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荒漠里的慈善实验

2009-01-25 05:25西
绿色中国 2009年11期
关键词:阿拉善农牧民企业家

苏 西

内蒙古阿盟境内的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统称阿拉善沙漠。近六十年来,由于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等原因,原来遍布沙漠的“固沙之王”梭梭林面积收缩到不足1400万亩,1992年,居延海完全干涸造成胡杨林大片死亡。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开始握手,从阿拉善兴起的沙尘暴直扑北京。据2000年春统计的数据来看,北京九次沙尘暴八次源起阿拉善。

2001年,宋军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拆资五千万元建成月亮湖生态旅游景区。此后三年间,上百位著名企业家陆续到访,在茫茫沙漠中感受到心灵的冲撞。2004年6月5日,中国百名企业家穿越沙丘,在月亮湖畔共同发起成立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并发表了《阿拉善宣言》,致力于在阿拉善从事防治荒漠化工作,缓解阿拉善沙尘暴对北京的影响。发起人几乎囊括了所有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刘晓光、田溯宁、陈东升、王石、冯军、冯仑、郭广昌、李宁、潘石屹、马蔚华……参与发起的每位会员出资十万元(以上),就此开始了一场中国式的企业家慈善试验。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名称中的“SEE”,S代表社会责任(society),中间的E是企业家(enterlorineur),最后一个E是生态(ecology),意味着企业家要承担生态和社会责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的时候有两大价值追求,第一是希望中国以后有好的生态环境;第二是希望中国社会进步,有一个民主法治的文化和制度。首创集团总经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首任会长刘晓光说:“这是一股信念、一个理想和一种追求。”SEE第一任监事长、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说:“我们的宗旨有三条: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治沙;第二就是透明的钱袋子,就是资金管理的透明;第三就是我们要维持一个信誉,这也是最高贵的东西。”

保护梭梭林

梭梭林是一种荒漠化地区代表性的植物群落,是阿拉善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天然梭梭林保护与能源替代项目》是协会成立后第一批通过的两个项目之一,在吉兰泰地区进行。协会组织农牧民搞舍饲养殖,变牧为农,让草场自然修复;修建沼气池,建立太阳能灶,建起能源替代项目,直接生态目标是让该地区1118平方公里的荒漠化草场和38万亩天然梭梭林得到有效保护。这个项目被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认为是探索SEE模式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项目实施一年后的春节前夕,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处的全体人员赴阿拉善培训并进行工作总结,秘书长杨平在走访了所有的项目点后,感到“心中有了底”。

贺兰队的主体是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移民,由于保护保护贺兰山天然原始次生林的需要,他们被迫放弃牧业,全部转向农业。协会的生态农业项目进入后,村民们自己选出了7个项目管委会成员,与项目官员一道管理项目上的公共事务。仅三个月,村上30年堆积如山的垃圾被清理掉了,一条5.7公里长的坑坑洼洼的破路被重新修葺一新,村民们用上了舍饲养羊和沼气,并计划着下一步推动节水农业。

在查汉滩,协会推动了舍饲养羊、秸秆精加工、肉牛养殖三个项目,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减少资源破坏。当地农民向种牛场租借4头肉牛,一年后还回一条牛犊和种牛,生下的小牛归自己,然后接着饲养,几年后出售,每头肉牛能卖几千块钱。这种肉牛养殖模式不用花钱,不增加农民负担,还能迅速增加收入,非常受欢迎。协会出资25万元,产出至少有6到7倍,周边地区都纷纷模仿。

项目不但给当地人带来了经济收益,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环境观念,使当地人成为自觉的生态保护参与者。2004年10月,协会项目进入召苏陶勒盖,召苏陶勒盖一、二队的牧民签署了村规民约,不许再砍梭梭树,人人按了手印,建起了一个方圆14万多亩的梭梭林保护区和100万亩的草场保护区。2008年12月的一个午夜,吉兰泰镇召素陶勒盖嘎查(村)的牧民巴力在从吉兰泰镇回来的路上发现两辆装满了梭梭树的汽车驶出林区。巴力第二天一早就打电话给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项目官员,共同向吉兰泰政府、阿拉善左旗森林公安局报告了情况。阿拉善左旗森林公安迅速派人到现场查证,扣押了共计9吨多的梭梭树。

