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学院2008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009-02-12 08:47吴枝兵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吴枝兵

摘要 基于调查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宿州学院2008级大学新生进行心理症状自评测查,对其中3 602个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 602名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6%,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男生低于女生,本专科学生无明显差异,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体育类学生与其他学科学生相比差异显著,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师范类学生低于非师范类学生。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大一开始,重点应放在对大学生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上,同时加强大学新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2-0017-03

1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高校校园内暴力、悲剧性案件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且案件发生率有连年上升的趋势。很多迹象都表明,高校校园极端事件的发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形成一种共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就开始[1]。因而,关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就成为这一领域的热门话题[2-5]。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对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作出鉴别和有效干预,同时对大学新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行为困扰进行及时疏导,那么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中极端事件的发生,也将为广大学生愉快而有效的学习奠定一个和谐的内部心理环境。

目前,相关的研究由于使用测量工具的不同,加上地区文化环境的差异,以及对心理问题理解上的差异,并没有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基于以上考虑,结合宿州学院的实际情况,采用目前国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笔者对2008级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整体和比较分析,同时针对问卷调查中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及建议。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选取宿州学院2008级12个系本专新生共4 297人为研究对象,实际参加测试人数3 602人。其中参加测试的男生2 005人,占总人数的55.7%,女生1 597人,占总测试人数的44.3%;来自城市的1 078人,占29.9%,农村的2 524人,占70.1%;本科2 113人,占58.7%,专科1 489人,占41.3%;文科1 056人,占29.3%,理科2 107人,占58.5%,艺术286人,占7.9%,体育153人,占4.3%;师范专业1 241人,占34.5%,非师范专业2 361人,占65.5%;参加测试学生平均年龄18.85±1.34岁。

2.2 研究方法采用SCL-90为研究工具。该量表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睡眠等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症状,共10个因子,分别为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以及F10(其他)等[6]。量表采用1~5级计分制,在学生自愿参加的前提下,由经过培训的任课教师组织现场发放问卷进行笔测,统一指导语,学生在30分钟内填涂心理测评答题卡进行自我评定。

2.3 统计学处理问卷回收后统一管理,使用Excel2003录入原始数据,再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全国青年组常模[6]进行比较。

3 结果

3.1 2008级大学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以SCL-90因子中任一因子得分≥3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发现本组3 602名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13.6%(489∕3 602),各因子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3.5%(126人)、人际关系敏感2.6%(95人)、抑郁1.6%(56人)、偏执1.2%(43人)、其他生理睡眠问题1.2%(43人)、敌对1.1%(38人)、精神病性0.78%(28人)、恐怖0.75%(27人)、焦虑0.67%(24人)、躯体化0.25%(9人)。

3.2 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如表1所示,本次心理测试大学新生的SCL-90各因子分,除t2、t5、t7和t9得分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外,其余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表1)。

3.3 分类比较为全面了解不同群体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笔者按性别、学历层次、学科类别、来源、专业类别进行结构分类并对比分析。

1)性别各因子的比较分析。由表2可知,除F1、F3、F4、F5、F10性别差异不明显外,其余因子在性别差异上均有统计学意义。

2)学历层次的各因子比较分析(表略)。除F9(精神病性)本专科差异显著(t=-5.119,p<0.001)外,其余各因子在学历层次上的差异均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

3)学科类别的各因子比较分析(表略)。除F4(抑郁)上文科学生高于理科学生,两者有显著差异(t=2.553,p<0.05)外,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文科学生F3(人际关系敏感)、F9(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艺术类学生,而艺术类学生F7(恐怖)、F10(其他)因子得分明显高于文科学生,其余各因子两者差异不大;在F1(躯体化)、F4(抑郁)、F6(敌对)、F10(其他)4个因子得分上,体育类学生明显高于文科类学生,且差异显著,其他因子两者差异不大;除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

F6(敌对)、F9(精神病性)5个因子得分,体育类学生高于艺术类学生外,其余因子差异不明显;理科

学生F1(躯体化)、F10(其他)2因子得分低于艺术类学生,而F9(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则高于艺术类学生,其余因子两者差异不大;除F3(人际关系敏感)、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4个因子两者差异不大外,其余因子得分体育类学生均高于理科学生。

