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刺激计划何时退出?

2009-01-08 05:27
金融博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政策经济

谢 鹏 刘 洪 丁 宜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份,二十国集团成员为应对危机而承诺的各类经济刺激计划涉及的资金总规模已经接近12万亿美元,这其中包括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的各项内容。

在危机高潮期,全球主要央行联手大幅降低基准利率,美,英等国家货币当局更采取了不寻常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截至9月2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达到约2.1万亿美元的巨大规模。央行从最后贷款人转变为第一贷款人和唯一贷款人,向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基础货币,维持了金融稳定和市场信心,避免了全面崩溃局面的出现。

在财政政策上,各国政府也不遗余力。仅美国而言,本财年财政赤字预计将达1.58万亿美元,约占GDP的13%。此外,英国2009年财政赤字将达到1910亿英镑(1英镑约合1.65美元),其他欧盟成员国2009年财政赤字将超过GDP的3%,日本经济刺激计划的总支出规模达75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95日元),已占到GDP的5%左右。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大病之际强力“药方”不可或缺,但这些措施也有很大“副作用”,如果不能妥善予以调和,重疾初愈的世界经济在康复的过程中可能“虚不受补”,出现新的疾患。

这其中,通胀就是一个重大风险。提出“拉弗曲线”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弗就曾警告:“尽管深度衰退带来的短期阵痛非常剧烈,但两位数的通胀造成的长期后果才是毁灭性的。”在他看来,现在美国的通胀风险甚至较20世纪70年代危机时更高,当时美国通胀率一度接近15%。

正因为如此,国际机构各国当局以及研究人士已经在多种场合提出“退出策略”的问题。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总体仍然认为应在段较长时间内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决策者而言,危机环境下防止经济陷入二次衰退比预防经济过热更为现实和重要。

在9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国均表示,4月初的伦敦金融峰会以来,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形势已经得到改善,但对经济增长前景和就业前景仍应保持谨慎态度,尤其要对危机给低收入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高度关注。因此会议同意继续采取措施刺激经济以保证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会议同时指出,在经济复苏得到坚实的确定以后以透明和可靠的进程退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二十国集团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金融稳定委员会等共同努力,制定合作和协调的退出经济刺激战略。同时,也承认各国在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的政策、规模、时间和次序上可以有所区别。

但是,倒推历史,高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形成往往与央行此前决策迟钝和偏差相关。格林斯潘时期的美联储长期保持低利率政策促成了美国房地产的畸形繁荣,为本轮危机埋下种子。虽然说目前全球的需求不振对价格形成压力,但作为成本因素的大宗商品价格今年已经出现强劲反弹,有些品种价格甚至创出历史新高。这可能为通胀预期的形成提供条件。

一些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的经济体已经开始把政策重点转向预防通胀风险。8月份以色列中央银行率先宣布调高利率。美林证券国际经济研究主管里卡多巴别埃里认为,这意味着伴随全球危机的退潮,各货币当局的政策方向可能出现变化。但政策调整的不同步趋势,将对各经济体的汇率、资产价格和外贸等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更多的政策博弈出现,进而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变数。

除了货币政策,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同样带来诸多问题。巨额财政赤字短期可能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长期更会影响资本形成和私人消费,从而削弱经济增长的持久力。目前条件下,财政赤字无法依靠加税扭转,只能凭借债支撑,沉重的公共债务将推高长期利率,增加整体经济运行的成本。对此,许多市场人士表示了深度担忧。

尽管“退出策略”已成共识,但真正的难点在于退出的时机和尺度。晚退出,退出不彻底,可能会导致通胀风险加剧,早退出,收缩过度,又可能釜底抽薪,危及复苏进程。这对各国决策者而言无疑是一个两难选择和重大考验。(摘自2009年9月14日《经济参考报》)

相关链接

各方观点

伯南克(美联储主席):美国经济取得足够改进时,美联储将收紧货币政策,以避免通货膨胀加剧。一旦需要收紧政策,美联储可以上调准备金利率,并上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不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有必要维持。

特里谢(欧洲央行行长):欧洲央行在最初设计特别经济刺激措施的同时,已经对退出策略有所考虑。尽早采取必要措施从经济刺激计划中退出相当重要,一旦经济开始复苏,就应该着手这么做,这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复苏。我个人认为退出策略最晚应于2011年实施。

布朗(英国首相):现在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将“损害经济复苏”,支持英国央行(BOE)继续实施财政刺激政策。

施泰因布吕克(德国财政部长):一旦经济恢复开始,退出策略就应该马上实施。在谈论退出策略时需考虑到市场的流动性,如何确保物价稳定,以及使各国政府恢复可持续的财政预算政策。

斯万(澳大利亚财政部长):如果经济环境许可,澳大利亚政府在2010年的预算中有加速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空间。

鸠山由纪夫(日本首相):日本仍旧面临就业方面的压力,目前考虑实施退出策略可能还太早。过早退出刺激策略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损害。

尚迭曼(新加坡财政部长):政府计划在明年的预算案中维持刺激性支出。

亚当·普森(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退出策略涉及层面广泛,有必要加强国际协调,需要从货币,财政和金融三方面着手。宽松货币政策必须回归正常的利率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刺激必须转向让政府预算走上可持续道路的政策,银行担保和政府股权必须退出。相应务实的做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G20领导人必须放弃下述观念,即协调行动的益处很少,每个国家各自采取政策措施对所有国家最有利。其次,重点应放在对政策措施和先后顺序的讨论上,而不是瞄准结果。最后,达成一致的措施应包含务实的措施,而不能试图过早地进行根本改革。

赵中伟(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博士):澳大利亚作出的加息决定出人意料,但同时表明各国的非常规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也预示着世界各国的退出计划不会同步。本国经济的需要依然是各国出台政策的首要考量因素。

各国退出计划的不同步,将对世界经济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第一,退出不同步将会引起汇率的动荡。加息会促使本币升值,汇率相应发生变动,增加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各国不同步的加息动作将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为规避风险,国际资本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将推高原油,黄金等商品价格。第二,将加剧国际资本流动。将助长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泡沫,从而消减了各自货币当局的努力。第三,将抑制国际贸易规模的恢复。率先经济复苏和上调利率的国家可能出现本币升值,从而抑制出口规模的扩大,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慢。

短期来看,美、欧、日、中等主要经济体不会跟进加息。从我国来看,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喜人,但基础依然不稳固,结构依然不均衡,需要政府投资支持。只有在社会投资启动出口回暖和消费持续后,才能判定经济迈入稳健复苏的轨道。同时,当前的物价依然在央行设定的目标区间内。所以,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留意物价发展状况是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动作取向。

哈继铭(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刺激经济措施仍将维持,实施退出机制为时尚早。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统筹考虑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需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因此,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在美国刺激政策退出之前,中国紧缩力度有限,否则只会引来更多“热钱”流入。此外,中国经济复苏尚不稳固,是实施刺激措施退出尚早的另一个原因。(本刊编辑部整理)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政策经济
政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政策
助企政策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政策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