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资政新篇》的历史本来面目

2009-01-25 07:41蔡长春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09年12期
关键词:资政洪秀全太平军

蔡长春

必修I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节对《资政新篇》是这样评价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这是当今历史学界的主流评价,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观点。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多地了解《资政新篇》,本文结合《资政新篇》发布的背景和内容,对《资政新篇》作一全面而客观的探讨。

1859年4月22日,洪秀全的堂弟洪仁玕回到南京。他“原意只欲到京奏明家中苦难,聊话恩荫,以终天年”。大大超过他期望值的是,“我主恩加叠叠”。20日内,这个未参加造反打江山、未立寸功的人,三级跳地由干天福而干天义而干王、军师。洪秀全还特意在天父台举行仪式,让洪仁玕登台受印,向全体官员宣布,大家都要受洪仁玕节制。洪秀全让洪仁歼登台拜相,成为第二号人物,自然引起太平军“老兄弟”的不满,大家都等着看他到底是什么货色。但是,“封过之后,未见一谋”,“两月之久,一事无谋”,这必然引起“老兄弟”们议论纷纷。有的将领,干脆直接将他一军,“具禀求教用兵之法”。在这种十分尴尬的情况下,洪仁玕不能装聋作哑,洪秀全也亟盼他赶紧露一手,以平众议,以服诸将。于是洪仁开以姬旦(周公)辅助姬昌(周文王)的架势,写了一万余字的《资政新篇》,送交洪秀全。后者看过,马上批准“刊刻颁行”,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消解“老兄弟”的不满与非议,为洪仁歼树立威信,显示自己知人善任。

《资政新篇》包括“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被一些专家大加称道的“法法类”,这部分占全文一半以上的篇幅。它以洪仁玕在香港居住多年的见闻,谈他所知道的外国情况,特别赞扬英、美,对法、德、俄、日等国也作了简单的描述。它盛赞英、美“立法之善”、“技术精良”,提出发展和改革经济、政治、社会设施的建议29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交通邮电方面,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兴邮电以通文书;二、财政金融和商业方面,兴银行、兴宝藏(矿藏探探),兴省辟县钱谷库以给官员发俸值,兴引进外国保险事业,兴市镇公司;三、政治方面,兴乡官,兴乡兵,罪人不拿,兴各省新闻官以便天王察众官民之忠奸善恶,禁私门请谒(走后门)以杜绝卖官鬻爵;四、社会改良方面,兴士民公会以互相帮助,兴医院以救济疾苦,禁止溺婴,禁止贩卖人口。禁酒和鸦片,禁寺庙道观,禁演戏,革除阴阳八卦,铲除九流惰民,设丈量官,办盲聋哑院,兴鳏寡孤独院。这些是洪仁开在香港及上海目睹耳闻及看书读报之所得,适当结合太平军占领区的情况,提出的一些看法,包含了不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仿效。它比起清政府的陈旧落后制度有许多进步之处,更不用说太平军的军、政、(邪)教合一的奴隶制度了。

《资政新篇》以是否信奉天父上帝、天兄耶稣为唯一标准,赞扬英美强盛,贬斥“马来邦、秘鲁邦、澳大利亚邦、新嘉波、天竺邦、前西藏、后西藏、满洲皆信佛教,拜偶像,故其邦多衰弱不振而名不著焉”。任何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与宗教信仰也往往有潜在关系。但是,以信什么教作为唯一原因则是片面的。至于将中国的西藏、蒙古、满洲(东北)作为外国,就非常荒谬了。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洪仁王于讲到英、美、瑞典等国时,特别在末了写明有哪些人“与弟相善”,甚至连“忘其名”的也列了上去,显然有挟洋人以自重,向太平军将领炫耀的意思:瞧,我与这么多洋人“相善”,需要时可请这些洋人来帮助,你们能吗?还不服气吗?洪秀全之所以马上批准刻印,前已说过,是为证明洪仁玕见多识广、谋略出众,从而证明他破格提拔洪仁歼为第二把手是多么英明正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针对各地太平军自立山头,《资政新篇》开头就提出“本末强弱”的问题,既而主张“权归于一”、“强本弱末”,也就是要天王高度集权,同时还反对诸将领“结盟联党”,如果兴车马,有“朝发夕至”的火车就不怕各地将领叛乱了。被内讧搞得心有余悸,对某些将领不大听指挥而多有疑惧的洪秀全,听了以上这些很是受用。至于与洪秀全所想所做不同或相反的,除明确批示不可行之外,几条未批的,甚至点头称“是”的,在他看来随时都可以不认账或取消。

