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思考

2009-01-14 08:11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米 盛 文 汝

摘要:要使我国社会更加和谐,必须增强发展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中的“人”应当理解为“公民”。要搞好统筹兼顾,不但需要总结借鉴过去统筹工作的经验,更应当分析牢记过去的教训。转变领导观念和管理作风,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决策科学性的研究,强化职业道德、重塑职业操守,是进行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领导观念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05—0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如环境保护问题、诚实守信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已经严重影响到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了出来。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谐社会”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念的提出,标志着领导改革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很长时期内的发展要实现的一个总的目标。要实现这个总的目标,就必须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实行科学地发展。要实行科学地发展,首先必须具有科学的发展理念。没有科学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发展的过程就难免走许多弯路,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为了发展而发展,人们整天忙于甚至疲于发展,而不能享受发展的成果。

党中央2003年以来所总结提炼出的发展理念,就是需要在各项发展工作中贯彻落实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使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把我国社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更加和谐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条件。社会矛盾丛生,到处充满不和谐的音符,那么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科学的发展。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07年12月1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胡锦涛又强调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同时,他又提出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和平发展(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

概括而言,党中央提出的发展观,具体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发展要以人为本;第二,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发展要全面;第四,各项发展要协调;第五,各项发展要可以持续。

(一)关于以人为本

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要以人为本,这是非常简单的常识。然而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的劳动开始被异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就开始被扭曲。人们一天奔波忙碌为了发展,而发展究竟为了什么,反而搞不清楚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文明,二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从而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本”,即本源、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发展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各项事业发展的落脚点。

对“以人为本”的这种阐释,笔者以为还不够全面。“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是基于阶级分析之上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它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且不说“最广大人民”毕竟没有将“人民”全部计算进去,就是“全体人民”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因为以阶级分析的观点来看,“人民”始终只是指社会成员的一部分,而且许多时候,所谓“人民”仅仅是指“民”而已。从发展的角度讲,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权利和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要使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不断提高。这其中的“人”,不应该仅仅是构成“人民”的“人”,而应该是构成“社会”的“人”,在当代中国,应该是指国家的公民。以这样的“人”为本,将这样的“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发展观,才可以说是恢复了人类社会发展本来应有的方向。

(二)关于发展的要求和方法

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使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并且使其可以持续地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涉及许多方面,要推动社会发展,必须抓住主要的方面,突出一个中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然而,我们的经济发展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发展的成果也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使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全面而协调地发展,努力让它们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是十分必要的。

要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根本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对于这一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都曾有所论述。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就明确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他还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在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时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通过统筹兼顾,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全面而协调地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共识。全国一盘棋,需要对各个地区的发展统筹兼顾。全社会一盘棋,需要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统筹兼顾。各个省市区、各个县市区、各个乡镇、各个村社、各个社会发展部门,各行各业,各自的发展都需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思想很简单,关键还在于践行统筹的能力。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实践在统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要不断增强发展的科学性,不但应当总结借鉴过去的经验,更应当分析牢记过去的教训。

三、实行科学发展的关键

(一)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长期进行科学地发展,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每一个特征都与人直接相关。以这六大特征来衡量当代中国社会,可以说我们的社会离“和谐社会”的距离还非常遥远。要使社会更加和谐,首先必须使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逐步趋于和谐,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则是保持发展的科学性的前提,因为这决定着发展的根本方向。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要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需要,真正把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向人。进行各项改革和建设活动,应该时时处处想到人,着眼于全体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与人为善,与人方便。既要关心爱护人,又要教育引导人。既要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又要真心诚意依靠人民。既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照顾好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要兼顾好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要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转变领导观念和管理作风

在各项发展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班子。实行科学发展,不但需要各级领导决策人员和组织管理人员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具备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他们必须具有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思想和品格,以及守职尽责的职业精神。

作为领导,必须一领、二导。领,就是走在群众前面,主导方向,确定路线,把握速度;导,就是循循善诱,使群众信赖自己,从而紧紧跟从,朝着既定的方向,沿着指定的路线,不断地前进(当然,这“导”之中,还有教育、管理和服务)。在执政为民这个大前提之下,干部要领导群众,领和导是其职责,或者说是社会给他的分工;群众是干部负责所领导者,是干部的追随者。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应该是领导与追随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干部与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维系这种关系的基本条件,是干部自觉履行职责和群众对干部的信赖。干部来自群众而领导群众,群众培养干部并追随干部。领导干部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并非与人民群众异类。因此,领导干部和组织管理人员必须自觉地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伍,而不是高高在上地站在人民群众头上,更不能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否则,实行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只能是句空话。

2008年9月19日,在中央党校举行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胡锦涛指出:当前,“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做计划、作决策,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是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自己的政绩与治绩。“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这样的干部,这样的领导即使能够把发展的科学理论背得滚瓜烂熟、讲得头头是道,我们能够寄希望于他们带领群众实行科学的发展吗?

