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在蜕变的途中

2009-02-10 03:26李云雷
文学与人生 2009年1期
关键词:底层单调作家

李云雷

作为一个70后的作家,海飞体现了这一代创作者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艺术特色。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集《看你往哪儿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艺术上的探索,以及他试图超越自身的努力。70年代作家成长的文学环境,正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时期,“先锋派”、新历史小说以及“晚生代”,构成了他们学习的对象与超越的障碍,如何突破上一代作家的“影响的焦虑”,在不断的创新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世界,是这一代作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海飞来说也不例外。在海飞这部中短篇小说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艺术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寻找到了突破的方向。

在《蝴蝶》、《私奔》、《干掉杜民》等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历史小说”对海飞的影响,这些小说以历史或现实为题材,但侧重点不在于事实本身,而在于对其背后隐秘动力的揭示,以及对叙述的迷恋,这可以说是“新历史小说”的特点。但在这些小说中,海飞也显示出了与众不同之处,那便是对命运尤其是女性命运的关注,这一关注使他的小说区别于“新历史小说”的观念化以及艺术上的轻飘,而具有了更为深沉厚重的因素,这也构成了他后来艺术探索方向转变的的基础。

《看你往哪儿跑》可以视为处于转变中的作品,这篇小说写的是一桩“杀人”事件后,案犯王小奔与警察陈小跑的逃亡与奔跑。这两位旧日的战友和朋友,在新的境况下展开了人生与命运的追逐,在这里“奔跑”逐渐脱离了具体的动作,而具有了象征性的意义,这构成了这篇小说的主要意象。在奔跑中,王小奔与陈小跑穿越了社会现实,在不同的故事中触及到了爱、责任、友谊、正义等命题,也正是在对奔跑的描写中,小说的叙述焕发出了动人的光彩。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写实”,毋宁说是写意的。

在海飞最近的创作中,《像老子一样生活》是一篇看似简单平实,然而却内蕴丰厚的小说。小说描述了K155路电车司机国芬的生活,展示了一个底层市民生活的原生态,这包括不少层面,首先是她沉闷、困窘的家庭生活,其次是国芬的工作与同事,她的工作是开电车,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单调工作,她穿行在杭州,工作的简单重复与窗外的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从来没有尝过天堂的滋味”。可以说正是家庭的压抑与工作的单调,使她与同事魏子良发生了一段短暂的“婚外恋”,虽然这伤害了她的儿子,后来也被证明是一种“阴谋”,但却是她平庸生活中的一个亮点。从整体风格上讲,这篇小说与90年代初的“新写实小说”有些相似,生活的细碎与琐屑,工作的单调与重复,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尴尬、难堪与荒诞,都是“新写实小说”着意描绘的,也是这篇小说的长处所在。但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这篇小说没有让主人公认可这样的生活,成为一种“灰色人物”,相反她却在黯淡的生活中焕发出了光彩。在“新写实小说”中,无论是“小林”、印家厚还是贫嘴的张大民,都只能认可现实生活的逻辑并尽量去适应,但国芬不同,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与尴尬,她都表现出了一种主动性或主体性,正像她自称是“老子”一样,她对待生活、对待任何人与任何事,都有一种满不在乎的劲头,有时甚至会有一种类似“精神胜利法”的优越感,这自然可能被认为是“浑不吝”或“粗鲁”的表现,但却也正显示出了底层人的活力与力量。只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是粗鲁的声音,才有找回“自我”的可能性,“国芬”这个人物的光彩也正在这里,《像老子一样生活》的成功也在这里。

从“新历史小说”到“底层文学”,可以视作海飞创作方向上的一个重大调整,这是从想象到现实的转换,也是对世界的重新认识与重新发现,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美学与世界观的深刻变化,如果我们把这种变化视为一代青年作家对变动中的中国的必然反应,那么海飞无疑走在了这一思潮的前列。

猜你喜欢
底层单调作家
作家谈写作
怎样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农民建筑工
我和我的“作家梦”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世界正在变得单调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
现在进行时表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