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小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中小学“教育家型校长”成长

2009-01-22 08:48张兰春
中小学校长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家办学内涵

张兰春

一、关于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中小学校承载着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基本任务的伟大使命和光荣责任。要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利完成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中小学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和完善学校发展模式,大力促进自身的内涵发展。

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的特征,学者们已经进行了不少探讨,如郑金洲教授提出,相对于规模发展,内涵发展是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展,内涵发展是精细发展;相对于同质发展,内涵发展是特色发展;相对于模仿发展,内涵发展是创新发展。回顾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展望中小学校所承载使命和任务的实现目标,我认为,重视学校内涵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反映方式,内涵发展与传统的所谓“外延发展”模式既相联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从学校发展的目标、途径和动力机制三个角度,可以把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的特征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内涵发展意味着学校要切实遵循和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坚持以育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坚持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统一。这与将学生视为被动教育对象,以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批量培养,侧重以知识积累为基本目标的传统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模式存在较大的区别。

其次,内涵发展意味着学校要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形成办学特色作为学校工作重点,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优质教育才能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只有特色教育才有可能引导和塑造学生的鲜明个性。这就要求学校将发展关注点转向学校内部来,转向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上来。学校应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个性化的成长指导、富有特色和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来使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转变为真实的课堂行为和师生交往行为,以转变人们常说的“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的教育悖论现象,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第三,内涵发展意味着学校要提倡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主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存在自上而下政策驱动的特征。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经费投入、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举措,都是中央和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公共教育政策来推动的,学校发展受到外在因素的驱动和影响。这种发展模式在基础教育初级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和高效率的。但它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学校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不够,改革创新的动力不足,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等。与这种发展模式相比,内涵发展强调学校的发展应该在师生共同“愿景”的激励下,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围绕学生成长目标,自觉而富有创造性地推进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和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这是一种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自主发展模式。

在上述三个基本特征中,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质量提升和特色打造是实现学生发展目标的基本途径,自主发展是实现学生发展目标的动力机制。围绕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基本任务来说,中小学校还面临许多制约内涵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是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问题。基础教育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是一致的,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是富有个性和特色的。要促进特色发展,学校首先应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合理的学校发展定位。但目前,许多中小学校缺少明确而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千校一面”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甚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胡锦涛总书记近两年来先后视察了北京庞各庄镇第二小学、北京巨山学校(民办学校),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科学定位和特色建设的鼓励和支持。然而,办学理念的提炼和办学特色的打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需要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进行艰苦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二是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对教育工作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校实现内涵发展,根本上要依靠一批教学能力强、师德高尚、教风严谨的骨干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师资整体水平得到了重要提升。但是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教师队伍质量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这将制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影响高中阶段教育的高质量多样化发展。当前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能力提升压力较大;二是研究能力薄弱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师德师风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研究能力是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师德师风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基础和根本保证,需要三位一体,统筹给予关注和提升。

三是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问题。各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较大的优化和提升。但是,就整体而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还较为普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调动和发挥仍然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如何使新课程改革适应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目标与满足社会及家长期望目标之间的协调实现,这是需要中小学校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是教职员工积极性的调动问题。要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需要充分依靠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在提倡“以人为本”、强调规范管理、推行绩效工资制等新的情况下,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员工进行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关乎学校内涵发展目标实现的动力机制问题。

五是一些具有地区特性的重要问题,如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弟学校教育与管理问题等。

二、中小学校的内涵发展呼唤“教育家型校长”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中小学校长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实现中小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成千上万个心怀崇高教育理想、具有独特鲜明的教育理念、勇于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杰出校长。在此,深入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家办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指导新时期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温家宝总理较早一次谈到“教育家”,是在2003年庆祝教师节的谈话中。温总理指出:“教育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在全社

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近年来,温家宝总理又连续几次谈到“教育家办学”的问题。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2007年3月5日,温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当谈到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建立相应的制度时,他再次强调:“……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2009年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话时更进一步指出:“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张伯苓是个教育家,他宁可做校长,不当部长。毛主席讲,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和教师。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更需要大批的教育家,他们同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家办学的讲话发表后,引发了社会有关人士的热烈探讨,不少教育研究专家也纷纷发表了见解。但是,相比社会上对教育家的热烈讨论,实践一线的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对“教育家”的提法却较为谨慎。在我们最近组织的一次参训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局长座谈会上,不少与会者认为:“教育家”的要求很高,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做一个称职校长已不易,做一名教育家太难。因此,应首先提倡成为一个称职校长并争取成为优秀校长,但慎提“教育家”或“教育家型校长”。为什么社会不少领域成“名”成“家”的现象很普遍,但教育界公认的“教育家”却很少?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教育界对“教育家”的标准和要求坚持较高的追求,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我国“教育家”偏少、“教育家”成长环境有待改善等现实问题。

