模式化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结构形式也较为灵活。可见,不同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将形成不同的体育课程培养模式,学生因体育课程而获得的能力与效果也将出现不同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著名课程论专家廖哲勋指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价值判断的基本尺度是坚持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统一。现代课程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是现代课程应有的最大价值。”[2]在西方,科学主义的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的课程文化观已成融合趋势,出现了科学人文主义课程价值取向。由此可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相统一,是当代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基本趋势。

1.2 体育文化与生活取向的考证 科学主义支配下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学科本身逻辑体系的科学作用。人本主义支配下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培养。受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划分为科学主义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和人本主义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前者突出知识与技能、技术与方法、负荷与原理、体质与健身;后者强调兴趣与情感、精神与理想、体验与感悟、人格与个性。随着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走向融合的趋势,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也应当从体育的科学价值和体育的人文价值中探求新的统一。

高校体育课程力求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并且使他们能够具备终身体育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它同时关注体育的科学文化价值和体育的人文文化价值,因此,学习活动过程应强调体育文化价值取向。通过体育课程的培养,力求使大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体育文化素养,能够从体育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取得身心的良好变化与和谐发展。由此看来,体育文化价值取向融合了体育的科学价值和体育的人文价值。同时,当今高校体育课程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重视主体性发展,关心精神需求。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使大学生享受活动参与所带来的乐趣、体验努力坚持所收获的成功、理解交往合作所产生的意义、领悟探究创新所拥有的审美。这种以生活着的方式所进行的体育学习和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生活体验,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高校体育课程不可缺少生活的价值取向。为此,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体育文化与生活,这不仅显示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个性丰满、人格健全、体验人生和超越自我的自身需求。

2 体育课程设计路线的论证

2.1 两种典型体育课程设计模式的启示 设计路线是指课程设计基本思路的逻辑展开,不同的设计路线,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目标模式课程设计和过程模式课程设计。目标模式课程设计是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以及操作的简便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过程模式课程设计主张课程设计应当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所要采取的方法,提倡对目标采取灵活的态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现、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

应当说,目标模式的设计路线有其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因为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是以考虑分析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和学科功能为基础而进行的。在目标模式课程设计的思维视野里,让学生系统、高效地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并通过学习活动以促进其身心健康,这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所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正如过程模式所反对的一样,目标模式以严密的行为目标来统领整个体育课程设计,将会容易导致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容易忽视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体育课程失去灵性和生机。为此,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应当兼顾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设计路线的优点,以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开端。不仅重视行为目标的作用意义,而且同样关注过程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设计表述。由此来展开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学习方式的设计与建议,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挥。

2.2 体育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 进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特征,同时还要重视对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积极关注。为此,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应当是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这就要求体育学习力中必然蕴涵着科学文化要素和人文文化要素,必然凝结着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特征和个体对体育学习过程本身的需求特征。

对于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来说,不仅是一个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获得与掌握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运动体验的过程,同时还是体育情感、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体育学习力是个体进行体育学习所拥有的风格魅力,它具体体现为学习的动力与能力。体育学习风格是体育学习动力与能力集中在个体身上的一种持久稳定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形成体育学习风格是个体具备体育学习力的标志,而凝结在体育学习风格中的则是来自于体育科学素养和体育人文素养的积累与沉淀。可见,体育学习力凝结着浓郁的个性色彩,是个体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学习、策略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结果。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从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着手,本身就包含着体育科学文化培养的要素和体育人文文化弘扬的要素。这一逻辑起点,从一开始就融合了目标模式课程设计和过程模式课程设计的优势因素,使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在个性发展的轨道上有指导地进行。

2.3 体育课程设计的逻辑展开 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以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为逻辑起点,为设计路线贯穿了一条明晰的主线,即围绕着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力以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体育学习风格而展开后续的具体设计。因此,为落实传承文化和体验生活的价值取向,就需要通过蕴涵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内容、突出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课程结构以及关注经验与体验的学习方式等具体设计的进一步展开而实现。

蕴涵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内容是指,选择的教育素材应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作用和人文价值作用。考虑到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体育学习动力和能力的要求,就需要通过研究把它们选择整理出来,这正是课程设计逻辑展开的第一步需要面对的问题。接着就是这些课程内容在怎样的组织结构形式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问题,这就需要贯彻突出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课程结构设计。前者要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统一,要求多种组织形式的共同影响与协调配合;后者要求健身、竞技、休闲等教育素材在各种组织形式中的合理安排,这是课程设计逻辑展开中需要重点探讨的关键。最后,需要把课程中的学习方式给予明确的说明,这是课程设计走向课程实施的桥梁。围绕着传承文化和体验生活这一逻辑展开的核心主题,本文提出关注经验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关注经验,就是重视大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关注体验,就是重视大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内心感受、反应、联想与领悟,关注大学生在体育人文文化熏陶中的培养与发展,它是生活化学习方式的根本体现。因此对关注经验与体验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是课程设计走向实践的具体方法操作指南。