4)学生来源的各因子比较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除F1、F6、F8三个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均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且F2、F3、F4、F5、F7因子得分差异极为显著。

5)专业类别的各因子比较分析。由表4可知,除F4、F7、F10三个因子师范专业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外,其余因子差异不明显。

4 讨论

4.1 2008级大学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以往采用SCL-90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相关研究显示,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79%~26.14%[7];本次对3 602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6%,处于该区间的中等水平,表明2008级新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太乐观。另外,该批新生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4个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与有关文献报道的调查结果一致[8]。因此,应当引起相关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及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建议在新生入学后及时针对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大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与干预工作,以避免造成心理问题的加重或诱发其他更多的心理问题。

4.2 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国内已有研究发现男女生在一些因子上有差异,但结论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9]。本次研究发现:男生在SCL-90的因子分大多高于女生,其中F2(强迫症状)、F6(敌对)、F8(偏执)、F9(精神病性)4个因子达到显著水平,这意味着男生可能存在更多的心理隐患。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男女的社会角色期望不同,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家庭的支柱、责任的化身,理应承担更多的义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跻身职场,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男性承受更大的生存压力。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男性大学生内心产生激烈的冲突,而他们较少主动倾诉宣泄和寻求社会支持,因而心理隐患高于女生。

4.3 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调查中发现,除F9(精神病性)外,本专科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这与早几年在本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专科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本科学生)(丁雪红,2004)。原因可能是学校升本后竭力优化办学环境,改善办学条件,丰富办学经验,作为本科院校已日渐成熟;另外,考生填报志愿也更趋于理性。

4.4 不同学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本次调查显示:除F4(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得分文科学生大多略高于理科学生,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前文考查量表总分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文科学生基本持平;体育类学生和其他学科学生相比,部分因子得分明显偏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其他学科的学生,其原因可能是体育类学生面临双重压力(高考和日常体育训练)造成的。

4.5 城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人格特质与个体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心理更为脆弱,容易遭受心理问题的侵袭,环境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城镇学生。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农村地区教育条件较为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从农村来到城市,角色转变、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难免有心理上的困惑与不安;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压力、贫困引发的一系列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使得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敏感等问题。

4.6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除F8(偏执)、F9(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因子得分师范类学生均高于非师范类学生,且F4(抑郁)、F7(恐怖)、F10(其他)3个因子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师范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师范类学生。原因在于:其一,师范生的学习压力可能大于非师范生,除日常学习任务外,还有普通话、计算机考级、外语四六级、自考、专升本、考研以及将来的考编问题等;其二,师范生将来的就业面相对较窄,因而就业压力明显高于非师范生;其三,学院在逐渐转型,师范专业招生人数明显低于非师范专业(1 241/2 361)。

5 结论

本次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1)2008级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达13.6%,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包括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加强;2)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性别差异,男生在强迫症状、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方面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高于女生,应当加强对男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3)2008级本专科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除精神病性外),与往年相比,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4)2008级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部分学科类型差异,其中文理学生差异不大,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文科学生相当,体育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科的学生,加强对体育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5)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焦虑、自卑、抑郁、环境适应能力弱等是他们常见的心理问题;6)师范类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师范类学生。

6 建议

鉴于本次研究的结论,结合宿州学院的实际情况,建议如下: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对大学生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活动,并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危机的防御和干预,争取将心理疾患扼杀在萌芽状态;2)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班级,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寝室,并为学生建立动态的心理档案;3)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如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以适应为主的团体心理拓展训练活动;5)密切关注男性大学生和体育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对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自强自立,走出自卑、敏感的阴影。

参考文献

[1]董泽松,杨天怒,张明,等.2900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8,7(5):65

[2]段鑫星,付豪,宋冰,等.2000—2003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05

[3]刘克善,刘衔华.3089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7):146

[4]刘淳松,陈正.湖南理工学院大学新生SCL-90测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3):180

[5]蔺晓贤,雷黄蓉.某高师院校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9(2):116

[6]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第二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3:222-228

[7]郑晓边,刘华山.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干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44-49

[8]刘忠秀,尹星星,尤海燕,等.8402名2005级大学新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88

[9]杨明明.康复专业大学生心身健康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6):499-500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农村籍大学新生适应期正能量教育探索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