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特点开发隐性德育:增强高职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途径

2009-01-14 08:11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开发高职教育特点

冯 光

[摘要]隐性德育的作用潜在性、载体多样性、影响广泛性、内容实践性、主体自觉性、效果持久性等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形式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开发隐性德育资源是增强高职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途径。形成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隐性德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整体规划富有特色的隐性德育体系;二是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发管理制度中的隐性德育资源;三是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特点,重点开发实践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四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隐性德育 高职教育 开发 特点

[作者简介]冯光(1958- ),男,江西临川人,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大学德育研究。(浙江嘉兴314001)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19-03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职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高职德育低效问题,应该从高职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符合高职教育实际和规律的德育途径与方法。在各种德育方式和途径中,隐性德育更符合高职的特点和实际,因此,在重视显性德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隐性德育,是增强高职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途径。

一、充分利用隐性德育是增强高职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途径

高职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应用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

隐性德育是相对于显性德育(显性德育即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各种校内外的思想教育活动等,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的,是“教育者采取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开展的德育活动,是指在学校的环境里,除正式教育计划之外的各种活动、各种文化宣传、各种规章制度、各种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品德产生教育与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①。隐性德育的形式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的隐性德育,如校园物理(包括建筑)环境;互动层面的隐性德育,如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等;文化层面的隐性德育,如大学文化、校风、班风等;制度层面的隐性德育,如学校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领导风格、管理模式等。隐性德育具有“作用的潜在性、载体的多样性、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实践性、主体的自觉性、效果的持久性特点”②,隐性德育这些特点符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实际,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途径。

(一)隐性德育作用的潜在性与主体的自觉性特点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有利于德育内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一个群体,有着较强的个性特征,突出地表现为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批判精神及较强的反抗性,如对束缚的反抗、对“说教”的心理逆反。

隐性德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其作用的潜在性,以间接、内隐、暗示、非强迫性的方式,潜隐在各种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之中。在隐性德育中,虽然学生获得的信息体验是直接的,但是体验的载体——信息呈现的方式却是隐含的、间接的,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影响,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

隐性德育具有主体自觉性的特点,教师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接受隐藏的信息,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处于一种自觉状态,学习内容及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是其主动选择、主动参与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互融合,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受教育者,每个人都在无意之中受到了教育,又都在无意之中教育了别人,这样的教育情境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隐性德育主体的自觉性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

隐性德育有利于德育的内化。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学生具有归属动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隐性德育的发生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直接相关。暗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进行;二是用间接的方法。当信息以间接的、不易为人们发现的方式呈现时,信息的接受者“在缺乏足够逻辑根据的情况下导致信服地接受所提供的建议”,也就是说,间接的、隐含的方式使受暗示者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思维的批判,而完全受某些心理机制需要的驱动,在没有明确目的、没有自觉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某些信息,这就是人的无意识在发挥作用。比如,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会在归属动机的驱使下,渴求被集体所接纳,在集体中,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受到来自教师及其他同学的影响,这些影响不断地潜移默化,形成了学生特定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

(二)隐性德育影响的广泛性和载体的多样性的特点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同显性德育相比,隐性德育的影响更为广泛,其影响范围可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隐性德育的影响形式包括活动、课堂教学、环境、氛围和物件;影响内容包括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影响空间包括校内、校外;影响结果包括“知”的把握、“情”的生成、“行”的实践等。因此可以说,隐性德育可以使学生可随时随地接受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同时,隐性德育的载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载体包括自然景观、人文环境、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规章制度、网络空间、人际关系、人格魅力等。隐性德育的载体是丰富而多样的,又是分散的、随处可见的。虽然隐性德育的载体不及显性德育的载体密集、系统,但这种分散性和无系统性,使隐性德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隐性德育影响广泛性和载体多样性的特点使其在高职教育中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能促进其更好地发挥德育功能。

第一,隐性德育影响广泛,能够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培养。高职教育极为重视对学生技术(能)的强化训练,课堂教学时数远少于普通高校,其学制仅为三年。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通过增加显性德育课程来加强道德教育,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隐性德育影响广泛性的特点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隐性德育的教育影响较为广泛,在无需增加显性德育课程教学时数的条件下即可广泛发挥德育功能。它可以在课堂教学、学生生活、校内外实训和实习等各个领域发挥其教育功能功能。

第二,隐性德育载体多样能够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样化,有高中生、中专生、职高生、初中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同时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多样性,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也呈现多样化,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必须具备更多的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具体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机动灵活地组织教育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和“按需施教”,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隐性德育载体的多样性、分散性、灵活性的特点,能够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根据高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岗位工作能力培养要求,可利用隐性德育多样化的载体,把德育渗透在艺术专业教学、艺术活动(包括文艺演出、画展等)、艺术环境(教室艺术环境、寝室艺术环境等)和艺术岗位实训中,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德行的培养结合起来;根据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的特点(如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和意志力,好动,不能静心学习,常违反纪律),多开展文学艺术欣赏、练习毛笔字、集邮等活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我控制能力;根据不同的“职业人”要求,把德育渗透到不同的岗位职业实习中,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教育效果。

(三)隐性德育内容的实践性和效果的持久性特点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相一致,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隐性德育的内容实践性的特点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隐性德育涉及人的生活的不同层面,潜隐在人的生活中,内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其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地位较为突出。

隐性德育的效果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学生的德性是德性认识、德性情感、德性意志、德性行为的统一体。德性认识主要通过显性德育获得,而德性情感、德性意志、德性行为则更多的是通过隐性德育获得。