通过上述关于以传承文化和体验生活为实体的课程设计逻辑展开,更加突出了过程培养的设计意义,从而使课程的目标与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3 体育课程设计原则的制定

3.1 理念的鲜明性 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从宏观上讲需要依据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和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从微观上看需要结合某一地区或某类学校的现实背景和既有条件。但无论如何,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具体观念上,都应当有着一个鲜明的指导理念,它是价值取向的具体化,是实际进行课程设计工作的方向指南。就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看,为了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就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设计上,体现并贯穿“健康观”、“文化观”和“生活观”。

3.2 目标的多维性 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设计应当兼顾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相统一。社会需求主要关注的是今后能够在社会中健康生存、健康生活、健康发展的人。学生需求是希望通过高校体育课程而达到个人的愿望与要求,更多关注的是体育课程所赋予他们丰富多彩的过程。目标设计中既要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又要考虑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既要遵循体育课程的科学逻辑性与某些整体性的目标要求,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体育课程人文教育的特殊功效与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推动学习动力的深入发展。因此,从层次上看应有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从形式上看,应有行为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从内容上看应有动力目标和能力目标。

3.3 内容的功能性 体育学习内容的来源和素材是相当广泛和丰富的,内容的选择应当反映高校体育课程所期望的内在价值,应当体现蕴涵在其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尽管许多单个项目具有多元化价值作用的可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单个项目多元化价值的发挥却难以成为必然。由此也出现了选项课教学中关于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目标期望,成了一句空话的现象。因此,内容设计应该从项目功能上进行分类设置,诸如:休闲类、健身类、竞技类、野外拓展类等。构建具有各自优势功能的项目板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具有互补效应的内容体系是设计过程中需要深入考虑的重要问题。

3.4 结构的系统性 要发挥出课程设计的整体优势,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完整性及其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系统性是设计的实质核心。其要素有许多层面,从宏观来看需要考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具体来看还需要考虑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从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看需要考虑体育课教学、体育俱乐部、各种体育协会、专题讲座与讨论、校园体育网络、社会体育交流、各种业余训练与竞赛、非正式小群体活动等等。把这些要素整合起来以发挥出系统的最优化效应,是课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地区不同或高校的诸多背景条件不同,结构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是出现多样化体育课程模式的主要原因。例如,北京大学的“完全开放式”、清华大学的“三自主分层教学”、深圳大学的“俱乐部教学模式”、长城旅游学院的“定向拓展、成套组合”以及福建师范大学的“主、副项制”体育课程模式等等[3]。这些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了对于课程结构诸要素的安排与组合上。为此,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设计需要在依据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地区或学校的条件背景对课程结构中的诸要素进行有机组合,以体现特定功能形式下的系统性。

3.5 学习方式的生活性 探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在课程结构诸要素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运用最有效的方式去感知学习内容、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学习内容和享受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所学习的内容把握蕴涵于其中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学习方式要体现出生活性的设计原则,使高校体育学习走向生活化。生活化的体育学习并非仅仅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而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有观察与模仿、有接受与尝试、有交往与合作、有体验与探究、有突破与创新。这就要求体育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不仅要体现出大学生的现实体育生活,而且也要体现出大学生的可能体育生活。现实体育生活关注的是体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真实情感,是多彩生活的直接体现。而可能生活是指:“个体在主动地理解已有文化成果和现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主动选择和创造的生活。”[4]可能体育生活就是大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活动试图达到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新的体育生活方式,它是对现实体育生活的超越,是一种追求价值与意义的体育学习活动。引导大学生对未来体育生活的价值探寻,促进主动与自主学习是高校体育课程中学习方式的努力方向。为此,活动课程应当提供合作学习、团队学习的情境;学科课程应当构建“开放”、“自主”、“体验”的学习情境。

4 结 论

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体育文化与生活”;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提升体育学习力”;课程设计的逻辑展开是通过蕴涵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内容、突出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课程结构以及关注经验与体验的学习方式而体现出的“传承文化与体验生活”;课程设计的原则是“理念的鲜明性”、“目标的多维性”、“内容的功能性”、“结构的系统性”以及“学习方式的生活性”。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0.

[2] 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73.

[3] 陈小蓉,顾渊彦,执行主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3.

[4]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6.

[5] 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656-659.

[6] 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29-1532.

[7] 马卫平,严秋.学校体育的文化视野——课程设计的人学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108-1109.

[8] 许世岩.田径类课程设计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113-1116.

[9] 陆作生,伍少利.体育课程的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514-516.

[10] 孙国民,于晓东.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目标偏向融合模式"及其对大学体育课程相关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1526-1528.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设计原则高校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