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效利用的实践研究

2009-02-12 08:47佟元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期
关键词:优化配置农村中小学

佟元之

摘要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资源的现状,课题组通过2年多的调查与实施研究,提出优化配置与优效利用方案,旨在为农村中小学科学配置教育技术媒体提供依据,进而发挥其最大效益。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资源;优化配置;优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2-0102-04

《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效利用的实践研究》是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十一五”课题。2006年2月申报,2006年7月20日经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立项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经过课题组2年多的研究,完成了课题预定的研究目标。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英国的托尼•贝茨(Tony Bates)是一位从技术媒体与成木效益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国际著名学者,托尼•贝茨关于媒体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选择应用的ACTION模型,为在教学应用中选择技术与媒体提供思路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产品大量涌现,学校的教育技术媒体得到迅速改善,不仅数量、品种繁多,而且质量等级也逐步提高,媒体在中小学教学环节中被选用的频度也越来越高。这对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有利的。然而深入各类学校教学实际,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学中不难发现,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资金,优化配置教育技术媒体,进而在学校教学中恰当选用教学媒体,发挥其效益值得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待教育技术媒体上存在3种态度:1)热心新技术的学习,但不太考虑课程教学与教育技术媒体的适应性问题;2)对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有一定排斥心理;3)持观望态度。

同时在教育技术媒体实际应用中存在6种情况:1)目前教育部门没有专门针对中小学教育技术媒体配置的标准,导致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配置教育技术媒体随意性大,高配低用,效益甚微;2)重硬轻软,比例失衡;3)盲目选用,对使用媒体欲解决什么问题心中没数,讲排场、装门面;4)攀高选用,唯现代化、唯价位观念盛行;5)使用者对各种媒体的特点、作用、使用说明不理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6)潜力挖掘不足,对媒体的潜在性能缺少研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等。科学、合理地应用教育技术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技术媒体发挥应有的效益。本课题组针对农村中小学的实际研究配置标准和优效使用原则,进而推广应用,走出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误区,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掌握媒体的选择原则,才能全面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带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

2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优化配置方案,优选配置产品,发挥每种媒体的效能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在研究中根据资本成本(capital costs)、流动成本(recurrent costs)和课程与教学资料的制作、维持与传输成本(making and delivery costs)。资本成本指设备与原材料的购置费用;流动成本是系统运营中所需的流动资金效益分析,包括学习绩效、价值效益、社会效益及附加值。学习绩效包括教师与学生对于教学的心理满意程度、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投资回报,价值效益包括学习资源可获取范围扩展、学习的灵活性增加以及学习方便;制作成本是开发、设计、制作课程学习材料的费用;传输成本是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和支持师—生、生—生间相互作用的费用;维持成本是确保教学系统顺利运作的附加费用,如教学管理费用、设备维护、折旧费用等。在研究中课题组首先通过调查,摸清农村中小学现有的教育技术媒体的数量、种类,并考虑高科技发展可能给现代教育资源所产生的影响,避免短期效应,注重系统的可操作性,软硬件的配套及兼容的可行性。针对农村中小学实际和可利用资金,通过在各学科实验,最终制定优配标准,进而在农村中小学推广。

1)根据教学媒体的特征和功能选择教学媒体,每一种媒体都具有一定的特性和功能,各种媒体在色彩、立体感、表现运动、表达声音可控性及反馈机制等方面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呈现教学能力和功能也不尽相同。

2)考虑媒体的成本效益:绩效价比=效益/代价。

3)没有一种媒体是万能的,即某一种媒体对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是最佳的。每一种媒体及媒体运作的原理都不相同。学习本身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如就学习的目的而言有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智慧的获取等。不同类型的学习需要不同类型的技术或媒体,有些类型的学习却不一定需要媒体。不是因为媒体能做些什么,才应用媒体;而是因为在教学中需要怎样的教学模式,才去应用媒体。如何选择和优效使用教育技术媒体是本课题组的研究目的,其研究的内容具有现实性、持久性,研究成果易操作性、推广性,资源的共享性。在研究中注重教师在利用教育技术媒体教学中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关注绩效、关注媒体的经济投入和学习效益是本课题的最大创新之处。

3 本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3.1 研究思路要系统研究每一种媒体及其配套、整合使用对提高教与学方面的效益、质量和具体作用,要研究新课程改革对媒体的新要求,要研究最为节约又符合新要求的媒体配套模式和标准,要研究最大限度的发挥媒体作用的管理和使用方法。

3.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有关教育技术新型媒体的文献,并通过对文献中教育技术媒体的研究,定量分析其功能与作用,为下一步制定媒体配置标准提供依据。

2)调查访谈法,在本课题研究前,课题组成员采取访谈、问卷等对中小学教育技术媒体调查访谈、考察,通过对搜集的中小学现有教育技术媒体进行分析,从而为实施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3)比较研究法,主要针对各种媒体在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使用中比较所产生的教学效益,从而得出规律型的数据。