领导干部具备自觉与人民为伍和主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品格,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科学的发展观念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而了解和掌握,科学决策与管理的能力可以在实践锻炼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而自觉与人民为伍和主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品格的养成,实践证明,仅仅依赖学习和教育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在加强学习和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有关制度的监督和约束,使其能够真正守职尽责。应通过完善有关领导干部的选拔、使用、监督、考核制度,把他们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绑在一起,迫使他们必须为人民群众负责,而不是仅仅对上级负责,从而切实转变领导观念和管理作风,树立守职尽责的精神,形成与人民为伍和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和品格。

(三)加强对决策的科学性研究

党中央提出的发展观是否科学?从理论上讲,一种关于发展的理念或理论是否科学,不能自己说了算。一个观点、一种认识、一套理论,是否是正确的,是否合乎实际,是否合乎规律,也就是说它是否是科学的,首先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讨论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完善理论的过程。其次,要看实践的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科学的发展观应该是关于发展的对象及其发展目的、要求、方法、途径、速度的合乎实际、合乎规律的科学的认识。当然,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已经对这些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其科学性不容怀疑。

不过,忌讳讨论领导观点的缺陷或错误,把研究上层领导观点的错误与不足,当成“禁区”,看成“雷区”,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却是我们国家社会的一个传统的现象。这种恶劣的传统,曾经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比如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只是十分原则性的理念,这些原则性理念要落到实处,就需要在各级领导决策部门做出的各种决策、制定的各项政策以及各种法规中予以准确地体现。因此,加强对决策科学性的研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个关键。

对决策科学性的研究和讨论,事前、事中和事后都应该有。主要应该加强事前的研究和讨论,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及时摈弃其中不符合与违背科学发展的部分。同时,应该倡导研究和讨论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观点。领导干部的言谈常常对决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领导干部的话不可能“句句是真理”。要敢于突破传统的“禁区”,敢于踏过传统的“雷区”,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当前,有的领导干部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搞得有板有眼、轰轰烈烈,但是做决策、定政策时依然我行我素、急功近利,把突出自己放在第一位。为什么这些领导干部的个人意志能够得以在一些地区赋诸实践?这与忌讳批评领导观点和讨论现行政策缺陷的习惯是直接相关的。

只要是在位的领导,就必须予以尊重甚至尊从,哪怕他错了,也要千方百计维护其权威,这似乎也成了官场的一个“潜规则”。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似乎都存在“潜规则”。想的与说的不一致,说的与做的不相同。许多事,可以做但不可以说;许多理,说得通但行不通。因为说与做都是在遵循“潜规则”。要实行科学发展,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就必须取缔各种“潜规则”。

(四)重塑职业操守,强化职业道德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要靠人去实施,发展的结果要促进人的科学发展。或者说,社会的科学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科学发展。社会是由若干个体的人组成的群体,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位置,在一定的位置上为社会做事。理想的状态是:(1)每个个体各得其所,他所在的位置,既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又恰恰正是最适合他的;(2)每个个体在自己的位置上都能够自觉地尽心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3)不同个体的活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结果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社会一直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前进。当然,以我们现在的社会分工机制还不可能实现这种理想的状态。努力达到种状态,应该是实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

作为社会个体,你在你的位置上做你应该做的事情,结果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还是不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这主要是社会分工的责任。你在你的位置上所尽心尽力做的事情,是不是在你的位置所必须而应该做的事情,这就主要是你的责任了。但是,目前我们许多人的岗位责任心欠缺,我们所尽心尽力做的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所在岗位要求的必须而应该做的事情。这与政策和制度的导向有关。目前有许多政策和制度对本职工作业绩都有所忽略,或者重视不够,譬如有关职称评定的政策和主要以职称、职务为据的收入分配制度等,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实行科学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需要充分调动每个社会个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体的创造性。这个积极性、创造性,首先应该是在他现在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因此,树立高尚的职业操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实行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大力倡导安分守己,切实鼓励忠于职守。安分守己是指安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活动范围,做好自己所在位置应该做的事情。虽然具体个体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但只要他这个时候在这个位置上,就应该做好这个位置要求他所必须做的事。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必须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同时尽快改善有关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并从根本上全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使社会各个岗位的责、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使各个岗位的责、权、利相对合理、相对平衡。通过积极的政策导向,切实引导每一个公民忠于职守、恪尽职责,坚决鼓励社会个体在自己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每个人都有信心和热情在自己的位置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充分调动每个社会个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社会个体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李斌.试论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4]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08-09-20.(责任编辑/ 李璐瑶)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