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岭外的广东书家:陈其铨与祝嘉

2009-02-23 03:30朱万章
收藏·拍卖 2009年2期
关键词:书法史书坛岭南

朱万章

第五共同点,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就是二人虽然都是岭南人,但在岭南书法语境中,都基本上被忽略了。当人们谈起他们的时候,都是把他们当做台湾人或苏州人来看待,而淡化了他们在岭南书法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在现代书法史上,涌现出不少在书法创作及其书学理论上均颇有建树的专业书法奇才。在这些书法才俊中,有两个人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那就是陈其铨(1917-2003年)和祝嘉(1899-1995年)。

之所以把陈其铨和祝嘉两个本来并无直接关系的人放在一起来考察,实在是因为二人有着太多的共同点。考察二者的书学生涯及其在现代书法史上的地位,无疑是深入了解现代书法的重要途径。

首先,二人都是岭南人。早年生活在岭南、后来走出岭南,一个在台湾,一个在江苏,并且扬名于岭外。陈其铨原籍广东丰顺,出生于潮州,在韩山师范学校完成学业后远涉他乡,最后定居台湾;祝嘉是海南文昌人,1948年后定居苏州直到晚年。二人一生的艺术活动时间和艺术成就基本上都是在异乡。

其次,二人都在书法理论上卓有建树。陈其铨著有《中国的书法》(台中:台湾省政府新闻处。1971年)、《中国书法概要》(台北:中国美术出版社。1968年)、《中国字体源流》(香港:人文艺苑,1957年)等,并有大量的书学理论文章散见于各类文集、图册、报刊、电脑网络,这些书学理论从书法美学、创作、书体、风格、结构、艺术意境、古贤书论、碑与帖、书道与生活、书道与人生、书风演变、字体演变、书画关系、书家个案探讨、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书风形成过程等等各个方面对书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为现代书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在台湾地区书坛影响甚巨,被誉为“台湾书法艺术发展的推手”、“是台湾50多年间书法重振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祝嘉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书学史》(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奠定了现代书法史学的基础,其他书学论著尚有《书学》(台北:正中书局,1953年)、《书学新论》(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75年)、《临书丛谈》(香港:中华书局,1977年)、《书学格言疏证》(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78年)、《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疏证》(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79年)、《书学论集》(南京:金陵书画社,1982年)、《祝嘉书法书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书学罪言》(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1995年)等,是现代书法史学的奠基人,在现代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第三,二人都是书法理论的实践者,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陈其铨擅长行、楷、隶、篆书及甲骨文、金文等诸体书,书风潇洒散逸,形成独特面貌,有《甲骨文集联》(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78年)、《陈其铨书法展专集》(台中:台湾省立美术馆,1995年)、《陈其铨八十书法展》(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陈其铨教授书法展专集》(台北:国父纪念馆,1998年)、《陈其铨手札遗墨集》(台中:中华弘道书画会,2006年)等多种书法集行世,有论者甚至称其为台湾的启功,说明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不凡成就;祝嘉也是一个多体兼擅的书家,无论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还是隶书、章草,均所擅长,其章草更在现代书法之林中独树一帜。他也有《祝嘉书法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祝嘉临书丛帖:北魏·张猛龙碑》(澳门:文星出版社,2002年)等多种书法集行世。在现代书法史的地位不容忽视。

第四,二人都同时从事书法教育和书法传播,志道弘艺,高扬书法文化,为后学提供深造的良机。陈其铨于1962年发起成立“台湾省政府同仁书法研究会”,首开公务机关人员公余研习书法之风:1974年,他应聘主持省立台中图书馆书法讲座,前后达八年之久,培养了大量中小学书法教师;1980年,他在台湾成立“弘道书艺会”,并主办弘道书法写作研习班、弘道书法教学师资班,为台湾的书法教育及师资培养奠定了基础。祝嘉在书法教育方面的贡献也可圈可点:1943年,祝嘉在沈子善主编的《书学》杂志第二期发表了《书学之高等教育问题》,这是我国最早讨论书法高等教育问题的文章:祝嘉自1943年起便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主讲金石学、文字学、目录学,并在课余辅导学生书法;1949年以后,他一直从事书法研究和书法教育工作;1962年,他退休后,还在家免费收学生传授书法,其学生从六岁小童到六、七十岁老人不等,使当地书法之风薪火相传;他还撰写了一系列的书法教材,为我国书法教育从原来的私塾式教育转向正规教育起到了模范作用。1993年,以祝嘉命名的“祝嘉书学院”正式在苏州成立,祝嘉以95高龄还亲执教鞭,继续为培养书学人才发挥余热。

