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若干问题

2009-01-20 09:23张会恒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

张会恒

[摘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是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创新对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通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竞争力,扭转“落后的增长”状态和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处理好自主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关系,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聚集域内外创新因素,激发各因素创新的动力。

[关键词]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008-06

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促进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带动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探索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样板。

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背景与建设意义

(一)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及建设目标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从中央政府的举措来看,正是要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载体,对现存的一些瓶颈和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突破。这一时期的改革将是系统、全面的,涉及范围从经济体制扩展到社会领域,并从关系体制外围和阻力较小的领域深入到牵涉利益复杂、阻力较大的核心环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及建设目标的正确把握对合芜蚌试验区建设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1.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是我国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

我国30多年的改革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的起步阶段(1978年12月-1984年9月),重点在农村,同时进行国企扩权试点,并创建经济特区;改革的展开阶段(1984年10月-1991年12月),重点在城市。国企改革是中心,价格改革是关键,改革向科技、教育领域扩散;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1992年初-2005年6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是制度创新,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攻坚阶段(2005年6月至今),主要标志是当前方兴未艾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国家根据发展改革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解决试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通过局部示范,以点促面,为有效解决面上共性问题提供借鉴。

改革的攻坚阶段之所以选择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为突破口,在于30多年经济改革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层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涌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和转轨大国,同时解决如此多的矛盾,需要在不同的区域,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分解成“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个词进行分别解析。“国家”的涵义。国家体现了试验区所担负的职责和重要地位。试验区不仅担负着促进本地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地区进步的增长极的作用,而且还是国家新一轮改革的先锋试验区,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鉴。“综合”的涵义。“综合”表明了试验区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和广度。以往我国所进行的改革多是单项改革,专注于经济层面。“综合”反映了试验区的改革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还包括如何有效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整体推进。“配套”的涵义。“配套”改革也是由单项改革引发的弊端而提出的,体现了改革的互动性与合作性。配套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各领域改革之间的相互配套,二是选取某一领域为改革的突破口或主要方面,其他方面围绕该领域配套改革。所以“配套”是具有层次性的。“改革”的涵义。改革指明了试验区建设的意义和任务。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打破旧的、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制度。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任务就是进行攻坚式的、先于其他地区的改革,探索新制度实现的途径、方式以及适应性。“试验区”的涵义。试验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空间承载区域,表明进行的改革是有特定的空间地域范围的。“试验”二字体现了这些特定区域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成功的改革将会被应用于更广阔的范围乃至全国,而失败的改革尽管会对试验区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不至于将这种副作用波及全国。试验表明了寻求最佳发展模式的曲折性与探索性。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征主要有三个:先行先试性、综合性和配套性。先行先试性。从改革的过程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一个试验的过程,“试验”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当然,试验就允许有失败,失败的经验、教训,也将作为相关的成果进行积累和总结。如果说经济特区是享有政策优势,那么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则是享有体制优势,这决定了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拥有制度创新的自主权。综合性。从改革的范围和领域来看,以前的改革试验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如今的改革层次更深,利益主体更广泛,涉及社会领域、政府体制、涉外经济、生态环境等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配套性。从改革试验的内容来看,各领域的改革紧密相连,不仅不同领域的改革是相互协调、互为条件的,而且在同一领域改革的内部,也要求不同改革措施之间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可以说改革具有显著的配套性特征。

3.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是探索新的改革和发展模式

在发展型社会的新起点上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要的在于探索新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具体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目标,可以概括为:“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健全化、社会和谐化、环境友好型”。这一目标的设定体现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是一种模式的探讨。每一个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具体区域,因其自身禀赋的差异,又会有其具体的建设目标。但是总的建设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推动安徽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正是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

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充分发挥合芜蚌科技产业资源优势的现实要求,更是推动安徽跨越发展、加速实现崛起的战略举措。

1.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背景

安徽之所以设立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推进自主创新是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自主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欠发达地区寻求突破与跨越的根本途径。安徽不断地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战略任务,并在2008年10月召开了全省推进自主创新大会,对全省的自主创新和试验区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从建设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到建设合芜蚌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再到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安徽,全省形成了依靠创新实现崛起的清晰战略思想,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后发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型产业高地和自主知识产权高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