对此,我们应该全面辨证地看待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家办学”的讲话精神。温总理多次谈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倡导教育家办学,这是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学校办学提出的一个时代命题。根据温家宝总理几次谈话的背景和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需要,我认为,对“教育家办学”的内涵可以做两个层次上的理解:首先,它是温总理对我国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目标的一种期望,希望能培养和造就一批成为教育家的校长,或者说教育家型校长。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家”是校长职业发展的一种长远目标。其次,从更现实的意义上来说,教育家办学更强调一种过程,它是温总理对校长办学治校活动的一种要求,即希望校长以教育家的精神来引领办学治校,按照教育家的办学标准来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本质上,教育家办学就是要求校长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以系统的教育思想和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家”作为校长职业发展的楷模和努力方向,社会各界应该支持和鼓励“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营造良好的“土壤”和环境;“教育家办学”作为一种现实的办学治校活动,校长们应该自觉遵守教育规律,以教育家精神激励自己,以教育家办学标准解决实际问题、追求教育理想、促进改革创新。

对于“什么是教育家”或“哪些是教育家的标准”,研究界讨论很多,不一而足。尽管没有定论,但教育家至少有两条基本标准:一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或理念;二是能将教育理论付诸改革创新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袁部长在最近听取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巡回指导组工作汇报时指出,学校的科学发展,教育的科学发展要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民意。基于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考察,结合优秀校长成功办学实践案例的研究,我认为,要有效破解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小学校长应在如下六个方面提升和发挥自己的办学治校能力,努力成为一个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管理专家。

一是具有鲜明独特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学校由内而外的自主发展、富有个性的特色发展以及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都需要校长以一种鲜明独特的教育理念来勾勒学校发展“愿景”,引领众人的一致行动。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校长还应该围绕这些主张建立起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同时,优秀的校长应满怀对师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执著追求。只有热爱培养人的工作、热爱孩子、热爱年轻人,并且对教育培养人的价值和功能抱有坚定信念,校长才能超脱功利诱惑和世俗羁绊,心无旁骛,潜心投入教育事业。由教育思想、教育理想、爱心、责任心等凝聚而成的人格魅力,将使校长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和追随的“思想的领导者”,对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召作用。相反,如果一个校长人云亦云,追随潮流,或热衷于政策诠释,追求政绩指标,那他就产生不了自己的思想,学校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和自主发展。

二是具有较高的政策素养和政策执行力。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政策将继续对中小学校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校长较高的教育政策素养是提出和形成独特教育理念的必要前提和保证。校长只有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开阔的认识视野,真正熟悉教育政策和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政策,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学校的改革创新举措得到有关政策部门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学校内涵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否则,学校改革创新就有可能偏离政策要求,或者是被政策束缚了手脚。

三是具有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坚韧毅力。要成功解决制约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的诸多问题,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校长不仅要能提出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使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得到贯彻落实。落实教育新理念、新思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模式的过程。因此,校长要敢为人先,勇于实践。当改革创新面临困难时,还要能够摆脱干扰,克服不利因素。要真正形成和成功实践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往往需要校长在一所学校探索比较长的时间,或在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几个学校连续进行教育实验和实践探索。这就需要校长不仅要敢为人先,而且要能甘于寂寞,坚持不懈。当然,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为一些优秀校长提供较长的任职时期,为校长的成长提供宽松的时间和环境。

四是具有较高的课程领导和教师发展指导能力。在各项具体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中,课程领导和教师发展指导是中小学校长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内容。校长要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各种课程专业知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带动相关人员进行课程规划、课程发展、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切实改进学校的课程

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同时,校长要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注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使学校逐步涌现出一批专家型的优秀教师。要成功进行课程领导和教师发展指导,校长首先应该是某一学科和课程领域的研究专家和教学名师。只有自己懂得课程、精于教学,校长才能理解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把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也才能有效地领导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五是具有以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为目标进行管理制度设计的能力。对于学校的改革创新目标来说,校长的思想引领和人格熏陶是一种“软”的影响力,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行为准则是“硬”的约束力,二者不可偏废。校长不仅要有新思想、新理念,并以身作则践行这些思想理念,而且要有能力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学校实际,通过一个民主的过程,设计出一套反映个人治校理念并有助于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制度。

六是具有良好的社会沟通与资源整合能力。从实践一线校长的反馈情况来看,当前中小学校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管理要求还是比较多的,有时还会因为某些突发事件而面临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因此,现阶段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外部“生态环境”是较为多样和复杂的。这种状况是由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特定时期和经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决定的,短期内难以改变。这就要求校长不能只关注内部改革创新,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沟通政府、家庭和社会等外部关系及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这既是为学校内涵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需要,也是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上述对校长素质能力提升目标方向的看法,只是一些初略的探讨,仅给各位校长的职业发展和办学治校活动提供一种参考。对“教育家”素质能力结构的理论界定,更多应由研究者来推动和完成。对各位校长来说,与其拘泥于对“教育家”的争论,或过于自谦而避谈“教育家”,不如身体力行,投身实践。在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有许多中小学校长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涌现了不少具备教育家素质能力的杰出校长或者我们所说的“教育家型校长”。当前,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要求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校长按照教育家精神和教育家办学标准来推动学校改革创新。校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教育家形象和素质能力要求的理解,结合学校和个人实际,提炼出自己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寻准突破口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只要每位校长都从学校的实际问题抓起,从现在做起,从教育和管理细节做起,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经过认真而持久的努力,我国一定会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中小学校长,并在其中成长出一批出色的教育家,中小学校的内涵发展也会由于这些校长的实践探索而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教育家办学内涵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颜回之乐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琴童》顾问阵容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阅读教育家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