第五共同点,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就是二人虽然都是岭南人,但在岭南书法语境中,都基本上被忽略了。当人们谈起他们的时候,都是把他们当做台湾人或苏州人来看待,而淡化了他们在岭南书法史上的贡献与地位。笔者在撰写《岭南书法》的时候,首次将不为广东书坛所熟知的祝嘉纳入关注的视野,而对于长期活跃于台岛的著名书法家陈其铨先生则因为孤陋寡闻而仍然没有关注。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除了作者本身的阅历不够广博而外,同时亦说明在岭南书坛的视野中缺乏对两人的关注。而相对于大陆书坛来说,僻居台岛的陈其铨由于两岸长期以来的隔阂未能在大陆(尤其是岭南地区)书坛得到宣扬与传播,其影响力也主要局限在台湾,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可喜的是,这种状况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岸经贸、文化的不断交流而正在逐步改变,大陆书坛对陈其铨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先是,陈其铨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及广东的汕头、潮州、丰顺等地举办展览,在北京大学及广东的嘉应大学、汕头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高等学府开办演讲,在故乡广东丰顺和潮州设立书道馆……等等,最近更在文物出版社梓行书法专集,在其母校韩山师范学院举办海峡两岸的研讨会,相信这种推广工作在有利于大陆书坛(尤其是岭南书坛)关注陈氏书法及其理论精髓的同时,也能逐渐确定其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的地位。

祝嘉因其在书学理论、书法教育、书法创作方面的成就已经被学界所广泛认同,并已确立其在现代书法史上的地位。对于陈其铨先生,台湾书坛早已将其作为台湾现代书法的领军人物,在区域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有台湾学者更将陈其铨及其书艺作为学位论文来研究(据笔者所知主要有:翁坤山《陈其铨书法艺术研究》,台湾:“国立”新竹教育大学人力资源教育处教师在职进修美劳教育研究所美劳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2006年;邓菽菁《陈其铨书法艺术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说明他在书法史上地位已非一般书家所可比拟。

但是,在现代书法语境中的陈其铨,似乎和我们还有些若即若离,未能在书坛引起足够的重视。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及其对陈氏书学理论、创作和教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陈其铨是完全可以和祝嘉并驾齐驱而未遑多让的。

目前,学术界将祝嘉在书法史上的成就归纳为如下四条:(一)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书学史》;(二)率先提出我国书法高等教育问题,并设计教学框架;(三)开创现代书法比较学、书法批评先河;(四)力倡“全身力到论”,是传统实力派的表率。这是对祝嘉一生艺术成就的客观评价,在此,笔者亦尝试将陈其铨在现代书法史的地位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陈其铨是台湾现代书法理论的领军人物,所撰写的书学理论文章为台湾现代书法创作及其书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指引。

二、陈其铨在现代书法创作的杰出成就,奠定其在书史中的地位。他多体兼擅,其独具一格的书风无疑应该在书手如林的现代书坛占据一席之地,并将传之后世。

三、陈其铨是当代书法教育的鼓吹者和身体力行者,为传承优秀文化,培养书法创作和教学的后继人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热心乡邦文化和教育事业,在丰顺、潮州等地建立书道馆,展示书法精粹,培育书法文化,乃古风今呈,功在一方,利在千秋。

以上四点虽然远远不能概括陈氏艺术的全部,但大抵可以了解其他在现代书法语境中所应有的位置。希望这种肤浅的归纳能成为引玉之砖,让更多的学者来关注到那些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但却常常被忽略于主流书法圈之外的杰出人物。

猜你喜欢
书法史书坛岭南
《岭南百年散文诗选》出版发行
宋代岭南词中羁旅山水词的特征
岭南传统技艺名扬海外,侨胞助力民俗节庆创新传承
吃荔枝
从书法典籍谈临摹与仿书的区别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书法史上的养生名帖研究
当代书坛二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