(2)安徽具有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基础

安徽的创新资源比较丰富,聚集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40、41研究所,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通用机械研究所,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蚌埠玻璃设计院等一大批高层次的大学和科研单位,它们已成为各自领域自主创新的骨干。合肥是我国除北京以外国家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产业领域涌现T--大批包括奇瑞、科大讯飞、海螺集团、丰原集团、安徽环球药业股份公司等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

(3)国务院已经批准的几个“试验区”缺少自主创新这个主题

我国目前有7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5年6月21日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力争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6年明26日设立的天津滨海新区,重点推进金融、土地、行政体制三大改革;2007年6月批准的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批准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5月6日批准的深圳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有不同的主题定位,但惟独缺少自主创新这个主题,应当说这是安徽的机遇。

2008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明确提出“安徽教育资源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后,安徽省及各地、各部门对自主创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把推进自主创新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深入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关于“在自主创新上要有更大作为”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了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设想。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正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充分发挥合芜蚌科技产业资源优势的现实要求,更是推动安徽跨越发展、加速实现崛起的战略举措。

2.安徽选取合芜蚌三市作为试点城市的主要原因

(1)实现安徽的均衡发展

合肥是省会中心城市,是全国惟一的科技创新型城市,是科技部支持的重点;芜湖是沿江的龙头城市,在改革、开放、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面,芜湖的奇瑞是公认的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蚌埠是皖北地区“两淮一蚌”重工业走廊的一个分支,在全省发展的大格局当中凸现了区域领头羊作用。2008年年初,由于当时合肥已经是全国惟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所以安徽想借这个平台,加上安徽省第二大经济城市一芜湖一起以自主创新的名义申请国家的支持。考虑到“政治和经济平衡,考虑到北部城市的利益”,后来又加入了安徽北部重镇蚌埠。通过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纽带作用,把三个板块的中心城市串在一起,把全省统一起来,这是统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战略,同时也是对安徽省情深化认识的结果。

(2)三市的科教资源丰富

合肥、芜湖和蚌埠三市创新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为开展试点提供了基本的依托。截至2007年底,合芜蚌试验区拥有高等学校69所、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3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8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4个、博士后流动站27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9个,分别占到全省的68.5%、56.8%、37.8%、81.8%、95.6%、58.7%和55.9%。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45.3亿元,占全省的62.2%。

(3)合芜蚌是安徽三个最大的“增长核”

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增长极”,而”增长极”的作用需要“增长核”来激活。在安徽,合芜蚌三点串一线,是三个最大的“增长核”。安徽省省长助理、创新办主任花建慧分析认为,“合肥是省会,是安徽最大的中心城市,芜湖是皖江经济带的龙头,蚌埠是淮河经济带的龙头。合芜蚌三市就把整个安徽省统领起来,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发挥合芜蚌中心带动加典型示范的作用,对安徽全省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3.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义

(1)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自主创新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能以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

(2)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欠发达地区在赶超过程中基本上都走的是渐进性模仿创新之路,最终沦为发达地区和成熟技术的加工厂和“殖民地”,根本无力与发达地区进行竞争。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利用新兴技术提供的机会,在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性成果,获得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控制,从而摆脱对外的技术依赖,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是扭转“落后的增长”状态的关键

安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的增长”状态的症结在于实施简单化的梯度推移战略。梯度转移理论确实反映了经济技术区域推移的一般现象,但对不发达地区是充满陷阱的,即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出去的是衰退的、落后的、淘汰的产业、技术和产品,这种转移过程始终解决不了低梯度区的落后状况。可见,这种“落后的增长”的根源,在于落后地区的经济结构长期低度、落后。扭转这种“落后的增长”,最终要靠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跃升来解决。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虽然也能逐步地提高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但只能永远地落在发达地区后面。

(4)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是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自主创新之所以能够使后来者获得超越动力,在于自主创新能够摆脱原有技术轨迹,取得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而一项突破性创新发生时,往往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关联逐渐传导,产生链式反应,促进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群,从而使后来者在新的产业领域获得先发优势。安徽作为技术落后地区常常陷入“技术引进的陷阱”,即“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循环往复过程。自主创新可以在通过技术引进获得较丰富的技术积累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一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进而形成“引进一消化一吸收一创新”的良性发展模式。

