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和谐 师生相长

2009-02-22 09:14张海洋
中国教师 2009年20期
关键词:一节课环节教学内容

张海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践,“开展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有效教学的关键就是细节的优化,是“学”与“教”的和谐。教学细节可以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可以是教学的某个思想或行为。一节完整的课要经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对教学设计的贯彻、对教学组织的控制、对教学效果的追求等过程。细节的优化就体现在:理解要“准确”,处理要“简捷”,贯彻要“到位”,过程要“紧凑”,结果要“高效”。下面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谈谈对“学教和谐,师生相长”的认识和理解。

一、理解要“准确”

新课程在内容结构和内容要求上进行了调整,知识内容在教材的呈现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调整和变化,对于上好一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前前后后经历快十年了,但对教材不熟悉、对教学内容认识不到位、对知识理解不完整、盲目拔高对知识内容的要求、新课旧教等现象还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其原因在于存在着以下矛盾:首先,教师在新理念和应试之间疲于应付,教得很艰难,教得很被动;其次,新课程给了学生一个崭新的:鲜活、生动的学习世界,而有些课堂却在磨灭学生的积极性,消耗学生学习的热情。事实告诉我们,上课之前必须要弄明白,教师“为什么教”和“教什么”,学生“为什么学”和“学什么”。真正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需要深刻领会“课标要求”,全面理清“知识体系”,充分借鉴“教学经验”。对于“课标要求”,必须要认真研究,反复揣摩,深刻领会;对于“知识体系”,必须要重视知识本身的结构,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其融会贯通:对于“教学经验”,必须要结合教学实际中的情况及教学经验来平衡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所有这些又对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发挥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作用,让“因教而研,以研促教”成为教师经常性的教学行为。

二、处理要“简捷”

“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为处理这些教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设计作好了铺垫。目前,教学中有两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任何修饰、加工和转化,只是“文本性,地传递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第二,把知识内容复杂化,追求面面俱到,导致思路混乱,知识内容堆砌。教学要尊重知识发展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把知识内容从“文本”转化为教学组织的实施“方案”,注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逐步得到发展。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要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以“点”连“线”、铺“面”、撑开“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探讨问题,自主地归纳和提炼知识,由核心问题带出全部的学习内容,在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当然,“简捷”不是指“简单”,也不是说要降低知识的要求,更不是说把有难度的地方删掉。“简捷”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最后追求的结果是高质量和高效益。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知识内容的处理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辛苦。

三、贯彻要“到位”

从教学的设计到教学的实施,是教学行为化的关键环节。一部好的剧本能不能成为一部好电影,重要的是在拍电影上。教学也是如此,能不能把教学设计完完全全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质量和效益。而事实上,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化,这需要教师有着深厚的教学基本功,但不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不同的,所以教学设计意图的贯彻效果常常是不同的。常有这样的感觉:教师的教学设计总是要比教学组织漂亮得多。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都会设计很多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很清楚,但教师一走进课堂,一站上讲台,整堂课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成了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在教学问题设计上,教师都会设计讨论、交流和汇报,但真正的实施过程常是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简单收场……这些都说明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没能充分地贯彻到位,出现了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的情况。因此,在教学组织实施时,教师一定要明白:教师的“角色”不能取代学生的“角色”;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的“思维”不能代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事事亲力亲为,不要把学生要做的事代劳了;而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争取把每一个环节的步骤走完整,把每一个细节的功夫做足,努力为学生拓展一片思维的空间,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艺术境界。

四、过程要“紧凑”

一节课是由45分钟组成的,包括了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等多个构成要素,每一个构成要素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这些要素按一定层次组织起来就是教学程序。当把课堂时间与教学构成要素放到一起,让各构成要素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的时候,就会产生不一般的效益。可是,课堂上重难点不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各环节平均用力、学生学习状态松散、教师课堂随意性大、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教学的组织过程需要按一定的节奏主动而有序地推进,做到主次分明。每个环节内及各环节之间不要有多余的部分,让学生紧跟着教学的节奏,保证有适度的“紧张感”;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学习中来,确保课堂教学的紧凑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紧凑”不等于赶时间和进度,而是张弛有度。所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讲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时候,更要讲究和谐和恰到好处,各环节做到不偏不倚,让教学的过程更具美感,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五、结果要“高效”

常有这样的争论:“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哪一个更重要?有人认为“结果”更重要,有人认为“过程”更重要。特别是新课改后,很多人把对“过程”的重视当做是新课程的信条,而忽视了“结果”。这样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教学结果是由教学过程来决定的,而教学过程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好的结果,或者说教学结果反映了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是为了教学结果,“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它们具有一样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节课,追求“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追求,或者说课堂教学效益是一节课好坏的反映。高效的课堂来自教学各环节的协调和优化,是投入之后产生的最大收益。而在追习之“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在要求自己上好每一节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而围绕“上好每一节课”下功夫是对教师最好的锻炼。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的新理念,但这些理念具体到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认识、理解和贯彻时,常常是孤立的或零碎的,没能有机地柔和到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就像“灵魂与躯体”一样,只有成为一个整体,才能显得丰满、灵动和充满活力。“学教和谐,师生相长”,是教学最美丽的风景线,也是新课程改革矢志不渝的追求。

(责任编辑:文风)

猜你喜欢
一节课环节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