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长是学校的贵客等

2009-02-23 06:10
祝你幸福·知心 2009年12期
关键词:校园大学家长

乔 磊

送孩子上大学,美国人的幸福中国人的罪?

每年美国大学新生报到时,家长只要有条件,一定要到孩子所上大学去看一看。美国人有一句很幽默的话来形容这种情形,那就是,如果你买一座房子,看都不看,交了钱就万事大吉,其结果十有八九会赔本。教育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是一项最大的投资,如果家长对孩子所上的大学不了解,甚至长得什么样都不知道,只能说明家长有点糊涂。

那大学对家长送孩子到校怎么看呢?那叫求之不得。美国的教育文化有个特性,特别注重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一方面反映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使学校形成凝聚力,学校,学生和家长成为生命共同体,这样学校会进步,学生会发展,家长会满意。

通常情况下,在学生报考大学时,申请的大学都会邀请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实地考察,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学生和家长会被安排参观校园,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学生和家长也可以同学校管理人员,教授见面,面对面了解金融资助,教育规划和生活环境等具体事项,在新生报到后,学校安排最有意思的一项活动是大学校长举办派对,邀请所有的新生和家长一起聚会。在派对上,学生和家长可以自由地与校长,教授交流,当然校方也会趁机向学生和家长推介该大学的成就和学子们辉煌的前途。

国内有人认为,父母送子女上大学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样是把青少年的独立性问题看得太简单。一个年轻人能否真正独立,关键看他在经济上能否独立。美国的中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边学习边打工,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涯中没打过工的人很少,甚至更多的学生不用父母的钱资助上大学,而是靠学生贷款读书,毕业后自己挣钱偿还。

一个大学最宝贵的资产是什么?不是校长,不是教授,而是学生,因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美国大学的声誉不是建立在校名和是否财大气粗上,而是建立在一批批走出校园的校友身上。从小学到大学,学校所追求的教育模式是,要让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形成生命共同体,哪一环都不可缺少。在美国任何一所学校,都不会将学生家长拒之门外,家长送孩子上大学,大学校长还会为他们举行欢迎活动呢。

中国家长不是洪水猛兽

齐涵

前不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给所有“独自来校报到”的新生发放百元“红包”以示鼓励,该校老师表示,奖励只是一个鼓励政策,希望新生从人学开始就树立自立精神,锻炼自己的能力。

想出此招,校方有自己的苦衷。一方面,上千名学生和数倍于学生数量的家长涌入校园内,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众多不便,另一方面,不少的家长到学校后,会帮孩子铺床打扫卫生,学校认为这不利于学生独立。

有专家认为,这样的父母之爱,是一种溺爱和滥爱。对此,我不敢苟同。在中国,孩子考上大学,绝不仅仅意味着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未来可能会有一份好工作。很多时候,在孩子的身上,寄托着父母的梦想和希望。在父母的眼中,孩子考上大学是自己多年养育培育的结果。他们既为孩子欣喜,也为自己感到骄傲,这种感觉就如同艺术家看到自己创造的艺术品诞生一样,充满喜悦和幸福。因此,送孩子上大学对父母来说也是一个圆梦的过程。

通过发放百元“红包”阻止父母送孩子上大学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它忽略了家长这一行为背后的最大动力爱。父母送孩子上大学并非洪水猛兽,无需太多干涉。

谁剥夺了中国家长的幸福

骆家一个宝

看过《变形金刚2》的人一定会对主人公的父母送其上大学的片段印象深刻,那是整部电影最有笑料的一段。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在我们一直所吹捧与羡慕的“独立教育”极其发达的美国,家长同样会亲自送孩子上大学。

有人说,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是一种溺爱,是缺乏“放手智慧”的表现。看着美国学生的父母借送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呼吸呼吸校园的空气,感受感受校园的氛围,见识见识校园的样子所流露出的幸福感,不能不令我们替中国学生的家长悲哀,因为在一些所谓的“教授”,“专家”眼中,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家长送孩子上大学,饱含着骄傲与自豪,疼爱与欣慰的人之常情,需要承载那么多形式教育的教条么?我们的社会奇怪到不能宽容亲人间相互依托相互鼓励的真情流露。高校可以为了钱无节制地扩招,如今因为做不好接待工作,就把责任推给考生和家长,真是一件可笑又可悲的事情。

编辑牛淑娟

喜讯:祝你幸福杂志社郝岚峰被评为“百名有突出贡献新闻工作者”

山东省新闻出版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座谈会9月28日在济南召开,会上对全省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工作者进行了隆重表彰。

来自全省新闻出版界的120位代表与会,全面回顾了全省新闻出版工作6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并且展望了新闻出版业未来的美好发展前景。祝你幸福杂志社社长兼总编郝岚峰荣获“百名有突出贡献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家长
家长错了
至善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