(5)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对全国提供借鉴和示范

合芜蚌试验区通过建设和发展,可以在跨越式发展中探索一条符合区域特色的崛起之路,进而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借鉴和示范。合肥、芜湖、蚌埠作为中西部地区中等规模的新兴城市,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体制机制等带有中西部地区的普遍性特征,在自主创新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以合肥、芜湖、蚌埠为中心,开展自主创新试点,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_定的示范推广意义。

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现状

(一)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皖发[2008]18号)上,下面简述之:

1.主要目标是实现“两个突破、两个提高、四个翻番”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近几年,要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等翻一番以上;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百亿元级新兴产业、千亿元级支柱产业和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群体、研发群体、创业(风险)投资群体以及中介服务群体。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全省自主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再经过几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型人才高地、创新型企业高地、创新型产业高地;合肥、芜湖、蚌埠市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主要内容是全力推进“六项改革”、实施“六大工程”、抓“三体”建设

推进六项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包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包括: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创新载体建设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试验区建设要抓“三体”。包括:抓创新主体,着力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抓产学研一体,着力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抓创新载体,着力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基地的作用。

为推动保障试验区的建设,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安徽省政府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试验区各类项目资金、资助、奖励等支出,还从2008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

(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工作进展及成效

省直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创新大会精神,研究制定支持试验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召开后。省直相关部门按照大会部署,结合自身职能,积极贯彻落实省委17、18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支持试验区建设的具体措施。例如: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教委、省地税局、省民政厅、省人事厅、省经委、省国土厅、省委组织部、省银监会、省信息产业厅、省统计局、省农委、省司法厅、省公安厅、省建设厅、省质监局、省政务公开办、省法制办等部门都根据自身工作职责,提出了支持措施。

合芜蚌三市认真贯彻创新大会精神,研究制定落实试验区建设的具体措施。三市先后召开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成立专门的办事机构、颁布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制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及时兑现自主创新资金、完善自主创新项目库、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抓一批大项目建设。

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的成效主要有:

1.高新技术产业陕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2009年1-5月份,合芜蚌三市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快速增长,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59.1亿元,增加值243.9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6%和24%,占全省的57.2%和57.6%。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占全省比例较2008年底提高了7.6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当月实现工业总产值190.21亿元、增加值55.91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月增长9.4%和16.6%,工业总产值增幅比全省增速快了4.6个百分点。合芜蚌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作用进一步凸现,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电子信息、公共安全、光伏、生物质、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快速推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2.自主知识产权高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09年1-5月份,合芜蚌三市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56.7%,占全省比例为56.8%;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66.5%,占全省比例为62.7%。三市专利授权量增速高于全省16.5个百允点。在合芜蚌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下,全省专利申请在全国的排位较2008年底上升了3位,居全国第12位(1-4月份);专利授权同比增长了50%(1-5月份)。在国家首批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中,安徽省有9个产品入围,其中合芜蚌三市有7个,占全省的77.7%。

3.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创新和发展后劲更足

自2008年起,省财政设立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支持合芜蚌三市自主创新。目前,2008年5亿元资金已全部到位,2009年已到位资金3亿元。2008

年,合芜蚌三市财政科技支出达10亿元,财政科技投入占三市财政支出的比重达2.8%,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2009年,三市预算安排财政科技投入10.03亿元。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有效地拉动了全社会的科技投入,2008年,三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50亿元,占全省的50%以上;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1.9%,比例高于全省O.8个百分点,接近长三角区域2010年研发投入占GDP比例2%的发展目标。科技创新投入的快速增长为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4.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带动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合芜蚌试验区启动建设以来,安徽省共争取国家科技计划经费支持近10亿元。同时加大了省级重大专项实施力度,2008年共安排项目256个,资助经费1.62亿元,带动企业投入23.5亿元。在国家和省支持的科技项目和经费中,70%以上集中在合芜蚌三市。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成果。例如,在节能环保汽车研发方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开发出BSG混合动力车.安凯纯电动客车进入商用化阶段。在机械装备研发方面,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开发出符合本土汽车发展的技术及装备,合肥通用特种材料设备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联合破解了关键特材压力容器设备制造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将在合肥形成全国最大的特种材料设备制造基地。节能减排研发方面,海螺集团完成了纯低温余热发电智能化集散控制系统(DCS)等的开发,并应用于实际生产。