学生通过隐性德育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是自身内化的结果,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的积累过程,其中量的积累过程实际上就是养成教育。然而,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一旦养成,则会成为学生的德性资源,沉淀心底,渗透灵魂,形成稳定心理,不会轻易改变,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隐性德育效果持久性的特点与高职教育的“职业人”培养过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职业性”教育,即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其本质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技术行为习惯,如职业能力、职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思维方式等。职业技术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的培养,除显性课程“知”的教育外,更多的是在环境、职业实训等隐性教育中形成的,这也是一个经过较长时间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的过程,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显然,“职业人”的培养同德性的培养一样,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及培养效果的持久性都具有一致性。

隐性德育内容实践性和效果持久性的特点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使得隐性德育与高职教育可以同时进行,其教育内容相互渗透,其培养过程相互交融,其培养方法相似相济,形成在职业教育中贯穿隐性德育,在隐性德育中进行职业教育的相互促进的局面,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形成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隐性德育的思路

高职院校应善于把隐性德育的特点与高职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开展反映高职教育规律和要求、符合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特色的隐性德育。

(一)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整体规划富有特色的隐性德育体系

隐性德育的实施方式是隐性的,但必须有明确的计划和“意图”。隐性德育的计划是一种远期教育规划,是一种处于意向性、预期性状态的计划。事实上,学校的物质环境如何构建,组织活动的目的,都有一定的意向性;校园文化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为了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要营造出来的,体现着特定的教育思想,蕴涵和预示着学校的办学目的和育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从物质环境到精神环境,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制度建设到精神文化建设,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等,都进行长远规划和设计,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隐性德育体系。在整体规划隐性德育体系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突出隐性德育内容的重点。在构建隐性德育体系过程中,既要考虑隐性德育的全面性,使隐性德育符合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并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又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形成自己的特色,使隐性德育为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比如,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特点,隐性德育的内容可侧重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行为、职业协作精神以及创新品质等方面。

第二,注重构建校本隐性德育体系。所谓校本隐性德育是指在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德育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在学校范围内通过学生无意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德性经验的一切内容或要素。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以及本校学生的特点和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校域拥有的德育资源,构建自己的校本隐性德育体系,形成与其他高职院校不同的隐性德育风格特征。如依托企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可以将本校的德育资源与所依托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构建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本隐性德育体系;区域性高职院校,可以将本校的德育资源与具有区域特色的德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隐性德育体系。

第三,构建“面、块、点”多层次的隐性德育体系。学校在“面”上根据学校的总体实际情况和全校学生的总体特点,从培养目标、学校环境、制度、活动等方面规划设计隐性德育体系;各专业在“块”上根据专业(包括岗位群和岗位)特点和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环境、管理模式、专业活动等方面规划设计隐性德育体系;各班级在“点”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品德实际,从班级环境、班级氛围、班级活动等方面规划设计隐性德育体系。通过构建多层次的隐性德育体系,使隐性德育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并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开发管理制度中的隐性德育资源

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较差,不少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组织纪律观念较弱。因此,开发管理制度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制度载体开发隐性德育资源,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注意把学生管理制度的外在形式(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学生对待制度的态度、方式(内核)相结合,使管理制度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学生在反复遵循制度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础道德心理定式。

第二,管理制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制度本身体现了一种行为态度,制度中关爱学生的态度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其中,管理制度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与激励;管理者要尊重、关爱学生;管理制度的规范要求及其实施要体现公平、正义,保证学生受教育的正当权益;管理制度的设计应体现人文关怀,比如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和安排要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助学奖学金学费减免、就业信息服务和指导制度等要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这些都是无形的教育资源。

第三,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要体现民主精神。让学生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认同管理制度,调动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这一过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隐性德育资源。

(三)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和教育特点,重点开发实践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资源

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育形式较为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具有直观性、情景性和体验性等优点,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开发隐性德育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在实践教学中开发隐性德育资源,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实验教学应加强开放性。实验教学隐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开放的教学条件下,学生自行选题,自主组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等。

第二,全面提高实训的仿真效果。实训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实训中心的仿真教学感悟和模拟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技能和获得对职业岗位的初步认识。为了提高实训的效果,不仅要使实训接近或达到职业技能活动,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创造职业活动的环境氛围,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按现代企业要求,在实训基地建立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等,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讲究效益、勤俭节约以及其他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三,顶岗实习与实习指导相结合。实习是在校外的企业、单位进行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实践训练。顶岗是学生名副其实地顶替企业相应技术岗位的工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为了提高隐性德育的积极效果,必须加强高职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顶岗实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管理、服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最为广泛的隐性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美化物态等物质与空间环境。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大学传统精神,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价值目标和审美意识,从校园建筑物的内涵、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训、校歌到校风、学风、班风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要突出“做人、做职业人,做有文化的职业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现“学以致用”和“求真、求学、求艺、求实、求贤”的精神。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高职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积极组织动员师生参与其中,如学校雕塑、宣传设施等的设计和建设以及种植花草树木,创设寝室文化和教室文化等,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得到劳动和技能的锻炼,还获得情感熏陶。从爱护花草树木、爱宿舍、爱班级出发逐步培养爱学校、爱社会、爱国家的情操。鼓励师生参与校园道路、桥梁池塘、亭台等景观的命名,参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确定及校旗、校徽、校服的设计,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使师生更好地理解、认同并践行校园文化精神,凝聚广大师生,形成团结向上的集体。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围绕专业目标,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成才、成人。

第四,建设民主、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如组织和领导方式民主,校园风气团结向上,师生关系和谐,社团组织气氛高雅,教师人格高尚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

[注释]

①席彩云.隐性德育对高校德育改革的拓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7.

②肖兴国.略谈隐性德育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

猜你喜欢
开发高职教育特点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