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初期我们的闯劲来自哪里

2009-02-05 10:21沈祖伦
领导文萃 2009年2期
关键词:老百姓领导干部

沈祖伦

现在的改革氛围与20世纪80年代不同。那时经过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问题,包产到户后全国出现意想不到的大好形势;后来又有整党,确实在全党形成了思想大解放的局面。许多干部是,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就敢想敢干。而现在不少干部的精神状态,遇事是首先看上级的态度,不看对老百姓有没有利;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轻脚踏实地帮助群众解决难题。不要说中下级干部,就是一些地方高层领导,一遇改革敏感话题就不敢问津,反要让你不要去碰。其实,改革的氛围也要靠领导去营造。要靠领导自身对于改革的热情地带动,再加上认真做好思想工作。改革初期年代的干部,都能记起胡耀邦同志慷慨激昂地作过的公开号召:中央没有想到的事你们可以想,中央政策没有规定的事你们可以探索。他的那种激情和为改革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染了当年的多少改革者!

我们的干部特别是我们指望去推动改革的各级领导层,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改革的动力和热情不如那个时期。这是一个大问题。这是很不利于改革的。我看今天改革的领导问题,首先就是改革的动力和领导对于改革的热情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大声疾呼,从中央以至各级领导,要多深入到下层,到第一线,了解老百姓的困苦情形和要求。同时健全社会各种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使之能顺畅地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改革的原动力。

现在老百姓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受到旧的不合理的制度的压抑,迫切要求建设新的制度。我们如果不能体会老百姓在这方面的苦痛和要求,不重视改革,恐怕多难未必兴邦。

抗震救灾,弄清楚灾害情况尚且不易。而要弄清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特别是生活在旧的不合理的制度下面的老百姓的困苦,更不是能一眼看穿。改革中面临的许多情况,很容易被既得利益的部门和人群所掩盖和歪曲,导致领导决策的困难和失误。

再是,今天说老百姓的苦难,要从单纯着眼于缺吃少穿、私人消费品供给匮乏的老概念中跳出来。现在说老百姓的苦难,不只是说老百姓温饱问题。老百姓的温饱,在有的地方、有的人群确实还是问题,不可忽视。但总体说,中国老百姓缺吃少穿、私人消费品极度匮乏的状况已经根本改变了。现在说老百姓的问题,一方面是大量的民生问题,如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的保障和均等化,以及某些资源应该真正为民所用、为民所有的问题。另一方面民生问题也是民主权利问题。除了民生,老百姓还有更广泛的民主要求。如老百姓要求真正有权管干部、管党政官员,以及法律赋予他们各种应有权利的兑现落实等。真正了解今天老百姓的深层情况,他们中间不知有多少无奈、无助的事!他们心里深怀维护自身利益的迫切愿望和强烈追求。而我们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对之却了解很少,体会不深。甚至有的人还以为“国家”“政府”就有权侵害群众的利益和权利。这正是我们多少年来信访问题处理不好的重要原因,也是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恶性爆发的根本性因素。

调查研究这个词现在用滥了。人们都把领导人视察指导称作调研。看媒体报道,好像领导天天都在调研。实际上这种走马观花的调研,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甚至多为假象。我们说全党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着重是要求高层领导对人民群众的情况亲身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是领导向实践者、向下层的求教,是为了知道真情,探求真理,获得科学决策的依据。那必须是自己动手,舍得花时间,放下架子蹲下去,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使被调查者打破顾虑、开动脑筋,敢讲真话实话。这样的调查研究才会对领导有较大的帮助。这是作为真诚信奉党的基本理论的领导人所不可或缺,也是党培养各级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现在的改革所面临的情况,比过去要复杂和困难得多。特别是改革的深化,涉及一些部门和人群的既得利益。这种情况就更加要求中央和省部两级领导重视亲身进行深入地调查,而不是单纯地依赖部门和助手获取信息。不然就很难避免受制于某些部门和某些人群,而为他们的立场所左右,自己缺少主心骨,以致对重大改革下不了决心,延误改革进程。

(摘自《炎黄春秋》)

猜你喜欢
老百姓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