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为基点创新会计前提

2009-03-02 02:43张丽霞王文莲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年4期
关键词:信息化

张丽霞 王文莲

[摘 要] 会计前提是企业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对企业客观环境的总结和提炼,但伴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使得会计前提面临着创新。本文据此提出以经济信息的可度量性为会计前提的设想,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 会计前提;信息化;经济信息的可度量性

[中图分类号]F232;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04-0005-02

前提,在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辞海》中的解释是:(1)在推理上可以推出另一个判断来的判断;(2)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因而会计前提是会计人员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的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事理的判断,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通过逐步认识和总结形成的,是伴随着经济的客观发展要求逐步发展的。

1 传统会计前提的形成

伴随着工业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会计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理论界对会计前提的研究逐步达到了高峰,并形成了目前公认的四大传统会计前提(理论界常称之为传统会计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分别从会计核算的空间、时间等方面对会计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限定。

由此可知,会计前提是一种基于社会环境而作的判断或者条件,是与一定的客观环境相联系的,其形成是一个对客观环境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却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价值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使得会计前提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1]。

2 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前提的冲击

(1)信息化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影响

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出现,人类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经营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相继出现,大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企业开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重整, 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 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2]。

(2)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

企业信息化的到来将会使企业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从而对传统会计前提产生冲击:

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工作的特定空间范围,为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经济业务核算提供了基础,也为规定记录和报表的范围提供了基础。在信息化时代,一方面随着虚拟公司等的出现,企业与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企业的会计主体越来越难以把握;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核算企业的社会成本、进行社会绩效考核及掌握人力资源等信息,急需突破企业的界限,将会计主体延伸到企业外部[3]。

持续经营,即会计上假设在不存在反例的情况下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不会在可预见的将来清算解散。在信息化时代,一方面,具有动态性、临时性和短暂性特点的虚拟公司的出现对企业的持续经营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加剧、风险加大,企业随时可能被并购、清理和整顿,使得企业的持续经营难以维持[4]。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分割成长度相等的会计期间,并按期计算损益,编列报表,以使用户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在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出于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考虑,对企业信息的及时性需求越来越高,而企业的信息化也使这种需求成为可能,从而使得固定的会计分期假设面临着挑战;另一方面,虚拟企业经营的短暂性以及人力资本、经济资源流动的快速性,使得企业很难通过判断对信息进行分割,即使分割成功也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5]。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计量经济活动的最好单位且货币的单位价值是不变的。在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企业的诸如主要竞争对手、核心能力等非货币信息越来越被信息使用者所重视,使得货币计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扩大和经营不稳定性加大,汇率、通货膨胀等风险对币值不变假设提出了挑战[6]。

3 创新会计前提——经济信息可度量性

(1)经济信息可度量性的提出

会计从产生之日起,就在以一定的前提为基础进行确认和计量,这些前提逐步被认定为会计前提或会计假设,而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在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着,只有形成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的会计前提,才能正确地指引会计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到来,使得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发生复杂的变化,因此需要对传统会计前提进行重新思考,从经济业务的客观事实出发,创新会计前提。

从客观事实出发,一项交易的双方交易者、交易地点、交易时间、交易物品、交易价款等要素是描述这项交易的必要条件,即要完整地记录一项经济业务,必须有关于时间、空间、质和量这4个方面的度量,才能以此来说明从“会计主体”的识别到计量、记录会计要素,以及编制会计报告等一系列的会计活动,才能生成正确、合理的会计信息。

因此,本文提出以经济信息的可度量性为会计前提,达到对抽象意义上的经济活动时空、价值量的识别、辨认和测度[7]。

(2)经济信息可度量性的合理性

众所周知,会计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技术方法或是以收集、处理、利用经济信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会计前提是会计进行核算的前提条件,具有如下3个特征:①客观性,即是对会计工作规律的反映;②确定性,即是一种明确的可据以执行的规定;③广泛性,即适用于各方面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经济信息可度量性是为适应时代的需求而提出的,符合会计前提的3个特征,具体如下:

首先,经济信息的可度量性是对企业发生的客观的经济业务的度量,反映的是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经济环境中的运行信息,是企业与客观环境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是不同时期会计处理规律的外在体现,具有客观性。

其次,经济信息的可度量性中的度量包含以下3层含义:其一是使用货币性或非货币性的工具对经济信息的测量、测度,其二是暗含着经济信息可获得性的前提;其三是意味着企业可采用适宜的会计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处理。这3层含义充分体现了会计从经济信息的度量到经济信息的取得、处理的规定性,使会计人员有据可依,据实处理,具有确定性。

最后,经济信息的可度量性不仅适用于同一时期的不同类型企业的会计处理,而且适用于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的会计处理,便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联盟,也便于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战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4 经济信息可度量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1)经济信息时空可度量性的包容性与适应性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客观存在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对于任何交易和事项,均能度量出时空的基本属性。

首先,对于经济信息空间的度量,依赖于地理空间和经济活动存在空间二者的结合,通过对经济活动中特定的经济组织的空间识别,可以确定会计所服从和服务的经济单位,即传统会计假设中的会计主体,从而可以将特定的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区分并核算某个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反映其经济状况。在信息化时代,对经济信息空间度量的准确性和通变性的特点,能更好地适应虚拟企业及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主体,从而解决了会计主体模糊和急需突破会计主体等问题。

其次,对于经济信息时间的度量,不仅能更好地记录经济活动的发生时间,而且能够清晰地记载企业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全过程,为企业资产的划分、损益的计量提供了依据。

一方面,对于经济信息时间的度量可以根据企业周围不同的客观环境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更具灵活性。当企业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稳定时,企业的经营是连续的,形成了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企业的会计核算使用持续经营下的核算方法;当企业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不稳定时,企业的经营可以是暂时的、不连续的,企业的会计核算可以选择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经济状况的其他方法。在信息化时代,经济信息时间的度量具有及时性、适应性等特点,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应对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等挑战。

另一方面,对经济信息时间的度量性,可以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于企业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加大,各种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及时且需求的时间是不同的。在信息化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记录经济活动的时间特性,并按照信息的时间特性向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已成为可能,既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及时的信息,又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定期可比的信息,即传统的会计分期的假设。

(2)经济信息价值可度量性的包容性与适应性

会计所反映的核心内容是经济活动的价值量,因此,经济信息的价值的可度量性是度量的重要内容,也是会计信息获得性的前提条件。

对经济信息价值的度量是在经济信息时空可度量的前提下推出来的,暗含着货币时间和地域的差别。当企业的经营环境稳定,经营范围固定时,货币成为主要的计量手段,即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当企业的经济环境不稳定,经营范围扩大时,如信息化时代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使得信息度量的手段多元化,包括非货币性计量手段、电子货币等尺度,从而能更好地对经济信息进行度量,获得更加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

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可度量性不仅包容了传统的四大会计前提,而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作出了回应,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指引会计的发展,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韩静. 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探讨[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59-61.

[2] 胡爱花,冯爱兰. 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 中北大学学报,2006(4): 35-37.

[3] 郭小金. 21世纪:四大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及外延[J]. 企业经济,2003(1):128-129.

[4] 张立新. 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J]. 财会研究,2000(2):21-22.

[5] 王永生. 变革会计分期基本前提之辨析[J]. 财会研究,2007(10): 32-34.

[6] 韩静. 关于企业资金管理的探讨[J]. 经济师,2005(8): 198-199.

[7] 王文莲. 会计新论[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64-90.

猜你喜欢
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水利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探讨
如何构建交通信息化的防护墙?
法律为信息化护航
医院会计信息化 路怎么走?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