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里有个“第三者”,骚扰者要不要担责?

2009-02-23 06:10
祝你幸福·知心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刘宇健康权第三者

莫 特

案例:

方海和刘宇是同村人,两人年龄相仿,又是同一年跳出农门进城的,本没有什么嫌隙。但让两人水火不容的,是源自双方父母问的恩怨。

事情得追溯到十年前,方海与刘宇的父母均筹划着开发几亩柑桔林,因两家的责任山紧紧相邻,为争夺一块山坡便起了纷争。历经乡村组织多次调处,方海的父母赢得了那块山坡的使用权。几年之后,原来的荒坡披上了绿装,数百株柑桔树长大挂果。望着缀满枝头的累累硕果,方海一家人笑适颜开,刘宇的父母则愁眉紧锁。刘宇帮着父母出谋划策,欲夺回那块山坡的“主权”,然而,几次筹划翻案都以失败告终。看着方海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一向自负的刘宇觉得在乡邻们面前丢了面子,怨恨像野草一样在心中疯长,一个不道德的报复计划出笼了。

“叮铃铃……”2008年5月的一天深夜,睡梦中的方海夫妇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喂——”方海的妻子欧明艳起床抓起话筒,电话那头却突然间没有了动静。一会儿之后,电话铃声再次响起,欧明艳迅速拿起话筒,对方又突然把电话挂了。折腾了两次,方海夫妇已睡意全无。此后,一连十多天,电话铃声总是在深夜响起,将这一家人搅得不得安宁。

2008年6月中旬,方海被单位派往外地开会,终于躲过了几天的电话骚扰,然而,这几天家里的电话也保持静默,当他回来后,电话却又开始不停地轰炸。欧明艳见电话随着丈夫跑,心中便起了疑心,越琢磨越觉得丈夫可疑:原来“性”趣盎然的丈夫现在总是说身体疲倦提不起精神,原来不喜欢出差的丈夫现在却总是以种种理由往外面跑……

一场阴差阳错的误会终于引爆了这对夫妻间的情感危机。1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一个电话打了进来。方海和欧明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僵持了几十秒钟,欧明艳才抓起话筒,但电话里传来一阵盲音。几分钟后,电话铃声再度响起,是方海一位女同学的来电。欧明艳没好气地丢给丈夫,虽然这位女同学不过是求他办一点小事,但欧明艳听到话筒里传出一个女人的声音后,却嗅出了另一种味道。

当晚,这对夫妻大吵一场后分床而睡。不堪骚扰的方海加快了调查力度,他花钱购买了配置来电显示器的电话机,开通了来电显示服务。当晚,方海和妻子静静地守候在电话机旁边。“叮铃铃……”当时钟指向12点的时候,电话终于打进来了。“1390745XXXX”,一个手机号码徐徐跃入了夫妻俩的眼帘。方海马上回拨这台手机,然而,对方没有接听电话,后来索性将手机关掉了。

有所警觉的刘宇收敛一段时间后又开始了疯狂的电话“轰炸”,方海夫妇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有骚扰电话打进时,夫妻俩用照相机将来电显示的手机号码“1390745XXXX”和固定电话号码“682XXXX”及来电时间一起拍成照片,一共拍照片13张。随后,方海又到移动公司等单位取得了有关证据,证明打进骚扰电话的手机号码为刘宇所有,固定电话号码户主为刘宇之妻,从而将骚扰真凶刘宇牢牢锁住。

一切准备就绪的方海夫妇走上了法庭,诉请刘宇为电话骚扰承担责任,赔礼道欺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法院审理后认为,刘宇电话骚扰方海夫妇,给方海夫妻感情和家庭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侵犯了方海夫妇的健康权,据此,判决刘宇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

说法:

“骚扰”是一个热门词汇。电话骚扰,短信骚扰,性骚扰,一件件骚扰纠纷走上法庭,见诸报端。然而,骚扰纠纷中原告方打赢官司的并不多见,原因其实很简单,被骚扰者依法维权将遇到两只拦路虎:证据规则和法律依据。

打官司靠的是证据,随着法制宣传的深入,相信大多数人对此都会有正确的认识。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提出主张的一方应当提供证据来证明其主张所依据的事实,如果没有证据,即便事实客观存在,也只能吞下败诉的苦果。骚扰,因为其私密性,决定了举证的难度,不过,也不是无能为力,毫无办法。本案中的方海夫妇,就很有证据意识,在提起诉讼前,收集了一组相互关联的证据,形成证据链牢牢地锁住了骚扰真凶,从而在依法维权的道路上打败了第一只拦路虎,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至于法律依据,考验的就是法官的水平了,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公民享有不受骚扰权,因此,对于很多的骚扰纠纷,法院的判决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本案以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健康权为由判决其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在法律对这类情形没有明文规定情况下,为处理案件所寻找的一条出路。健康权,以公民的生命,身体和身心为保护对象,休息权与公民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官的处理无疑是符合法律原则和精神的。

随着生活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公民的正常生活越来越容易受到干扰,骚扰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也会越来越多,公民受到非法骚扰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其实,骚扰降临不用怕,只要抛弃顾虑,收集证据,大胆维权,就必定能够让骚扰者原形毕露,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编辑王琳

猜你喜欢
刘宇健康权第三者
人形
你一定没发现
公民精神健康权的民法保障
变幻莫测的守恒问题
借助过渡语驱动参与式教学
爱的“习作”
论国家对公民健康权的义务
丈夫出轨,可以告第三者吗?
第三者
今夜,让“第三者”来插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