三、促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先试先行,树立安徽样板

如果说之前的改革可以更多地依赖其他城市或地区的经验,那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更多的要靠自身的制度创新,并对其他城市和地区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因此,“试验区”可以大胆假设,小心试验,不怕失败。“合芜蚌试验区”要产生自主创新的经验,成为综合配套改革的样本。

建设试验区就是要敢闯敢试,错了改,对了坚持,试验区关键在“试”。要针对制约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拿出一些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努力把试验区打造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示范区。

为此,就要求试验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试验,突破条条框框。解放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也是新阶段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新阶段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与过去的改革相比,除了观念上仍需解放之外,还有改革开放30年来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复杂利益关系的协调。在一些地方,行业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问题比较突出,成为掣肘改革的重要因素。因此,新阶段解放思想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比改革开放初期更重。

(二)处理好自主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关系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统筹城乡、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互动的试点格局。尽管各个试验区的突破点相异、主题不同,但立足点都是为了通过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因此,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一定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制定战略和规划,正确处理好自主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关系。也就是说,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包括两部分有内在联系的内容,即“自主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验”成功的保障是综合配套改革,目标是以自主创新为突破点实现安徽的跨越发展。因此,在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不应该只重视自主创新而忽视综合配套改革,只重视技术研发而忽视机制体制的创新,只重视自然科学作用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在其中的地位。

从地方政府和企业看,更强调“自主创新”,尤其是往往希望通过申报成为创新型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来获得上级政府的政策倾斜、项目和资金支持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试验区”仅仅理解为“要钱要政策要项目”的机会,就很难实现“综合配套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实现不了以“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目的。

(三)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既要重视原始创新,更要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重在“自主”,即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自主”所寻求的是技术自主,而不是技术自立,是在开放的背景下自主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和进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而不是摒弃外部优秀技术资源,自我封闭。

在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上,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更加重视技术引进,而不要过多地去谈自主创新,因为追求自主创新的结果可能在经济上是不值得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不尽早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就会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还是落后”的陷阱,更何况经验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引不进来的。从长远和更宏观的角度看,未来的“补课费”更大,甚至可能永远被“锁定”在低端位置,造成更大的危害。这才是最大的“不经济”。其实,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缩小与技术先进国家或地区在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而缩小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如果对引进技术只限于使用,而不消化、吸收,并进行创新,那么将很难缩小差距。因为再先进的技术都会随着更为先进技术的出现而落后。只有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进行创新,才有呵能缩小差距。因此,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形成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才是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

(四)聚集域内外创新要素

合芜蚌建设要以集成产学研之力聚焦国内外创新要素,以聚集国内外各种创新要素促进重大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以自主创新引领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以综合配套改革保障自主创新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但是,对三市来讲,试验区建设仅靠自身力量、自身资源还是不够的,必须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空间,要在推进招商引资、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构建创新型企业和人才高地等方面,拿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要建立吸纳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的制度和机制,努力创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和优秀创新型企业家人尽其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五)激发驻皖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的动力

加快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是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从合芜蚌创新区中培育和生长出一批新兴产业主体,它们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导支柱产业,安徽的产业结构也将由此实现优化升级。安徽拥有百余家国字号科研院所和一批省级研究机构,以及近百所高等院校,是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但是,目前由于多种原因,除少数院所产业化项目做得相对较好外,其他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的动力不足、数量较少。这一问题应尽快解决,应建立激励机制,激发驻皖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的动力。

(六)加强“综试区”改革的总体规划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应提供一个顶层设计。要在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各自考虑本市的改革,以充分激发各地改革动力、创新激情的基础上,将三市的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整合起来考虑,制定总体规划。规划既要考虑重大项目建设、创新要素、创新型产业、产学研结合、自主创新及综合配套改革之间的关系,又要具体规划它们各自的发展问题;既要研究三市“综试区”的个性问题,也要考虑整个“综试区”的共性问题;既要研究三市不同产业的自主创新,又要分析自主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的成果在区际间的扩散和示范作用的发挥。

(七)选择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要定位在技术的前沿

从技术创新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研究创新型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发展规律以及创新型产业的空间扩散路径和机制,充分利用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在对已有产业及传统产业加速技术创新外,更要集中各种资源着力于跟踪正在开始的第五次科技产业革命的潮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有规模的研发,把科技创新的方向定位在支撑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需要之上。并且要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抢时间,争速度,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尽快使这些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产业龙头,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