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五个环节

2009-01-20 02:30宋厚敦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主导性创设情境

宋厚敦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新课标进一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每个教师应该特别要注意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愿意接近它,并且能态度积极、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学习,效率就自然会高。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学习中,只有产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先导,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如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创设的一种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围绕着这个问题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中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他们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知的倾向,兴趣也要在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非常强调非认知因素“好”和“乐”对“知”的重要作用。为此,他首创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即让受教育者先要在认知上出现冲动,产生求知的动机、需要和欲望,再去启发、引导他。

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学到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创设问题情境对新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形成富有情感的学习行为,并以其自身的情感行为来交流互动,感染周围同学的情感行为,最终达到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活动属于外因,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属于内因,教师的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生是主体。成功的教学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决不是由教师统揽一切,包办一切。毫无疑问,过去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应予纠正。但是,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又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教师的活动看作是无所作为、可有可无的。只有教师的主导性得到正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被引向正确的轨道,取得应有的效果。一提及教师的主导性,有的教师可能又想起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那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主导性。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它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必须由教师加以启发、组织和引导。教师的主导性就体现在对学生主体性的启发、组织和引导之中,这较之“满堂灌”、“填鸭式”的所谓“主导性”来,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二者是无法比拟的。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教师必须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各种信息。信息传递的渠道必须保证畅通,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在教学中顺利的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形成共鸣性情感反应,从而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

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供足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发现,不惟师,不惟书,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而民主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借鉴魏书生凡事和学生商量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设计,修正设计并成为设计的主体。一堂课讲多少内容、讲什么内容、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途径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利于民主意识和独立性格的形成。

四、利用教学媒体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材教”,让课本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从“亲身体验”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从而顺利实现学生非形式化的数学体验这一“数学化”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还要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有益处的。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首先,运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就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其次,运用活动式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最后,是探索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活动氛围,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与时俱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主导性创设情境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课堂教学探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