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2009-01-20 02:30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实验研究

寇 瀛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综合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者应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

一、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

1. 开放性。研究性教学与接受性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接受性教学有规范的标准、有预期的答案,而研究性教学没有甚至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在研究性教学中,首先是教学的内容拓宽了,不是单学科而是多学科交叉,不是纯理论的而是更重视实践的方面。其次是教学的空间拓展了,不再局限于课堂、学校,而是面向社会,关注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热点。再次是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原有的封闭的教学环境被打破,师生共处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主动的、多元的教学环境中。

2. 综合性。研究性教学是从问题出发的,是调动、综合各科知识的活动,至少是调动和综合运用本学科前后知识的活动,而且常常要求学生去寻找没有学过的知识。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等都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锻炼。

3. 生活化。研究性教学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鼓励协作性学习。研究性教学的问题经常是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中间,经常是生活化、社会化的。这样的好处在于能促使学生养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并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改变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研究性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激起他们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他们在宽松的环境、自己喜欢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更为牢固,从而对探求知识的欲望也会更强烈。

二、小学研究性教学的分类及方法

1. 小学教育中研究性教学的分类

(1)认知理解类教学。它以认识和了解某一研究对象为主要目的,即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条件的确定,有关规律、机理、原理的探究,相关因素和因果关系的认识等研究活动实施教学,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践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2)实践应用类教学。它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即通过对某一设备、设施的研制方案的制定,研究条件的创设与实现,装置的设计、制作与改进,方法和手段的应用选择等活动实施教学,重视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小学教育中研究性教学的方法

(1)问题教学法。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置情景,提供材料,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教师提出问题,或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料证明、理论验证,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问题可以来源于四个方面:课文题目、重点句、疑难、课后练习。

(2)活动体验法。主要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环境,体验人物心态,体验事物发展过程等等。例如在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时,教师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向别人虚心请教。了解现在是什么季节?有什么特点?搜集描绘四季的图片,歌唱四季的儿歌等。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的体验和积累。向大家介绍……朗诵……这样的体验,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培养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

(3)实验探究法。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设置实验目的,讨论实验要求,分析实验对象、条件,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手、眼、脑并用,广泛参与实验操作,动手实验,观察实验,记载实验,分析实验等。

(4)案例分析法。具体来说,就是由教师或学生提供案例作为教学剖析的对象和学生一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象,体验和感悟案例情境,学习、借鉴案例反映的策略,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内化为自己所学知识,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教育中的研究性教学实施模式

1. 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搜集事实→探求解题方法→得出结论→运用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促进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探索的动机。同时为学生选择和提供科学的事实或探索事实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索,经过假设、讨论、归纳等一系列再发现的认知操作过程,寻找问题的解法。(下转18页)(上接33页)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边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也可以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2. 自主研究模式。自主研究模式即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分析资料等。自主研究就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问题涉及的范围较广,可以是学习时发现的新问题,也可以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问题可以来源于自然界,也可以源于社会生活现实。指导教师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更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因此这一模式的实施空间最大、运用范围最广。

3. 课题参与模式。课题参与模式即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学习、探索和实践的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其中接触一些知识,增加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方案,重点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是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小学语文研究课题看,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应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即要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猜你喜欢
研究性实验研究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最酷的太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