在吉兰泰地区梭梭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2008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决定以前期项目经验为基础,将乌兰布和地区200万亩梭梭林纳入保护范围,作为SEE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老百姓的事自己说了算”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说:“一般人习惯吹糠见米,一听说我们在阿拉善从事荒漠化防治,就问种了多少棵树,补了多少亩草场,这样一问我们就为难。我们也种树,我们支持盟林业部门做过飞播造林,帮助农牧民补种梭梭树,但我们发现生态保护的核心其实不是去种树,而是减少生态破坏,让生态可以自然修复。”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认为:当人的肌肤表面出现伤口,通常的做法是直接在伤口处做一些处理,对于一般的小问题,足够了。但一旦伤口的损伤比较大,或者受伤的起因不是单纯的擦碰造成的,那么简单的处理方式能够起到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协会生态项目的构思与实施,与上述事例有共通之处。在生态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基本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态度,一种方式是以环境治环境,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改变环境中的人来达到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第一种做法实际上是将人与自然割裂开,但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无法在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因此,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所进行的生态保护项目融合在一起的就是社区持续发展项目,这个项目的关键是以人为核心进行生态治理。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做社区工作有五个原则:第一,农牧民需求为本原则:在农村启动公共项目,首先要让农村社区百姓将他们的需求表达出来,百姓自己的切身需求,就是SEE项目选择和资金投入的方向;第二,农牧民为管理主体原则:公共资金由农牧民集体来管理和支配,SEE并不自己组织人进村社帮农民建设项目,而是资金交到农牧民手上,由农牧民自己来组织项目建设;第三,项目资金三方配套原则:农牧民必须在项目建设上投入一定比例自己的钱才会把项目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来做。SEE追求在项目投入上,政府投入一部分、SEE投入一部分、农牧民投入一部分;第四,项目资金使用民主原则:SEE、政府和农牧民投入的资金,放在一个公共帐户上,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项目委员会”负责管理,资金决策由委员会各成员表决决定;第五,财务监督三方制约原则:项目资金由“村民项目委员会”负责管理,政府和SEE的主要职能是帮助村民项目委员会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监督制度。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说:“巴力以及农牧民会积极主动站出来保护梭梭林,说明了农牧民有了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五年来在阿拉善的社区环境治理工作有了我们期望的成绩。”

2005年1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召素陶勒盖的项目刚刚实施4个月,内蒙古阿拉善盟委分管农牧的杨书记到当地考察,在考察后的座谈会上,杨书记说:“解放以来,政府投入嘎查的钱远远多于SEE协会出的钱,但为什么效果却不如SEE在短短四个月里所做的。这里的村民能接受SEE、拥护它,原因是什么?我看关键是形式问题,这也是我今天来探讨的最核心的问题,这里面除了有一种利益的关系以外,最主要是基层民主的建设,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能自己说了算。”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环保公益事业做得更为有效。2008年6月,SEE组织19名企业家会员赴美考察公益基金会。10天内,他们先后走访了美国惠利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福特基金会、TNC等15个民间公益机构。对于这次美国之行的感受,秘书长杨鹏说:“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规范性地壮大与成熟,有待工商界的大规模介入。企业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公益活动,一些企业家出资建立的公益组织也开始出现,这些事件是中国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组织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由百名企业家出资建立,应当算是这个历史进程的产物,或许标志着中国工商界成规模进入公益领域的开始。在这种理解下,我感到中国公益组织面临一场转型的挑战。”

猜你喜欢
阿拉善农牧民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阿拉善SEE 7任会长的故事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中国阿拉善玉·观赏石博览会盛大开幕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
阿拉善(三首)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