4)实验研究法,主要对本课题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实验研究,自变量指媒体在课堂中产生影响的条件;因变量是对自变量媒体对学生大脑产生刺激做出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无关变量泛指媒体以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教学媒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具体为筛选收集媒体在课堂使用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通过验证,在实践中得出结论。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进行理论抽象,将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层次,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然后撰写总结报告。

3.3 实施步骤

2006年3月~2006年12月:申报立项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明确参与者的分工任务。经过调查论证,课题实施研究、收集实验数据,研究完成优化配置的初步方案。

2007年1月~2008年10月:修改、完善优化配置方案、优效选择媒体标准,并在丰县、沛县、铜山三县8所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验验证。

2008年11月~2008年12月:实验结果分析,收集整理研究材料,形成研究成果,撰写、发表有关论文,准备结题。

2009年3月: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4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参与研究者平均年龄40岁,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都曾参与省级和市级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有39篇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10多次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订有《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等10余种杂志。

学校配置成套的比较先进的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设备及4口多媒体教室和3口网络教室。另有自己的软件资源库和100兆光纤校园网。

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拨专项经费进行课题研究,学校教科室有专人负责协调督促课题研究的进程、质量与阶段成果的形成,并给教师宽松时间来按时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有丰县、沛县、铜山3县中小学的信息反馈网络和实验基地,能及时提供研究素材和数据,保证课题顺利按时完成。

5 研究过程

5.1 准备阶段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师范,培养的师资大部分到农村中小学教学,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丰县、沛县、铜山县、新沂、睢宁等6县,我们课题组利用学生的来源分布,针对课题前期的研究目标,我们制定400份问卷调查,了解农村中小学现有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情况,为下一步全面开展研究打好基础。

5.2 初步实施阶段

1)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提升课题研究理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标(纲要)和现代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理论,使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认识理念有所提升,为课题全面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2)分析问卷调查数据。针对课题研究目标设计问卷调查报告,发放400份,收回389份,调查中小学校118所,被接受调查教师人数300余人,统计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知:大部分都是农村中小学,其中铜山县离市区最近,相比经济条件比较好,相应的教育技术媒体配置数量多,丰县虽然是全省贫困县,但比沛县的学校教育技术媒体配置数量质量好、档次高。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媒体配置不均衡。

从问卷反馈信息来看:软硬件配置不成比例,重硬轻软的现状较普遍。

表2中被接受调查的教师,分布在丰县、沛县、铜山、睢宁,从数据可知: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上具备投影、录音教学的能力,大多数教师具备录像教学的能力,少数教师具备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能力,但各类教学实践中需要的软件,教师制作能力较差,熟练制作网络课件的老师更少。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急需掌握教育技术操作能力和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

3)研究分析教育技术媒体的教学使用范围及制作的经济代价数据见表3。说明: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从软件制作,环境要求,经济代价比较都有区别。

6 课题研究实施流程图(图1)

7 研究成果

7.1 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设备配置标准(草案)根据课题组2年多来对教育技术媒体在课堂的应用实践,结合当前农村中小学的经济现状提出农村中小学的配置方案,如表4所示。

7.2 发表论文《科学选用教育媒体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效益》,《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不等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6);《多媒体综合教室让农村中小学唱响了“现代教育媒体的主题歌”》,《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9);《加速建设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信息资源库》,《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远程工程的主旋律》,《新课程研究》,2008(9);《教育教学中的拿来主义》,《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8 课题研究反思

8.1 硬件投入的同时,要加大软件投入力度

8.2 地方教育部门应适当增加教育投资力度,解决教育经费匮乏现状

8.3 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条件,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8.4 正确处理教学实施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的心理传统教学方式缺陷在于人数太多,教学中师生互动少。而现代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由于个人个性、理解力差异,需要直接的人人互动。所以在课题研究中不要过分依赖于媒体平台,减少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现代教育媒体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用。而不顾自己学科特点,盲目使用,把课本搬到屏幕,虽然一时间会使学生感到新奇,但最终并不能推动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文字、图形等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对理科符号的处理要有适度。

8.5 网络教学优势在理论探索和课堂实践中,课题组成员深深地体会到网络环境下三维教学模式对新时期中小学教学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资源极为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很少的投入,就能尽情享用。

2)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所有信息均对外开放,既可阅读,也可下载。

3)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形式多样,直观性强,跨越时空限制,弥补文本的不足。

4)学习由学习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主搜索、分析、整理信息,体现较强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5)教学是基于文本、图形、音频和视频等资源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矫正或激励,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也可以及时得知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教师针对性的评价,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向。

6)环境下立体交互的教学过程,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展示教学内容。网络世界中的学习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可以尽情享用。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得出合理的结论。

猜你喜欢
优化配置农村中小学
电网无功补尝的优化配置分析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论我国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
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研究
合理配置QoS改善校园网络环境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排队论在医院门诊收费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