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2009-02-12 08:47翟士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期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语文

翟士珍

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要有一个“大语文”的概念和意识

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盯着学生眼前的考试成绩,不应该只盯着眼前的教参课本,必须有一个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大语文教育”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概定,立足点很高,不局限于某一节课、某一方面的教学、某一册语文书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察、总体的设计、总体的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

学语文,必须承认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学校的课外活动是第二场所。如征文、演讲、故事会、朗诵等比赛活动以及写作兴趣小组、课外阅读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活动。但是,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点,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家庭也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还要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络。其实,看电视也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比如,一次考试涉及到的是《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成语,男生普遍答得好。还有电视散文,很美,图文声三结合,情理味一体化。所以语文教师一般不会反对学生听广播、看电视。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些,就是社会。社会这个学习语文的场所是无边无际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应用语言。这实际上就是学语文。社区、街道、城市无疑都是一所所学习语文的大学校。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有它的特性,即“社会性”。社会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另一层意思是,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2 开发并利用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首先淡化乃至摒弃远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的作品。其次深入研究、合理整合不同作者、题材、体裁、时代、国别的课文,充分揭示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化内涵,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体现和突出文本的时代性、乡土性、人文性、新闻性和趣味性。这样,文本的学习活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的碰撞也更有意义。更重要的是着力开发校本教材,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美文。有关爱情、亲情、友情、人际关系、生活哲理、生存价值等题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正是学生感兴趣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广泛搜集并创造性地运用耐人寻味的故事,引人深思的笑话,具有熏陶警世作用而又契合学生口味的对联、名句、哲言等等。这次采用的苏教版语文必修教科书,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3 倡导并采用生活化的学习方式

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转变课堂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阅读课堂生活化,不仅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自信心,优化学习过程,并生成以自主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 拓展并延伸生活化的学习空间

一般而言,学习空间包括心理空间与物理空间。前者既包含对学习内容的整合与拓展,对学习方式的恰当选用,还包含培育和建立平等、民主的朋友似的师生关系,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创造潜能。这里的学习空间,特指物理空间,主要是教室。

4.1 教室的布置最大限度地体现生活化的理念,使学生随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氛围如张贴并适时更换名言警句、设置语文园地,既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天地和思考、辩论、展示的舞台,而且发挥碰撞思维、提高认识、陶冶性情、锻造心灵的作用。

4.2 采用“移动黑板”方式,使语文课堂平添生活气息和灵性具体做法:1)调整课桌椅的摆放,促使学生的视角变化;2)增添小黑板,随着学习进程张贴有关的学习材料,丰富课堂的容量,增强课堂学习的密度。

4.3 走出封闭、狭窄的教室,走向生活,在具体的活动和真切的情景中进行体验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习重视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各种语文教学渠道,形成主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迈向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到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去观察、寻找,了解社会,认识生活,积累素材,丰富情感,提高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生活化生活语文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