撖建平 在沙海中酿造生活的美酒

2009-01-25 05:25张永亮
绿色中国 2009年11期
关键词:汉森建平沙漠

张永亮

滔滔黄河,造就了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格。

浩浩大漠,孕育了他心系故土、改造家乡、惠及百姓的胸怀。

他习惯于逆向思维,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之不敢做。他自幼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亲眼目睹了茫茫沙漠给家乡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走上工作岗位的他,又一直供职于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奇沙漠和毛乌素沙地重重包围之中的乌海市。

从西伯利亚,从巴丹吉林,席卷而来的沙尘暴。乌海市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恶劣自然环境,使他逐步萌生了向沙漠开战的坚定信念。

他,不相信沙漠是“地球癌症”的消极定论。他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是经得起检验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他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实践这个理论,验证这个理论。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官下海,放弃了为多少人钦羡的县处级领导岗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他所选定的荆棘丛生的经营沙漠的征程。他就是内蒙古汉森公司董事长撖建平。

敢为天下先

撖建平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他说:“沙漠是可以治理的。问题在于对沙漠治理的定位。必须彻底打破单纯的防沙治沙、造林植绿,为治理而治理的思维定势。在我这里,治理沙漠既是目的更是手段,必须在沙漠绿起来的同时,让沙区人民富起来。经营沙漠才是我毕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撖建平的具体设想是,发展沙地葡萄,进行酿酒加工,发展沙漠葡萄产业。

按照常规,实现这一设想的路线一定是,先治理沙漠,种植葡萄,然后运作加工酿酒。可撖建平完全逆势而为,在起步治理沙漠的同时,就在工商部门注册了酒业公司,并立即开始了加工设备的引进和安装。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

“第一,背水一战。第二,提高效率。”

那是2001年,撖建平与他的胞兄撖生平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风口处,选定了3000亩流动沙地,作为经营沙漠发展沙地葡萄的第一块基地。

一场对沙漠的攻坚战,在一片怀疑声中打响了。多少台机具推平的沙丘,一场狂风,代之而来的是比原来更大、更多、更高的沙岭。几十名民工头天扎制的草网格,第二天早晨起来早已被流沙卷得无影无踪。对此,撖建平泰然自若:不管它,再来!

被狂风堆起的沙丘,上机具再推;推了再起,起了再推!被沙浪卷走的草网格,卷了再扎;扎了再卷,卷了再扎!

几个回合下来,沙魔终于被制服了。在浩瀚无垠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破天荒地出现了一块面积达200公顷的人造绿洲。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进军沙漠的第二站,撖建平又选择了地处乌海北郊,对乌海生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的风积流动沙地。经过近三年时间的苦战,昔日桀骜不驯的万亩沙海,一跃成为集防风固沙、苗木栽培、果品提供、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葡萄园林。

今天,汉森公司镶嵌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10000多亩葡萄基地,已经果实累累。当人们不无惊奇的要撖建平介绍经验时,他却异常平静地说:“我没什么经验,是钱学森院士发展沙产业‘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十二字方针,使我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

以绿色引领发展

纵观撖建平将近十年的奋斗历程,他所从事的治理沙漠、经营沙漠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道工序,无不体现着他孜孜以求的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的要求。

他敏锐地抓住国际绿色消费的新潮流,将企业的发展路线严格地确定为:贯彻绿色理念,弘扬绿色文化,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企业。

为从源头上保证葡萄的品质和质量,他毅然从法国引进了赤霞珠、梅鹿辄、霞多丽等十多种国际优良品种和先进的嫁接设备技术。撖建平与法国CONTMAT葡萄苗圃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乌海共达苗圃公司,在西北地区最先实施了苗木嫁接车间化生产,苗木成活率由65%提高到95%,葡萄的挂果期由15年提高到60年,年产量比传统的嫁接方式提高30%,葡萄苗木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极大增强。

为摸索在沙漠栽植葡萄的经验,身为董事长的撖建平,多少年来与普通员工一样,风里来,沙里去,坚持在施工现场亲自操作,亲自观察,亲自实验。他创造并推行了“防沙与栽培并重,葡萄与牧草间种”的“汉森葡萄园种植模式”。

根据沙区干旱缺水的现实,撖建平从以色列引进了全套的水肥滴灌设备和技术,使葡萄苗木灌溉施肥两道工序得以一次完成,既节约了水资源和投资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撖建平深知,沙产业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和沙区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来共同参与。于是,订单葡萄、公司+基地+农户、葡萄承包种植几种模式在这里应运而生。目前,已经有1000多农户与汉森公司签订了葡萄供货合同。既解决了公司加工原料来源,又从根本上解除了农民卖葡萄难的后顾之忧,沙区群众种植葡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乌海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00亩,成为当地农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最使人感到惊奇的是,汉森酒业公司产业链条延伸的速度之快和产品质量之高。从公司进入沙漠,到加工设备安装完毕投产,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

为保证葡萄酒产品能够一炮打响,撖建平坚持使用一流的设备,起用一流的人才,采用一流的技术。公司加工设备全部从意大利进口,酒加工工艺整体采用法国传统技术,不惜重金引进培养顶尖级的技术人才。

2004年,第一批晶莹剔透,色泽鲜亮,散发着浓郁芳香的红葡萄酒出桶了。

国内一流的品酒专家,对沙漠地区能够生产出如此品位的美酒深感振奋,挥笔写下了品酒界少有的评语:酒体圆润,丰满醇厚,个性鲜明,品质出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句广告词,成了撖建平矢志信守的座右铭。

2006年4月,“汉森”解百纳干红葡萄酒,一举夺得第二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金奖。此后不久,又捧回了中国第六届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三届东北地区国际农业博览会葡萄酒畅销产品奖杯。同年11月,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科技成果二十周年展会上,荣获“优秀参展项目”称号。

2007年,是汉森公司通过艰辛奋斗,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这一年,公司正式成为中国酿酒协会的会员,并先后被评为乌海市首届十佳企业、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内蒙古民营企业100N、国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扶贫企业。这一年,“汉森”品牌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商标,公司所产葡萄和葡萄酒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有机食品及绿色食品AA级认证。年末,“汉森”四星解百纳,更是获得了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

现在,汉森公司已经是一个拥有“汉森”普通干红、霞多丽、赤霞珠、三星四星解百纳、枸杞酒、沙漠风暴等十几个品种产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和内蒙古周边省区的知名企业。

撖建平本人先后获得内蒙古乌海市“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公益人物”、“红十字爱心企业家”,内蒙古工商联系统“先进个人”、“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2006年入围CCTV7三农人物50强并当选“蒙古王”内蒙古年度经济新闻人物。2008年被评为内蒙古沙产业十大先进人物。

撖建平是一个不知足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在他那里,任何目标都没有尽头,任何事情都尽可能追求尽善尽美。近年来,按照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汉森公司又在沙区开始了引黄灌溉、高效连栋温室、生猪养殖、大型沼气、葡萄种植加工,融沙区文化、沙区经济、沙区旅游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的尝试。为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形成互补优势,目前,公司已发展成同时从事种养殖、白酒、葡萄酒加工、房地产开发、工程建筑、投资典当、商贸流通等横跨多领域的企业集团,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8年,撖建平又雄心勃勃地提出并制定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沿黄河两岸百万亩葡萄种植计划”。这项计划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成为拉动沙区经济的新的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汉森公司的路还很长,衷心希望撖建平带领他的团队在新的征途上,为发展我国乃至世界的沙产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汉森建平沙漠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汉森
穿越沙漠
保险柜中的证据
Ideology Manipulation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影像站等
诚实的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