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专化现象”的对外汉语教学

2009-02-10 08:35孙丽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现象词语汉语

孙丽娟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汉语有强烈的语感,对于有些词所表达的特殊意义我们已经是习以为常,根本不需要专门地学习就可以熟练掌握。比如说“他‘不是东西”“戴绿帽子”之类的词语或句子,国人都明白它们所表达的特殊含义。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不是这样。在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对中国的文化完全陌生的学习者,他们在书本中学到的只是这类词语的书面意义而很少涉及在生活和交际中的意义:比如“thing”和“wear a green cap”,“不是东西”就是“不是好人”的意思,而“戴绿帽子”是指“妻子对丈夫不忠”。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些意义,就会给他们的交际带来障碍,令人误解。就像邓炎昌、刘润清(1989)举的一个有趣的例子,“你‘不是东西”,“我也‘不是东西”,令人啼笑皆非,而学生却一头雾水,不知自己错在了哪里。

所以我们对于像“不是东西”“绿帽子”之类的词语教学要格外重视。我们把某个词语或句子超出一般的语言规约而专门用于特定的语义叫做语言的“专化现象”,由此而产生的语义叫做“专化意义”。

一、“专化现象”的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对“专化现象”的研究还比较少。最早对“专化现象”进行研究的是语言学家邢公畹先生,他有三篇论文(1983,1987,1993)对“专化作用”进行了讨论,他说:“我们管这种从一个共设性的一般语言组合,专化为实际生活中确有所指,确有所论,能传达一定信息的‘句子的功能叫语言的‘专化作用”,“语言里的句子都有它的基本意义(或者说‘共设意义),而当一个句子‘专化之后,就会增加或者改变它的基本意义,这种增加了或改变了的基本意义,就是‘专化意义。”肖贤彬的两篇(2007,2008)论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对“专化”问题进行研究,对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汉语“专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汉语“专化现象”的产生与中国的文化有莫大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它蕴含着汉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汉民族的文化又生成了汉语的特殊语义成分。“专化现象”就是汉民族文化的部分体现。所以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历史发展等方面都会影响汉语词语的意义“专化”。

1心理状态

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比较含蓄,内敛,不喜欢直接外露,语言上常常采用委婉的措辞,特别是对一些个人私事尤其避讳直接表达,于是出现了把“有了”专化为“怀有孩子”,把“绿帽子”专化为“妻子对丈夫不忠”的现象。

2价值观念

中国人注重家族意识,家庭观念很强,有非常强烈的尊老爱幼,长幼之别的观念,于是“年纪”专化为“老人的年龄”,“驾鹤西去”专化为“老人的去世”。

3审美情趣

中国人喜欢欢天喜地的大团圆结局,希望心想事成,向往幸福安康,健康长寿,汉语中就出现了把“六”专化为“事情顺利的象征”,把“鸳鸯”专化为“恩爱夫妻”的现象。

4风俗习惯

中国有非常传统的独特的文化风俗,而且中国历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长期的农业耕作中产生了丰富的专化意义,比如“桃李满天下”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桃李”,而是专化为“优秀的学生人才”。

5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的发展往往体现在语言的专化意义上,某个词语的意义发生专化一定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同志”一词在我国古代与“先生”“长者”“君”等差不多,都是朋友之间称呼,到了现代,“同志”成了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1989年,香港人林奕华将自己筹划的首届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这可能是同性恋这层意义的开端。从此开始,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中文地区,如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同志”一词逐渐演变成对同性恋者的另一个称呼。近年由于大陆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同志”这个词汇,使得这层含义反而后来居上,逐渐专化为“同性恋”的意思。

三、“专化现象”的对外汉语教学

上文已经讨论了“专化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差异。所以要解决“专化现象”的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与目的语相关的一些文化,下面将从对外汉语教材和对外汉语教师两方面讨论专化现象的对外汉语教学。

第一,对外汉语教材目前种类繁多,各有优缺,有些教材对“专化意义”给出了明确的注释或练习点,例如问年龄,《汉语教程第二册(上)》(杨寄洲,1999)第三十九课,在练习中问老人的年龄使用了“多大年纪”,问小孩使用了“几岁了”,但在词语注释中并未提及。

然而,大多数教材对词语往往只解释其表面的意义,而不给出常用的和交际中的“专化意义”,常常使学生使用时出现错误。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说出这样的句子:“因为我美人,所以很多姑娘爱我。”“美人”字典义是“漂亮,好看的人”,但它的“专化意义”是“漂亮的女人”。又如,“班里有六个女人学生”,“女人”词条的注释为“lady,female”,但它还有专化意义“已婚女子,妻子”。这些都是由于教材中的注释过于简单,没有给出“专化意义”,导致学生出错。在教材编写上要尽量完善词语“专化意义”的注释,尽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交际生活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上节我们已经讨论过,“专化现象”的产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才能理解词语的“专化意义”。所以如何把词语的“专化意义”教学很好的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培养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必须进行语言交际文化训练。

首先,要发展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体现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准则,使学生置身于汉语学习时必要的中国文化氛围中,转变文化思维。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认真研究中外文化,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以及“专化现象”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脉络,把历史文化全面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专化意义的理解。

其次,对外汉语教师要提高对语言“专化现象”的敏感度,要尽量摆脱母语的思维惯性。从陌生文化者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困惑,解决教学盲点,创造中国文化的氛围,使学生置身于进行汉语学习时必要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在特定场合和环境中说得得体恰当的交际能力。现在我们的教材和字典在解释词义时大多数只解释词的字面意思,或只翻译本义,而对于专化义很少提及。所以需要教师加强专化意识,在课堂上注重对词语“专化意义”的讲解,降低学生理解的偏误,提高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现象词语汉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猜谜语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