《资政新篇》既然只是洪仁开“以广圣闻”的奏章,又是完全没有实行的条件和可能的空谈,而诸将对洪仁玕也很不信服,所以它虽然旨准刊刻颁行,但包括李秀成在内的将领都不屑一顾。很可能、真正从头到尾读过一遍的,只有洪秀全一人。而洪秀全,除了在两条建议上写了“此策现不可行”之类明确不赞成的批示外,也只是作为参阅资料刊发,连洪仁歼自己在回答外国记者问时都只是说“已蒙旨准刻印”而已。并不是必须实行的政策文件,更谈不上是什么“政治纲领”。到1862年又重新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将《资政新篇》取消和否定了。于是,《资政新篇》不过是洪氏兄弟彼此出于一时需要而产生的一纸空文。

那么,这纸刊刻颁行过的空文,是不是中国最早介绍外国的“伟大文献”,它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意义如何呢?首先,它是比较早地多方面介绍国外资本主义社会的文献,并且建议洪秀全参考实行,应当给予必要的肯定。在太平军占领的南京,这个极其封闭、蒙昧的小朝廷里,它无疑是一个突出的异数。但从整个中国来看,却又不能忽视此前的一切而拔高它。早在1839下半年或1840年,林则徐就让人将英国慕瑞(Hugh Murray)1836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编辑为《四洲志》,于1841年刊刻出版。此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外国的地理和历史。但林则徐不以此为满足,他请好友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广搜博采,于1842年出版《海国图志》50卷,1847年增补扩充至60卷,1852年再扩为100卷。取材由远及近、内容丰富、篇幅宏富,影响很大。有当代学者称之为“划时代的撰作”,是恰当的。还有,梁廷楞1846年完成的主要介绍美英和基督教情况的《海国四说》,徐继畲1848年完成的地理著作《瀛环志略》,也是较早介绍外国情况的著作。论时间先后,《四洲志》、《海国图志》比《资政新篇》早十几年,论内容,《四洲志》的宽度和系统性,《海国图志》的丰富充实,岂是《资政新篇》所能望其项背的?可是,《资政新编》却被炒得没完没了,成了近代史上一块似乎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别的几部书,则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甚至长期被冷落、掩盖。这种极其明显的反差,原因甚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突出《资政新篇》,印证洪秀全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20世纪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许多历史论著中,如此做法,不过家常小菜一碟。林则徐仅仅因为奉命去镇压太平军造反在路上病逝,便横遭辱骂。魏源虽没有得到应有的宣扬,但也没有被批倒批臭,就算是很幸运了。

最后,应当说起一个人——容闳。他是广东中山人,1847年从澳门去美国留学,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他回国后,曾到南京向洪仁开提出新政建议。毕竟,他对英美社会、西方真相了解的广度深度,都是洪仁玕所不能企及的。但他目睹太平军在南京的所作所为后,死了心,拒绝留下来做官。这还不算,1863年他还受曾国藩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购买机器;此后,又通过江苏巡抚向清政府建议组建合资汽轮公司;选派儿童出国留学(因此被称为“留学生之父”);开采矿山;禁止教会干预百姓诉讼,等等。显而易见,他想对中国有所贡献,在野蛮反动与落后腐败两者之中只好选择了后者。他的选择,有助于人们看清“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洪秀全是什么样的人物。

猜你喜欢
资政洪秀全太平军
扶贫·扶志·扶智
洪秀全为何承认“下凡”
从咨询到资政
徐继畬视野中的太平军在山西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漫谈史学初体验
近代早期先进人士的复兴中国梦之路
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资政新篇》评价内容引发的思考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
清末绍兴知府廖宗元死亡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