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

2009-01-05 02:26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邱少云语言文字思想品德

高 洁

摘要:笔者认为教师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两者不可偏废。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形象感染力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增加教育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字:阅读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广泛的工具性和鲜明的思想性。因而我们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要进行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两者不可偏废。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的语言因素,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浅谈个人几点做法。

一、利用直观,感知形象,点燃情感之火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中插图、挂图等直观手段,调动儿童的感官,使儿童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并结合有关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感染触动学生的情感,树立形象使其受到陶冶。点燃情感之火,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教《詹天佑》一文时,我通过直观演示画图,让学生认识詹天佑的两端凿井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使他们能具体了解詹天佑的智慧,从中得到感染。再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抓住揭示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自己无法修筑铁路这一本质,从而点燃他们憎恨帝国主义之火,引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引导想象,感受形象。诱发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课文所塑造的形象,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习动机。从教学中渗透教材的思想性是通过对刻画形象的具体手法的分析与探讨来实现的。阅读课文中有不少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大多是揭示文章中心思想或刻画人物精神风貌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句子蕴涵的深刻意义。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思想一致,从而受到强烈思想教育。特别是那些思想容量较大,蕴涵不尽之意与言外的“双关句”,更应很好地引导学生领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八册)中的“碰壁”,明说是走路碰到壁上,暗指在斗争中受到的挫折和打击;“黑洞洞”,明说四周很黑,看不清路,暗指旧社会的黑暗。这样,学生便能领悟出鲁迅先生在诙谐的谈笑中,讽刺和抨击旧社会,从而激发学生对旧社会的愤恨,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之情。

又如,教《草地夜行》一文时,可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语句来启发想象。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先从老红军外貌描写人手,注意抓住“又黄又瘦”、“深深地陷下去”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感受老红军“爽朗正直”、“和蔼可亲”等性格特征,再对老红军语言、动作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老红军光辉的革命形象,使之受到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启发思维。体会形象,激发情感

形象可通过语言,行动来体现,但精髓之处在于语言、行动内含的本质,然而这些精髓隐含于语言文字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塑造的形象一步一步地揭示,正有如朱熹所说“从皮壳到骨髓”,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在揭示形象本质过程中,必须积极启发学生思维,拨动学生心弦,强化自身的感情体验,引起共鸣,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受到教育。

如教《粜米》一文时,通过与学生讨论,学习这篇文章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丰收年农民命运依然很悲惨”,于是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积极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悟出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是穷苦人民遭受悲惨命运的根源。还有《穷人》、《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都可按照这一方法提出关键问题,积极启发思维,激发情感。在感情得到升华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设身处地。再现形象。升华情感

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时空差距。他们只能身处局外,不能理解其中之精华。因此教书育人要悉心、精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身处其境,再现文中形象。由情悟理,积极启发思维,使情感达到升华,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如教《詹天佑》一文时。我在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环境。点燃憎恨帝国主义之火后:提出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时修筑铁路的工程师。你将会怎样做?这时学生借助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文中的形象。学生发言后。教师对学生发表的各种不同意见给予肯定和评价。并通过对假、恶、丑的无情揭露和对真、善、美的热情歌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之受到陶冶、懂得生活及做人的道理。

五、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唤起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发起情感的共鸣,得到教育

课文中色彩鲜明的事物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最能唤起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深刻、持久的第一印象。使之成为学生道德评价的标准或模仿的依据。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用投影出示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情景。简单讲述邱少云的伟大壮举,并让学生认真观察邱少云的表情、动作等,把学生引入情境,头脑中变幻着当时的情境,最后让学生起立向邱少云行队礼致敬,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内心再次受到触动,受到感染,激发他们学习邱少云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六、以读促解,读中求悟。在品读课文中受到思想教育

朱作红先生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悟。”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反复读、议,在读中认真推敲、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学《梅花魂》一文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思,以思促知,以知增情。激发动机。让学生真切体会当时的情境、人物的心情和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的那颗眷恋祖国之心。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形象感染力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增加教育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这一课题还有待于我们更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邱少云语言文字思想品德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